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智慧,告訴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

2020-12-22 法妙明心

佛教中的經文是佛陀在滅度之後,在大迦葉的主導之下帶著眾多的弟子記錄下來的,幾千年來度人無數,如果能夠參透其中含義,佛不難修。人們念佛就是為了修行,但是如果你不理解佛經中真正的含義,就很難達到修行最終目的。四句淺顯的佛家經典,開示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

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金剛經》的一句話,弟子曾經問佛陀應該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告訴弟子們不要為物質所累,不能夠將自己的心放在任何的物質上面去。

曾經有一個佛家的故事:兩個僧人過河的時候遇上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無法自己過河,一個僧人在徵得女人的同意的情況下,二話不說就背著女人過了河,放下女人後轉身就離開了,但是他的師兄一路上指責不休,耿耿於懷。責罵師弟不守清規戒律。師弟卻說:「這個事情我已經忘記了,是師兄你還沒有放下。」我們要做到心應無所住,就要做到不執迷事物的生起,也不執迷它的發生,一切隨緣,過後便忘記。

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這句佛經出自《華嚴經》,佛陀告訴人們修行的過程中要精進如初,不能讓自己有任何的懈怠之心。可能很多人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學佛一年發現佛在眼前,學佛幾年之後,發現佛已經遠在天邊了。造成這個原因就是人隨著修行時間推移,開始被壓制的人心就慢慢地翻了出來。你要是懈怠,就會被這些心所帶動,這就是修行過程中的障壁。當我們遇上這個情況的時候,就要更多地誦讀經書,勤加打坐修行才能夠讓自己從這個磨難中走出來,到時候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們如果能夠保持初心,一定會成功在望的。

三、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中就講明了淫心的危害,它是讓一個人無法達到出世間的魔障,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中都是非常的看重這個方面的,甚至是對弟子進行多次的考驗,它本身就能起到阻礙人出塵的東西。當我們意念中生起這樣的心思的時候,就應該讓自己的內心警惕,甚至是意念中都要儘量的避開,要知道一念起而萬惡生,你的內心不清淨,如何才能出塵?跨過這一磨難,去掉自己的淫心,你距離佛已經不遠了。

四、五蘊皆空

這個話是《心經》中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語,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物質表層體現,是具備相的物質,空就是物質的本源。菩薩就是希望人們能夠進入一種空相,能夠不為五蘊所迷惑。你修行過程中如果帶著五蘊,就會在內心的深處隱藏了下來,一切行為都不能夠脫離它的控制,又怎麼能夠得見真理?若以色見如來,是人行邪道,你只有達到空相,你才能真正明白這個世間的本質。

以上就是四句佛家經典,對於人的修行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經常誦讀自然有無量功德,願大家在修行路上勇猛精進,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陀告訴你如何成就」活在當下「的智慧
    歡迎閱讀《佛陀告訴你如何成就」活在當下「的智慧》下面我們接著上期,就這個四念處的修法做一個初步的介紹。修四念處有三個統一的要點:一是要靜心觀察,二是要全然面對,三是「不立知見」,不立知見就是不要加上自己對這個動作或心念或感受或法則是對還是錯,是善還是惡的分析和判斷,就是默默的、如是的觀察它的生,住,異,滅。
  • 佛陀為什麼會說 金剛經智慧不可思議
    如今,他以前所造的罪業會立即消滅,能很快得到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指學習佛法解脫善道的男人們和女人們。受持讀誦此經,能夠理解金剛經,能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說的實現正等正覺的方法,能夠接受領悟金剛經的般若智慧,能夠按金剛經般若智慧的要求,不斷努力修持。讀誦此經,對一般人,就是不斷讀誦金剛經,反覆地讀誦金剛經。
  • 佛學「方便」智慧|佛陀為何以「神通力」折服崇火外道三迦葉?
    這樣的誤解,往往會令很多有志學佛的同修,心生恐懼,而退卻行菩薩道之心。然而,發菩提心度眾生之願,在宗教信仰上是否等同實踐「苦行」?佛陀教導眾生成就正覺,必須具備大福德與大智慧,此二者都須歷經無量時間的修習,然而,大智慧才是克服成佛過程中的種種困難,亦是使到菩薩堅持不退心的基石。何以方便智慧能夠幫助菩薩持續自覺覺他?
  • 佛陀反覆強調 金剛經智慧高於世間一切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果有人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報利益,是不是很多啊?須菩提答到:很多,佛陀。為什麼?這樣的福德,不是福德的實性,因為這個原因,佛陀你才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
  • 佛陀智慧:降伏自心
    每時每刻自己的內心都生無數的煩惱、即妄想,接著妄想大腦就開始勾畫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即異象,我們源於異象的基礎上產生不同類別的判斷決定、即分別,至此開始產生新業力、種下善惡之因、即造業因果不虛,皆源於心,即妄想生異象、異象生分別、分別就造業、造業就輪迴。佛陀賦予我們的智慧是經文、咒語、聖號,使得心皈依一處、日久持修,自能逐漸把握自己的思慮、言行,即降伏自己的內心。
  • 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佛家也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但一切佛法無量廣大,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親近佛學,知曉佛家理念,只要把它理解為佛教是一種教育,相信你自有收穫。佛,在佛教文化中,是最高的果位,有著無上正等正覺大智慧的人,在佛教中才能稱得上佛陀。用我們中國相似的話說,就是大聖人,佛陀之後的果位就是我們平常稱的菩薩,包括最熟悉的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都是一種果位,他們都是人,並非神,只有修行達到了某種境界之後,才能稱得上佛陀。佛陀悟道成佛之後,為了眾生離苦得樂,擺脫世間之苦,就開始了弘法生涯。
  • 《華嚴經》中最具靈性的兩個句子,讀懂智慧無量!
    生存於世,需要諸多的智慧,才能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諸多的人,尋遍三山五嶽,訪便名山大川,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種智慧。於是有人因此就想通過學佛修行,得到這種諸般智慧。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真正的智慧,你有緣,才能得到,若是無緣,即便遇見,也會擦肩而過。
  • 佛教:讀《金剛經》,一定要懂得這一點,智慧無量!
    不管目的如何,大家的心,都想要行善積德。不過,對於看這些解說的人來說,自己在讀《金剛經》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去運用它。讀經只是一種修行的起始,解經只是修行的第二步。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將自己學到的、悟到的佛經義理,運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去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只有去運用你所學到的佛理,才能讓自己真正生發出無量的大智慧來。
  • 讚嘆的智慧
    這個稱揚讚嘆不是走過場,你誇我了,我也誇一下你,而是深含密意:讚嘆是一種行持,也就是修行的一個部分。1我們稱讚如來,是因為認識到如來的功德。如來具有圓滿的智慧和慈悲,我們通過讚嘆如來而憶念其功德,從而生起見賢思齊、高山仰止之心,當心完全融入這些功德時,凡夫心也將隨之消融。
  • 無常:煩惱的根源,修行的智慧
    佛陀在開悟後,並沒有將悟到的智慧立馬向世人宣講。他卻說:「止,止,我法妙難思」,真理微妙難思議,說出來恐怕也沒有人能夠領會。正如老子悟出天地規律之後,卻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理語言是無法形容的,很微妙,需要自己用心才能感知。
  • 人生修養五要素,謹記於心,落實當下,智慧無量!
    所謂「人生無處不修行,生活無處不道場」。文字也是打開心靈的窗口,她傳承了古賢聖人的智慧,流傳於大眾之下。警示著人們的言行舉止,彌補人生未途的缺失,帶給人們帶來無數的精神資糧。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古賢者的般若智慧,來供養人生修養五要素,謹記於心,落實當下,智慧無量。
  • 怎樣修行?《金剛經》中的三個佛偈,告訴你答案!
    對人修行去心,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金剛經》以佛陀與須菩提的對答,講述了修行人應當如何在修行中,去自己的各種心,以及用什麼心態來對待自己與佛法的問題。其中,佛陀對須菩提所說的「云何降伏其心」作了詳細的闡述。對於修行的人,能有這樣一部明心見性的經典,是修行路上的奉持寶典。那麼,《金剛經》到底講述了什麼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中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這五段內容中,我們重點說「修行的方法」,也即從「說即雖萬般」至「恰如求兔角」。就像解一道數學題,有很多種解法都能得出答案,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要能解決問題都是好方法。於佛法也是如此,佛陀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是針對眾生不同根器所說的,因此不用糾結選擇好壞,適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 他是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尊者,為何決定要先於佛陀入滅呢?
    花開花落、草青草枯,人吃五穀生百病,有生便有死,生老病死都是生活的常態。一切的一切生生滅滅都在遵循著大自然的法則。生死問題,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古時人們就開始研究長生不老之藥。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生死的問題,很多人都處於茫然的狀態。甚至是極其避諱的,不願提及。在佛教裡將死形容為"涅磐寂靜",佛教認為生命是超越無常的,超越無我的。
  • 《心經》中4句經典佛語,如法受持,可得無上智慧
    雖然只有260字,卻是字字珠璣,不但詮釋了這本經的核心更是將修行中如何地去歸正自己的「真心」。心經中先是從五蘊皆空開始,緊接著是六塵和四諦,然後到十二因緣,最後用無智亦無得總結出如何讓自己才能真正的「無掛礙」多年研究心經的人方能看得出來它各種的深意,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將之稱為般若部經之首原因。
  •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佛陀一止請法【經文】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大家或許覺得智慧、慈悲很重要,其實安詳更值得追求。安詳不是外在的考驗,或是證果多少、得到什麼果位,而是身心的安寧和諧,修行首先追求的要件,即是安詳。「告舍利弗」,舍利弗即是《心經》提到的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聲聞弟子。
  • 生而為人,我們距離佛的智慧都只有一步之遙,就看你能否邁得過去
    因為覺悟了無上的智慧,佛陀成了眾生仰慕的大智如來,釋迦牟尼的稱號並非因為悉達多是個王子,而是因為他是覺悟的聖人。「覺悟」是以王子之尊都值得去追求的境界,何況我們。最能體現人生價值的是成就「佛」一般的智慧,解脫煩惱做個自在如來。那麼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會有成佛的機會嗎?
  • 智慧法語:對修行人而言 般若智慧重要如眼睛
    對修行人而言,般若智慧重要如眼睛。(資料圖)【經典原文】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第六地的功德,是有眼目攝眾盲的功德。一位菩薩在行持布施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般若智慧的引導,便會執著於事相。一旦執著於事相,便像一位勇士,一腳踏進了千年暗室,什麼都看不見了。對於有菩提願望又缺乏智慧的人,釋迦牟尼佛這樣形容:「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但如果有般若智慧作引導,釋迦牟尼佛有另外一個譬喻: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 弟子又該如何修智慧?
    「兩足尊」是指「佛的福德和智慧兩樣都具足」,表示佛陀夠具資格作為我們的導師,值得我們向他皈投依止。佛受人尊敬是因為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圓滿。福要怎樣修呢?我們每一個佛教徒,包括出家和在家,每日所做的,如拜佛、誦經、研學佛法,總之依法修行用功絕對是好事。在佛教而言,如果多點和眾生結緣的話,那麼福報便一定大。相反,如果你不和人家結緣,就一定修不到福。
  • 樂山佛陀被「洗腳」嚇到了嗎?古人智慧告訴你:佛陀可以「鎮水」
    古人智慧告訴你:大佛可以「鎮水」。說佛陀能鎮水不容易,在這尊佛像的建造過程中,經過古人的不斷考察,佛腳的高度與樂山的高度大致相同,如果說是因為水位上漲,水淹到佛腳,說明樂山的人要做好儘快撤離的準備,以免造成太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