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ICB 2020秋季開學典禮暨工作坊落下帷幕。來自創新管理、人力資本、財務金融、營銷品牌等不同領域的專業及中高層管理精英,於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聚首,踐行香港大學「終身學習」理念,共同開啟從「認識自我」到「超越自我」的學習旅程。
香港大學SPACE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商業學院(ICB)暨企業研究院(SEA)創院院長劉寧榮教授發表《從大蕭條到大封城:後新冠和後川普的世界》主題致辭。劉教授首先聚焦新冠疫情、美國大選等2020年全球重大危機及重要事件,通過「脆弱、停滯、信任、依存、對立、分裂、動蕩」7個關鍵詞,從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多元維度解讀全球發展現狀與問題;同時針對全球面對的共同挑戰,劉寧榮教授從「新自由主義的危機與出路、全球化的陷阱與出路、中美關係的競爭與出路」三個層面全面剖析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為學員們進行獨立思考及創新變革提供了全球視野與前瞻視角。
「大家在ICB的學習旅程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和框架,千萬不要陷入以往成功的陷阱,而要從以往的失敗中思考突破和革新。面對制度的失效,我們往往依舊習慣性地將自己困守在過去,而無法面對未來。我們必須確保社會了解基本的經濟學和基本治理的問題。我們必須超越固有的認識,學校、特別是商學院,僅僅是積累個人或為股東創造財富的工具。當然,賺錢並沒有錯,致富也沒有錯,股東也應該獲得公平的投資回報。但是,當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可以一起享受穩定與繁榮時,賺錢才能變得更加愉快。學習的目的就是賦予我們向上和向善的力量,這正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教授以《如何看待文化差異的現實意義》為分享主題展開暢談。他認為,全球化加速文化交流進程,多元文化差異產生碰撞與博弈。文化底蘊形成社會共同價值傳承,反哺個體思維格局。後物質時代,實體與虛擬社會並存,個體物慾降低,自我需求釋放,教育本質應從知識傳輸向人格塑造變遷,能者為師時代來臨。
「不同文化對待基本問題的角色是不一樣的,無法單純判斷對錯或好壞,它背後有深層文化差異,挖不到底蘊,就很難說清楚為什麼要那樣做。」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永儀博士以《逆境、韌性與成長》開啟下午場的分享。陳永儀博士曾任教於西點軍校,訓練軍校生面對戰鬥壓力。壓力、情緒與健康是其研究重點。她強調,逆境是了解自身內在實質的最佳時機,也是成就最佳格局的必備要素。而韌性加持核心價值,為突破逆境提供內在動力。
「成長本身不是一個目標,是我們去做該做的事情,去做符合價值觀的事情,真心誠意活出真實自我的時候,成長是必然的結果。」
著名財經作家,沃德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盧麒元先生從地緣政治、經濟金融、社會民生等多元維度詳解《2021新時局多方博弈》。他認為,面對2021年全球新時局下多方博弈的局面,中國處在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性窗口期。但中國必須解決國家主體性與人民主體性,包括完善人民幣主體性、數字資產的產權歸屬與收益分配、推進直接稅改革等相關問題。
「我們要逐漸學會正常的看待別人,正常的理解自己。中國目前的煩惱是少年維特的煩惱。孑孓躑躅,砥礪前行,我們的未來會非常美好。」
午餐會環節,港大ICB教務長(學務) 暨首席講師楊仕名先生(Kevin老師)、港大ICB教務長(教務) 暨首席講師林崑博士(Joey老師)與多位學系課程主任聯袂出鏡,以「雲遊港大」系列視頻短片,帶領大家走進古老建築,穿越百年歷史,感悟人文底蘊,聆聽前輩故事,以期彌補學員當天無法親臨港大校園的遺憾。在老師們的細緻講解中,學員如新生飛鳥,以溫度尋覓歸屬,用燈塔指引方向。
因為疫情原因,2020年秋季開學典禮暨工作坊首次嘗試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歡聚北京、上海、深圳,各地教學中心精心設計了別具特色的互動環節,促進學員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學習是一場不可停歇的旅程,堅持個人精進與事業提升的學子們,不曾停止尋求答案的腳步。願學員們懷揣歸零心態,矢志不渝,在港大ICB的學習之旅中,成就更好的自我!
免責聲明: 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涉及作品內容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工作人員聯繫(18731251601),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協商。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