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熱度最高的選秀非中國有嘻哈莫屬。高熱度的同時也帶來了高爭議性,「為什麼節目組不請陳冠希?」
對於嘻哈歌手的那些事,畢竟餃子最好吃;有些人心裡明白;不明白的就隨風而去吧。
世間都容得下蒼井空,為什麼容不下一個舒淇。
現在蒼老師結婚了,十年時光流逝,他也可以回來了。
陳冠希真的是很愛音樂,很愛Hip-Hop,包括跟別人合資投錢做Studio,做Hip-Hop唱片都是掏過錢的,甚至包括現在陸陸續續都還在做,對比起演戲,他其實還是更愛唱歌的。
若細心分析,他並沒有什麼音樂天賦,音樂生涯完全是另外一個男人撐起來的,這個男人叫做陳奐仁。而他們在豔照門之後鬧翻了,陳冠希的音樂生涯到此終結。
唱歌五音不全,那就搞說唱吧。奈何創作天賦有限,寫不出好作品,便請了Hanjin來寫。《讓我再次介紹自己》發行在豔照門之前,這已是他的音樂上限,那時背後還站著陳奐仁。
而說到演戲這扇窗戶,老天爺一直幫陳冠希開著。他在鏡頭前極其有靈性,而有這種天賦和靈性的人屈指可數。
2000年後香港影壇青黃不接的問題本來就很嚴重,EDC不管怎樣都能立足香港這一時代的最高點。如果沒有發生那檔子爛事兒的話,他應該已經是現今香港影壇的中流砥柱。可惜沒有如果,現在他只能在一些低成本的微電影和短片裡出現。
一臺裝滿豔照的電腦,連帶一眾女星黯然失色。如果說香港娛樂圈曾經有過不止一次滅頂之災,豔照門肯定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名,它不僅讓陳冠希聲名狼藉,也讓香港娛樂圈聲名狼藉。
儘管他使盡渾身解數,試圖逃出沉沒的命運,但是始終無法脫困,就如傳說中的墮仙,再也無法回歸娛樂的天庭。
因為豔照門事件,他宣布無限期離開娛樂圈。自此,很少聽到陳冠希的消息,以為他安靜地過幾年,一心遠離名利場,努力做生意。
可事實上,陳冠希並沒有那麼的「淡泊」。
他去了好萊塢;在美國做Hip-Hop;偶爾在些電影裡也會看到他的身影( 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保安);在音樂節當嘉賓,夜場也少不了他,至少還有他的眼袋證明。
十年中,陳冠希也嘗試過多種回歸的模式,都並不成功。
他嘗試去做慈善,參與各種賑災活動,無人喝彩;他嘗試演電影,甚至在好萊塢電影裡找到角色,但是無法突破電影的禁令;他參演《探靈檔案》,想退而求其次以網劇演員的面目回歸,反響平平……
雖然遠離娛樂圈這個是非地,但陳冠希還是那麼不灑脫,依然在乎那些「不喜歡他的人」,在FaceBook上與粉絲互懟已習以為常。
VICE 拍陳冠希?聽起來很刺激,但也合情合理 —— 他的身上具備一切精彩故事的必要元素,他就是 VICE 要講述的故事。
2015年陳冠希接受中國媒體平臺「VICE」訪問,以紀錄片形式拍攝。
11月30日,陳冠希推出該紀錄片(名為《觸手可及》)。陳冠希在紀錄片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真實生活。
截至11月30日晚9點半點擊次數超過900萬。陳冠希,這個世界上有幾億人看過他的照片,媒體上的他聲名狼藉。
「娛樂圈」 作為我國人民最安全的情緒排洩場,藝人、看客和推手各司其職,投入的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按摩著社會的 G 點。
網際網路時代一到來就揭開了所有人的隱私,豔照門讓底線坍塌,香港最精彩的明星時代被剝去光環,一切恍若隔日。
如今留在網絡輿論中的陳冠希仍是劣跡斑斑,但很多年輕人依然想成為他:明星身份,閱女無數,玩轉潮流,隨心所欲 —— 明星夢太遙遠,「陳冠希」 式的生活仿佛觸手可及。
環顧四周,那些對陳冠希嗤之以鼻的人,卻也做著本質上和他一樣的事情,成績反而沒他好。經歷過大起大落,為什麼他仍像打不死的小強?
陳冠希的回應則是:「I』ll show you my life, you can film everything except me fucking.」
三個月的時間,輾轉洛杉磯、香港、天津、北京、上海、東京和溫州。
VICE揭秘陳冠希麻煩不斷卻又樂在其中的生活,潮流文化從源頭途經香港再來到到內地的過程,以及他對命運、成長和夢想的感悟。
有的人一生都仰望那些活的真正有意思的人,那些真正酷的人。世界上從來不缺永遠說正確的話,按部就班出牌的人。
這個世界只缺浪子,而他從不回頭。
2017年11月22日,在紐約大學舉行的中美兩國發展論壇上,陳冠希以一個創業者和音樂人身份告訴中國留學生:中國是未來世界範圍內的強大力量,做事也必須以國際標準來衡量。
我37歲了,未來的你們的!
陳冠希說:「我事實上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但我告訴人們我是中國人。」
從以往的經歷和言論,人們對陳冠希的印象是到處「惹禍」,懟人不留情面,誰讓他不爽就懟誰。
但在這場演講中,陳冠希鄭重表明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來開場,讓外界開始重新認識他。
正如在演講中他對留學生說的那句話:「總有一天,中國會變成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那個。但,這一切取決於你們」。
他是中國人,他的一切出發點都是中國。
在洛杉磯,在陳冠希這個普通青年的周圍,每個青年都像陳冠希一樣,活得十分普通,又十分自我。
人人都很像個人樣,他們創造生活,又在他們創造的生活裡相聚,愉快地打著招呼,暢快地表達他們的不同。
他們想要什麼就直說,喜歡什麼就用腳投票。他和他的洛杉磯朋友們如此生活。
陳冠希現在遇到了一個叫秦舒培的女孩,而且還成為了「女兒奴」。
他說自己真的找到了真愛,找到了穩定的感覺,找到了內心的平和。
在沒有戲演,不發唱片的日子裡,「賣衣服」讓他找到了成就感。
儘管無法在熒幕上看見陳老師,但他在各個潮流現場依舊會露面,並且仍然是所有鏡頭的焦點,獨一無二的潮流icon。
陳冠希2003年就創立了潮牌CLOT。
得到深諳潮流文化人士評價:如果沒有CLOT,那麼中國潮流圈現在還是零。在潮流世界還有這樣一句話:「陳冠希是穿什麼火什麼,餘文樂是火什麼穿什麼」。
更是號稱「亞洲潮流風向標」,和Adidas、Bape、Protest、Nike、Levi's 等聯名。國內能做到這樣的品牌實在屈指可數。
陳冠希2011年都說,如果沒有這個牌子,這些年他會活得很難。
很多男明星吸粉是因為演技或角色。
唯獨陳冠希不同,就算他做過很多為大眾詬病的事,說過很多惹禍上身的話,沒辦法,這些事情他來做就還是那麼隨性。
陳冠希現在經營服飾品牌有成,每年營收破千萬美元,得到許多設計師肯定。
自然不是因為他帥而已,在這個小鮮肉扎堆的年代裡,只是顏值高也許會有不少迷妹,但要男性也心甘情願跟隨你,還需要一種態度,兼具顏值和態度的陳老師順理成章的引領了一代人。
對於潮流文化的追求,儘管他現在只願意稱自己為生意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CLOT(畢竟是自己的寶貝),說起CLOT 它依舊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國內第一潮牌。
當然,他創立潮牌CLOT,年收入超過一千萬美元的故事,也成為感人肺腑的勵志雞湯。
但這幾年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多:「設計真的很普通啊」、「穿出去會很奇怪吧 像消防員一樣......」但事實上CLOT一直沒變,變的是這個時代。
2016年款消防服
在這個潮牌如雨後春筍冒出,CLOT依舊保持著國內霸主地位。宛如周圍姑娘太多,你忘了你初戀的甜一樣的道理。
現如今他有足夠的資本,包括他的才華、對藝術的追求.....他跟著自己的感覺和節奏走,做自己想做的東西。
他開店為生,每天整理庫存,是一個地道的商人;他宣傳嘻哈文化,與追隨者見面,拍照者排起長龍等候,是一個地下的潮流教主;他設計嘻哈潮品,做音樂,與種種相貌平凡但又世界一流的藝術家合作推出設計品牌、音樂專輯......
十年了,世界仍沒放過這個曾經犯過錯的人!
可他依舊為年輕時的衝動埋單,為自己的個性付出代價。
從紀錄片來看,他一直把一部分人看成是自己的對立面,但更多時候感受到的是他的無助、渺小,他在和整個世界為敵:你們這個圈子容不下我,我就走咯,我走了,用我自己的方式,幹我自己喜歡的事,我很喜歡我現在的所做的事。
我變成了商人,商人只要不犯法,你能說我什麼呢,就算你要說,我最終會讓你在罵我的同時,成為我的消費者。
紀錄片裡他試圖傳輸自己價值觀,但是不難看出,這些語言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對抗的成分在,不是他的本意。那年他27歲,遇到了那麼沉重的打擊。
他朋友說,那時他說話的聲音都變了,完全像變了一個人。
他說,在香港,所有人都對他避而遠之,在那他真正的朋友只有幾個。
這樣子的事件,這樣子的結果,可能是文化上的一些缺陷,他只是這個缺陷的犧牲品而已。
陳冠希從小在北美長大,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和文化薰陶。
崇尚的「Hip-Hop」文化:是自由,不受拘束。與中國相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
這個事件的中心人物如果換成另一個心理承受能力差些的人,可能結果會令人更加唏噓。這件事,影響的還僅僅是個人,這個人的人生軌跡,價值觀、世界觀的改變。
陳冠希大概就是那種,如果所有人都等著看他笑話,他偏偏要好好活的人。紀錄片中被問道:「如果有機會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改變」。我不會改變任何事,陳冠希說。
人們覺得他好慘,如果沒有那件事,他會怎樣怎樣,現在絕對是香港演藝圈的中流砥柱啊,演員大獎不知道拿了多少,諸如此類。
然而,陳冠希並不覺得現在沒有那麼帥的自己有什麼不好。
就像喜歡陳冠希,或者喜歡了別的什麼看起來混蛋的事情的時候,會有很多人說,這樣是不對的。
VICE的紀錄片,讓全世界都開始重刷陳冠希。
自由、灑脫、瀟灑不羈...輿論的導向開始改變了人們所熟悉的EDC的人生,還是那樣,他依舊是個浪子。
可其實更多的不是重新認識他,而只是對自己的平庸感到憎恨。他身上有股痞勁兒:永遠不按照人們的常理出牌,總是讓人不爽。
可還是會依舊關注他,只因他夠浪。
他自負,明白自己要什麼,毫不掩飾自己真正的欲望,所以他不需要多說什麼,自然有人沉淪。
鍾欣桐、張栢芝、楊永晴、陳文媛...這些只能在屏幕上欣賞的明星,是他讓人們重新欣賞了她們。
他雖不完美,但還是熱情不減地想要向這個世界展示一切,正如紀錄片中他說:「他們當我是明星,我就想掙點錢」。
隨著紀錄片的推出,越來越多的微博都在刷他道歉的真誠、他的敢作敢為、他的隨性灑脫。
他從原來不羈的少年到萬人唾棄的人渣;最後又回到敢作敢當,為自己而活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