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知多少?

2020-12-25 黔學中心

自從《少年的你》上映之後,校園欺凌才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只是很多的事情就像電影中的劇情一樣,被「某些因素」給壓了下來。其實呢,在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校園欺凌的定義。

校園欺凌的範圍包括以下幾點:

1、肢體欺凌。推撞、拳打、腳踢以及搶奪財物等,是容易察覺欺凌形式。

2、言語欺凌。當眾嘲笑、辱罵以及替別人取侮辱性綽號等,是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

3、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邊沒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

4、網絡欺凌。在網絡發表對受害者不利的網絡言論、曝光隱私以及對受害者的照片進行惡搞等,是容易察覺欺凌形式。

校園欺凌的定義是發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絡、器械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暴力)。

但是正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對於這樣的行為,卻不知道屬於欺凌行為,趨於威脅的壓力,更不敢去告訴其他人,這就導致了校園欺凌的泛濫性。包括不少公眾人物在小時候也會受到校園欺凌,這幾天的馬思純爆出小時候被欺凌,也引起了社會公眾對校園暴力的關注。從很多年前媒體就曾爆出過不同的校園欺凌事件,像2012年廣州的校園毆打門事件、2013年昆明的雲秀暴力事件、2015年的你丹阿姐事件、2013年的浙江小男孩禁錮事件、2011年的小靜腳趾頭被燒事件、2013年的吉林校園挑筋割肉事件、2011年的北京學生食糞事件、2013年的江西永新打人事件、2017年的張超凡虐待致死事件、2019年的李創發校園暴力事件等等,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都是對一個孩子的人生的打擊甚至是毀滅!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也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髮出了聲音,全國人大代表李亞蘭建議對校園霸凌細化懲治標準,進行單獨立法,制定《懲治校園霸凌法》或《反校園霸凌法》;代表陳海儀建議,針對因低齡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建議設立少年司法矯教制度,作為責令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的補充措施,增加責令的法律強制性,避免過去「一放了之」的狀況……

希望針對這樣的事件不要再發生,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不要讓TA從小就對社會產生牴觸。

相關焦點

  • 校園欺凌問卷調查題目怎麼設置?學校如何防治校園欺凌
    ­  要判斷欺凌行為在一個班集體中徹底消除,有五點要素需要具備:欺凌者向被欺凌者正式道歉;被欺凌者真正回歸班集體的學習及活動;欺凌者的壓力等問題得以解決;雙方關係修復;雙方及周邊同學能夠開始新的集體活動並團結友愛。­  建立長效機制是有效防治校園欺凌的保障。
  • 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20日在中南大學舉辦「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集中討論中國社會風險演化及其防控、校園安全治理現狀與發展方向等內容。       《中國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發展報告——2017》、《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在論壇上發布。《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 預防校園欺凌|向校園欺凌說不!
    一、定義: 中小學生欺凌(下稱「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 欺凌事件是指的有圍觀者,並在班級、校園或校外產生一定不良影響的欺凌行為。 二、表現形式:
  • 關於校園欺凌,不許保持沉默!
    校園欺凌,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校園欺凌過程蘊藏著一個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學生可分為幾種:欺凌者、受害者、旁觀者、保護者。
  • 關於校園欺凌,不許保持沉默
    校園欺凌,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校園欺凌過程蘊藏著一個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學生可分為幾種:欺凌者、受害者、旁觀者、保護者。在這裡面,保護者最難得,旁觀者最常見卻也令人生氣,欺凌者最可恨,受害者最可憐。
  • 面對校園欺凌要勇敢說不,校園欺凌的危害,及解決辦法你知道嗎?
    校園生活應該對很多人來講都是美好的,但是最近幾年,校園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噩夢,原因是校園欺凌越來越頻繁化,很多人因此走上不歸路。校園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音及網絡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時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校園欺凌通常會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是一種反社會行為,是各國重點治理對象。
  • 從河南省柘城縣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探討防止校園欺凌的方法
    結局令人意外也惋惜,但在發生圍毆事件過程中周圍的同學並無反映,是否應該反思一下當前教育環境對素質教育的培養是否合格,前段時間上映《悲傷逆流成河》就是一部反映校園欺凌事件的電影,這篇電影讓我們明白,在校園欺凌事件發生中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去保護別人,而不是做冷眼旁觀人,那樣無異於就是校園欺凌的合謀人。
  • 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語言欺凌是主要形式
    從整體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頻率整體要高於上半年,節假日、開學以及畢業季校園安全事件頻發。具體來看,校園暴力、校園欺凌、設施安全、意外傷害等事件為多發事件。《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則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按照校園欺凌的方式進行分類,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
  • 預防校園欺凌,構建陽光校園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肖澤英報導:為了進一步做好校園安全整治工作,防範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切實有效降低和控制校園欺凌事件的危害,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信豐縣古陂鎮中心小學開展了一系列校園防欺凌活動。  國旗下的專題講話  近日,該校舉行了以《反對校園欺凌》為主題的專題國旗下講話。校長葉常青在國旗下作了專題講話,他的講話讓全體學生明白,在發現校園暴力、欺凌事件時,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險或可能發生危險時,要主動、及時地和老師、家長取得聯繫,積極爭取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保護和幫助。
  • 校園欺凌,毆打低年級學生獲刑 | 案例
    來源 | CCTV今日說法(微信號:cctvjrsf)在大部分人眼中,校園欺凌是肢體衝突、打架鬥毆但其實遠不止這些!法官說法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行為,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事件。
  • 案例|校園欺凌,毆打低年級學生獲刑
    在大部分人眼中,校園欺凌是肢體衝突、打架鬥毆但其實遠不止這些!法官說法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行為,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事件。
  • 預防校園欺凌 建設和諧校園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0日訊(通訊員 周萍 鄒芳)為了打造陽光校園,讓孩子們健康成長,5月20日,祁陽縣八寶鎮黃市完小開展了「預防校園欺凌,建設和諧校園」安全教育活動。在此次活動中,各班級開展了預防校園欺凌主題班會,從什麼是霸凌欺凌、霸凌欺凌對未成年人的危害、遇到霸凌欺凌應該怎樣做等進行了講解。並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了深刻的防校園暴力教育,讓學生了解校園欺凌、暴力的危害性,學會如何預防校園欺凌、學生在遇到校園暴力時如何求救、自救等。
  • 對校園欺凌SAY NO!「法治進校園」活動走進潛江市德風學校
    一起行動,對校園欺凌SAY NO!——「法治進校園」主題活動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法治宣傳教育,切實維護學生身心健康。10月18日,潛江市人民檢察院與德風學校團委一起舉辦「向校園欺凌SAY NO(說不)」防範校園欺凌主題活動。市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檢察官周倩從多個角度,不同的方面,以互動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了未成年人常見的校園欺凌案例,講授了如何預防校園欺凌發生,增強自我保護方法,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法治教育課。
  • 防止校園欺凌,構建和諧校園
    根據新鄭市教體局的統一要求,為進一步淨化校園環境,杜絕校園欺凌行為,營造和諧育人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龍湖一中於2019年9月9日開展了主題為「防止校園欺凌,建設和諧校園」的主題教育活動。校園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強凌弱,像這樣的事例在中小學的校園內外時有發生,它不但會傷害我們的身體,還會使一顆純淨的心靈走向彎曲,使人的精神受到痛苦折磨,嚴重時還會威脅他人的生命安全。
  • 南安一中現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屬不屬於犯法?
    據7月11日報導,近日,數段有關校園欺凌事件的視頻在網上頻頻流傳,事件中學校直指福建南安某中學,引發各界熱議。南安第一中學10日晚間發布情況說明回應,「對實施欺凌的學生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對受害學生進行安撫,對所在班級開展教育疏導。」
  • 防止校園欺凌 拒絕校園暴力
    (汶川縣融媒體中心 餘羌)校園,本該是一方淨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來,各地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為了淨化校園成長環境,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構建和諧文明校園。近日,汶川中學開展了「防止校園欺凌 ,拒絕校園暴力」系列活動。
  • 校園欺凌現象調查:不容忽視的隱痛
    雖然校方予以了否認,但事件的持續發酵無疑讓「校園欺凌」一詞再次觸動了公眾敏感的神經。校園欺凌因何愈演愈烈?如何遏制惡劣行為、還校園一方淨土?  「打一下頭,然後掐脖子,跟你要東西。要吃的,要錢。」說話的王魯青(化名)今年17歲,由於靦腆、老實,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經常成為其他同學欺負的對象。
  • 當校園欺凌轉變為社會欺凌
    面對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社會究竟是怎麼了;而人們在關注事件起因和後續進展的同時,卻忽略了造成此類事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校園欺凌已經轉型成為了社會欺凌。當下,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話題,社會各界紛紛用各種形式予以關注,教育部門甚至就此出臺了一系列規定,預防惡性事件發生,但是社會欺凌卻很少有人關注,像本文開頭提到的就屬於是社會欺凌,只不過實施的對象從熊孩子轉變成了成年人而已。而更為關鍵的是,社會欺凌的來源分別來自於官方與民間。
  • 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不是同一概念
    然而,這也會對公眾形成誤導,以為校園暴力是校園欺凌的代名詞。因此,這裡應當釐清校園欺凌的確切含義。所謂校園欺凌,是指中小學內欺凌者欺負弱小者的行為,據調研,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內,但不一定僅僅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也會發生。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複發生,而非單一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 怎樣算校園欺凌?如何才能防治?
    從現有的信息判斷,這到底是不是一起校園欺凌(school bullying)事件?校園欺凌行為到底應該如何界定?校園欺凌的界定標準在我國,近年來時常能看到關於校園欺凌行為的報導。但是,對於這種行為的界定,仍然缺乏一個明確的標準。2016年11月,教育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