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高手對武聖人於和的武學造詣都非常敬佩,也正因為於和的武功已經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江湖名宿在排列武林天榜之時才把他放在首位。於和號稱是「橫推八百無對手,軒轅重出武聖人」,這一曠古爍今的綽號讓他成為傲視武林的第一人。
武聖人於和對於武功的理解也比較到位,他把修習內功放在第一位,輕功次之,在招數上不求奇門怪式,但求對天下分門別類的武學做到博而廣地瞭然於胸。很多綠林人都覺得「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因為即便是你的身法與招數再快,如果打不動對方也是徒勞。
一、注重內功根基的武聖人於和
書中有一種快如暗器的武功名為百步神拳無影掌,老劍仙陶福安就會這種數丈之外就可以傷人於無形的氣勁掌法,但是單田芳老先生在評書中曾多次強調,這種掌法打一般劍客非常省事,但是如果遇到武聖人於和這樣的高手即便是打中了對方也沒用,因為對方的內功根基太深壓根就打不動,甚至武聖人於和的頂門大弟子金燈大劍夏遂良的內功根基也已經到了這種程度。
在金庸武俠中也同樣如此,《天龍八部》裡的頂級武者掃地僧就是把少林內功練到爐火純青,在對敵時可以運功形成了無形氣牆,連天下第一的外功降龍十八掌也無法突破這種頂級氣功形成的壁壘氣勁,蕭峰之所以能用降龍掌震傷掃地僧,這主要是因為掃地僧忙於掌打蕭遠山而沒運功抵擋降龍掌。
把輕功放在次等地位是比較合理的,對於高手過招而言,內功根基相仿的情況下,誰的輕功身法快誰就會佔據優勢,因為身法足夠快的話是可以化解任何武功上的任何招式的,這一點可以在武聖人於和與老劍魔金昌比鬥時最為明顯,倘若金昌與於和進行你一招我一式的比武較量的話,金昌可能支撐不了多久便會敗給武聖人於和。
金昌憑藉高超的輕功來躲避於和的連番進攻,這很明顯是用了遊鬥的方法,於和眼見金昌的輕功身法快過自己,他便採取穩佔穩打的方法與金昌打持久戰拼根基,可是金昌早就料到了於和的心理,深諳小巧之能的金昌用了三十幾個回合便摘走了於和背後的碧血鴛鴦劍,這讓身為武聖人的於和顏面掃地無法再與之比鬥下去。
不得不說金昌這一招心理戰非常奏效,但無論是《白眉大俠》還在《龍虎風雲會》中都多次強調,論武功天下能超過武聖人於和的沒有一位,自然老劍魔金昌也包含在內,雖然這一場比試於和丟了面子卻沒有敗陣,於和能一個人敵得住八十一門總門長普渡與長發道人雪竹蓮的聯手,足見於和的內功根基,他不愧是一位笑傲江湖的武聖人。
八十一門總門長普渡在武林天榜中的排名僅次於武聖人於和,論聲望普渡也要比武林公認的武聖人要遜色一點,雖然普渡是八十一門的總門長,但是真正統領武林的卻是武林三聖輪流值班,這武林三聖除了武聖人於和與總門長普渡之外,還有在武林天榜中排名第三的長髮道人雪竹蓮,說得直白一下,普渡這個八十一門的總門長的實權被分化到只剩下三分之一。
二、八十一門總門長普渡的陽謀
三魚在以前的文章裡提出過一個推論,「普渡讓他的頂門大弟子白雲劍客夏侯仁收白雲瑞為徒,這是普渡針對武聖人於和布下的一枚棋子」,有書友可能會覺得這多少有點陰謀論的味道,其實三魚覺得如果說這是一場算計的話,那麼普渡隔代收白雲瑞為徒孫之舉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人們一看到「以某某為棋子」的話語,心底就會隱約生出幾分見不得光的陰冷之感,其實「世事如棋,乾坤莫測」大可不必,因為有時妙手下得一步好棋有「止兵戈、戡風波」的效果,總門長普渡妙用白雲瑞下的這一步棋本就是有意提醒武聖人於和應該要約束自己手下的門人弟子。
於和的門人弟子良莠不齊卻從不清理門戶,普渡既是於和的大師兄又是武林的名譽首領(總門掌),他如果直接出面去幫小師弟於和去清理門戶,這樣難免傷了師兄弟之間的感情,所以普渡讓白雲瑞以開封府或朝廷的身份來出面懲治於和門下興風作浪之人就比較得體一些。
武聖人於和為了在江湖上壯大自己的勢力有點有教無類的苗頭,諸如三尺地靈魔陸昆、飛天神魔陸青、九頭神鵰紀成達這類在江湖上興風作浪絕非善類,可他們都常年在碧霞宮受到武聖人於和的庇護而飛揚跋扈。蓮花門內又出現了不少綠林飛賊,更有甚者去幫助佔山為王的大寨主去勾連西夏妄圖對大宋起兵戈,身為八十一門總門長的普渡自然就無法坐視不理了。
普渡著手培養一個白雲瑞去解決這場風波是無可厚非的,白雲瑞的下山是普渡針對武聖人於和的「不作為」而敲的一個警鐘,然而白雲瑞以上三門總門長接班人的身份加入開封陣營後,這卻讓耳軟心活又倔強執拗的武聖人於和產生了誤判,後來把開封府與蓮花門的矛盾逐漸演變成了上三門與蓮花門風暴,八王擂一把火直接燒到了小蓬萊碧霞宮。
三、總門長普渡比武勝於和高明之處
如果對比一下總門長普渡與武聖人於和的話,不難發現普渡在三個方面都要比於和高明一些。其一,從門人弟子的德才兼備上來看,普渡遠超過武聖人於和,當老師的不僅要傳藝還應該注意徒弟的德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普渡的四位弟子被稱為峨眉四大名劍,而武聖人於和的四位弟子雖然武功出眾但是德修都一般,夏遂良雖然被武林人稱為「大劍」而非「名劍」,主要原因是差在品格上,這一點可以參照《雍正劍俠圖》裡的無形大劍万俟羽修與四大名劍、乾坤八大名劍的聲望差距,九頭神鵰紀成達在八王擂一出場就露著滿臉的驕橫與歹毒,這號人竟然也是武聖人於和的徒弟。
到了《龍虎風雲會》中,武聖人於和還有兩位徒弟,其中一個是一氣仙孔亮,另一個是八臂哪吒羅霄,孔亮看上去道貌岸然內心卻十分狡詐狠毒,實屬一個忘恩負義之輩,而羅霄未出徒就心高氣傲目中無人,見到金燈大劍夏遂良這位大師兄毫無親切可言。單從武聖人於和收徒弟傳藝不德這一點看,於和就比他的大師兄普渡差得很遠,在偌大一個碧霞宮裡,似乎只有一個護法飛天靈狐潘炳辰還算仁義。
其二、普渡很會識人,而武聖人於和在這一方面就差很多。普渡雖然是八十一門的總門長,但是他並不能左右上三門總門長的人選,這一點可以參見《三俠劍》中八十一門總門長是歐陽修而上三門的總門長是今古聖人艾蓮池(後來艾蓮池傳給了愛徒崑崙俠勝英),白雲劍客夏侯仁能成為上三門的總門長,這應該很大程度上是夏侯仁自己的努力,另外夏侯仁是江湖上公認的仁人劍客也是客觀原因之一,普渡收的頂門大弟子夏侯仁雖然武功不及於和收的頂門大弟子夏遂良高,可是論江湖地位與名譽,夏遂良比夏侯仁差得遠。
於和最終被上三門與蓮花門的風波吞噬,其主要原因是於和自己種下的惡果,因為他收羅門人弟子有教無類,他卻忘了考察這些門人的品性,他教出的徒弟如果品性不好的話,其能耐越大對江湖武林的危害也就越大,當然對師父的害處也越大。
最初,石寶山帶著夏遂良上峨眉山打算拜師時,普渡先看了看夏遂良的武功,又仔細考察了一下夏遂良的言行舉止,最後他託詞剛收了白一子為徒而沒有精力再收夏遂良為徒,不得不說普渡在識人方面的確高人一籌,而夏遂良跟著石寶山到了小蓬萊碧霞宮時,武聖人於和一看夏遂良天賦異稟是習武的好苗子就直接收下了,壓根就沒有考察夏遂良的品性如何,這足以看出於和與普渡的差距。
其三、武聖人於和的氣度不如八十一門的總門長普渡。武聖人於和雖然耳軟心活有些偏聽偏信,但這並不是他最致命的缺陷。當武聖人於和發覺上三門與蓮花門的風波愈演愈烈之時,他派人到江湖上了解了這場恩怨的緣由,可是當金燈大劍夏遂良、臥佛崑崙僧、三教堂的詹明奇和方天化兩位堂主等人不斷在他面前搬弄是非之時,於和作為武聖人居然一怒下了法牒去峨眉山調白雲劍客夏侯仁來他所在的小蓬萊碧霞宮說明原委,這未免有失武聖人的風度,也絲毫沒有顧及大師兄普渡的感受。
夏侯仁畢竟是人家普渡頂門大弟子,於公應該與人家當師傅的打一聲招呼,於私普渡畢竟是總門掌,你調上三門的總門長問話,如何能不通知一下八十一門的總門長呢?於和這一處未免太不把身為八十一門總門長的大師兄放在眼裡,然而普渡卻把這口氣咽下去了,這也是火爆脾氣的小劍魔白一子帶著佛光劍怒闖碧霞宮的主要原因。
當群俠齊上小蓬萊碧霞宮之時,武聖人於和面臨眾叛親離又孤立無援的境地,普渡在於和陷入絕境之時出場,為了給彼此一個臺階下,他這才要求武聖人於和能和大家認個錯,如此一來普渡以八十一門總門掌的身份足可以讓這場風波立刻平息,然而武聖人於和卻覺得自己咽不下這口氣而橫劍自歿。
雖然武聖人於和寧折不彎的性格令人惋惜,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他一身傲骨,說白了於和是因為他孤傲的性格與睥睨天下的心態註定了他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回想到於和縱容夏遂良等人擺八卦四象陣又私自扣押夏侯仁在前,於和多少有點「眼見別人點燈問罪,自己放火卻死不認錯」的味道,單從氣度與心胸上來看,於和這位武聖人無法與八十一門總門長普渡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