11月18日恩施市龍鳳鎮大轉拐村村民黃德恩在營業員指導下,從郵政儲蓄所的自動取款機裡取出他在廣東打工的女兒匯給他的500元現金,這是該市在農村安裝的首臺ATM自動取款機。據悉,該市每年有近15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每年通過銀行卡帶回資金5億多元,這種「把取款機裝到農民家門口」的做法,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通訊員 陳靜 攝
記者 沈祥輝
11月18日上午,恩施市龍鳳鎮大轉拐村村民黃德恩來到該鎮郵政儲蓄所,用郵政儲蓄卡——綠卡從該所剛剛裝上的ATM自動取款機中取出500元現金。這標誌著恩施市首臺農村ATM自動取款機成功落戶龍鳳鎮,宣告全市廣大農村無ATM自動取款機的歷史結束,也標誌著恩施市農村金融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農家門口有了ATM自動取款機。
記者從州郵政局獲悉,龍鳳鎮郵政儲蓄所的ATM自動取款機是目前我州農村第四臺自動取款機,此前,州郵政局已分別在利川謀道、鶴峰走馬、巴東野三關投放了三臺自動取款機,總投資達120萬元。其中2006年4月3日利川謀道鎮郵政儲蓄所開通的ATM自動取款機不僅是我州歷史上第一臺農村自動取款機,還結束了全省農村鄉鎮無ATM自動取款機的歷史。目前,我州的四臺農村自動取款機運行正常,不少農民持郵政儲蓄綠卡或銀行卡到ATM機上取款已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近年來,我州郵政部門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強郵政服務「三農」,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號召,加大農村金融服務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提升郵政儲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使郵政儲蓄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資金途徑。從2000開始,我州郵政先後籌資500多萬元,分步建成郵政儲蓄綠卡網點99個,其中直接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農村網點79個,全州所有鄉鎮均實現了綠卡全國聯網。僅2005年,全州通過郵政綠卡網流入州內農村地區的資金就超過20億元,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暢通、優質的資金通道。
隨著我州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每年由此產生的返鄉資金在10億元以上,2005年更是達到12.6億元,已成為我州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資金渠道。以前,大多數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均採取匯款或本人隨身攜帶的方式帶回資金,時限不能保證,安全隱患大。隨著郵政儲蓄綠卡網絡的不斷發展壯大,全州郵政系統著手解決外出務工人員資金流動的問題,加大了郵政儲蓄綠卡的發放力度,實施了「綠卡村」建設整村推進工程,力爭讓全州所有的農戶均能享受到郵政儲蓄綠卡的快捷、方便和安全的服務。目前,全州已建成「綠卡村」210個,累計發放農村郵政儲蓄綠卡37萬張,全州僅2005年郵政儲蓄綠卡交易量達到100億元,其中有五分之一流入了我州農村地區,直接支持了新農村建設。
由於我州農村金融服務相對落後,目前僅有郵政儲蓄一家全國聯網儲蓄機構,為了讓全州廣大農民享受到現代化的金融服務,從2005年開始,州郵政局決定分期分批在全州各鄉鎮投放跨行ATM自動取款機,使得手持郵政儲蓄綠卡及各類銀行卡的用戶能夠每天24小時享受到取款服務,並且能夠為農民用戶節省大量結算費用。利川市謀道鎮郵政儲蓄所首臺ATM機開通以後,平均每月都有近3000筆取款交易,月交易額達到100多萬元。謀道鎮德勝村村民唐德軒就是這臺取款機的直接受益者,他告訴記者說:「我小女兒在廣東打工,每年要寄將近2000元回家,以前通過匯款或者存摺寄錢,儲蓄所關門後就取不到錢,很不方便,現在家門口有了自動取款機,想什麼時候取就什麼時候取,還不必擔心假錢。」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一個關於農村ATM取款機救人一命的故事。2006年夏天一個深夜,利川市謀道鎮彎頭村村民張存松突發闌尾炎,當親人們準備把他送到衛生院時發現家中沒有足夠的現金,非常著急,幸好同村的陶老師手上有一張郵政儲蓄綠卡,親人們立即借了陶老師的卡到鎮郵政所ATM取款機上取出1000元現金,使得張存松及時地做了手術,保住了性命。
郵政儲蓄綠卡為廣大農民帶來的好處還不止這些,以前,地方政府為農民發放退耕還林資金、糧食直補資金及「兩路」徵地補償款很不方便,全州各級郵政部門主動與地方聯繫,將這些補償款的代發工作交由郵政儲蓄綠卡系統完成,無需攜帶巨額現金四處兌款,只要將補償款打入農戶的綠卡帳戶,將一張小小的儲蓄綠卡發放給農戶就行了,安全、方便又省事,老百姓也樂意接受。截止目前,全州郵政儲蓄綠卡系統共代發「兩路」補償款5500戶,金額達到7000多萬元;代發退耕還林資金4200戶,金額達2000多萬元;代發糧食直補8萬餘戶,金額達到300萬元。恩施市白楊鄉九棵樹村村民陳發高告訴記者,現在我們農民領取各種補助資金不用帶著錢袋子,只要拿上自己的儲蓄綠卡上郵政所去取就行了。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農民與外界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無論是出售農副產品還是外出進貨,廣大農民對收付大量現金都非常擔心,一怕不安全,二怕有假錢。隨著郵政儲蓄「綠卡村」建設的推進,很多農戶手中都有了這張安全保險的綠卡,通過它來支付收錢,這些擔心全都沒有了。巴東縣雷家坪村村民陳宏宇對記者說:「以前我賣密桔從收購商那裡收到過假錢,有了綠卡後,我就要求收購商往我卡裡打款,只要拿到鎮上郵政所一刷,就知道錢到帳沒有,省心多了。」
2005年5月,我州郵政儲蓄正式對外開展小額質押貸款業務,為我州新農村建設又開闢了一條新的資金渠道,郵政綠卡又成了這筆支農貸款的載體,恩施市屯堡鄉個體戶姚桃豔告訴記者,她在郵政儲蓄貸款9000元投資做鞋生意,手續辦妥後,只需把自己的卡號告訴儲蓄所,一個下午款就可以到帳,方便得很。截止目前,全州郵政儲蓄累計為農村發放貸款552筆,放款金額2376.6萬元,均是通過儲蓄綠卡渠道走的。
州郵政局局長李黎明告訴記者,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都迫切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金融業的大力支持,全州郵政系統將繼續發揚這種「把取款機裝在農民家門口」的做法,做好促進城鄉資金流通、推進農村發展的工作,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不斷把規模做大、把服務做優、把品牌做響,使郵政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使郵政儲蓄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資金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