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博物館數百件寶物齊聚 這場展覽能讀出怎樣的訊息?

2020-12-12 浙報融媒體

展廳

在古代,山川、河流、沙漠、大海……往往使人類囿於某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但從來都擋不住人類心底深深的渴望——交流。

曾有這樣一條路,它跨越高山和沙漠,突破地理的限制,連通古代中國、周邊國家和西方。這條路線以中國輸出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得名「絲綢之路」。

日前,由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政府主辦的「2020絲綢之路周」展覽,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絲綢之路周」由浙江省首次舉辦。「眾望同歸: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和「一花一世界:絲綢之路上的互學互鑑」兩大展覽,成為「2020絲綢之路周」的特展內容。6月20日的開幕式直播點擊量超1300萬,線下展覽和兩次網上直播,已吸引了205萬人次觀賞。

跨越數千年歷史,貫穿中西方文化,透過絲綢之路沿線的珍貴遺存,我們能讀出怎樣的歷史和文化訊息?在當下,我們又該如何喚起絲綢之路的嶄新活力?

觀眾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看展。

文化交流綿延不斷

這些「中國物件」充滿了異域風情

翻開絲綢之路的歷史,從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算起,到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從學術上正式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再到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絲綢之路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文化遺產,絲綢之路已整整走過2252年的時光。交流互鑑、共同發展,成為古往今來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們心中共同的願景。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展覽現場,一隻亮閃閃的小金盤格外引人注目。歷經1600多年時代風塵,這件北魏時期的《花卉人物紋金盤》光彩依舊,精巧程度更是令人讚嘆。記者看到,在這件金盤中,有4個非常形象的人物,尤其右側的人物,上半身人形下半身則是馬的形象。「這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森託。」此次展覽策展助理周婭鵑說,古代中國人用玉較多,金器則是從歐洲傳來,這件金盤就是明顯的希臘羅馬雕塑風格。北魏定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後逐步統一北方,陸上絲綢之路重新暢通,中西交流日盛,這件金盤便是這一時期絲路盛況的見證。

花卉人物紋金盤(大同市博物館藏)中國絲綢博物館供圖。

現場品味像這樣充滿異域風情的「中國物件」還有很多。刻有來自西方的石榴花紋樣的鎏金銀盒,雕有胡旋舞圖案的唐代石墓門,內壁是典型中國傳統青花紋樣、盤心卻繪有17、18世紀歐洲帆船式樣的景德鎮窯青花帆船圖花口盤……東西方的元素在各種物件中交融,迸發出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比如這件鎏金石榴花結紋銀盒。在古代西方,石榴是豐收、富饒的象徵。從西方傳入中國後,石榴花紋樣在唐代獲得廣泛使用,也引出了很多寓意,主要被視為愛情、多子多福的象徵。」周婭鵑說。

面對眼前形形色色、來自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絲綢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起幾件「高人氣寶貝」。「這件水晶珠串是網友經常提起的物件,可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比較貼近的緣故。」

23顆形狀各異的寶石組成的水晶、綠柱石混合串飾是合浦黃泥崗東漢早期徐聞縣令陳褒墓裡的出土物。「除9顆水晶、1顆玉髓外,其餘13顆是包括海藍寶石、金綠寶石和透綠寶石在內的綠柱石。這樣的審美,放在如今也不過時。」周婭鵑說。古羅馬著名科學家普林尼在1世紀的《自然史》中記述,最好的綠柱石大多來自印度。斯裡蘭卡的綠柱石資源豐富,也是傳統的寶石加工區。合浦出土的綠柱石串飾,應該是來自印度和斯裡蘭卡一帶。眼前的串飾雖然埋藏於地下兩千多年,卻仍晶瑩剔透、難掩光澤,可以想見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海上揚起的風帆,沙漠中清脆的駝鈴,草原上嗒嗒的馬蹄……這些交通線路構築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動脈。這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宗教、天文、曆法、印刷術、航海術等,無不在這條路上傳播,並留下了綿延千年的影響力。這些文化交匯之下的豐富遺存至今依然璀璨。

展品來自天南地北

近30家博物館的數百件文物齊聚一堂

吉林省博物院「鎮館之寶」《文姬歸漢圖》,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還有寧夏博物館的胡旋舞墓門……「此次展覽橫跨全國近30家博物館,囊括國內外數百件歷史資料和考古文物,包括借自中國各地博物館的近十件一級文物。」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此次展覽總策展人趙豐說。僅「一花一世界」一展,就邀請了大同市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國家圖書館、海南省博物館、合浦縣博物館等19家絲路沿線博物館及文化研究機構參與展出。

天南海北,豐富的展品背後,諸多曲折令趙豐印象深刻。

在絲博館的時裝館一樓臨展廳的一個展櫃中,一幅泛黃的絹本畫吸引了眾多目光。它正是由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金人所作《文姬歸漢圖》。

文姬歸漢圖 吉林省博物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供圖。

此圖橫長129釐米,上有乾隆題跋,絹上所繪為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從匈奴歸來的情景。這件國家一級文物曾由溥儀收藏,流落民間後被掛在普通人家的灶頭數年。之後,文物經由政府收回,再經過故宮博物院清洗修復,才得以呈現如今的風貌。

肩扛月圓旗、弓背頂風在前引路的武士,牽馬隨行、用袖子掩住口鼻以擋風沙的隨從,頭戴貂冠、身著胡服,雙目直視前方的蔡文姬……相隔千年的絲路故事,在飛揚的線條裡,似乎重又鮮活起來。

「此圖只在吉林省博物院院慶時展出過一次,如今能借到杭州展出,實屬不易。」趙豐說,當初借展時此畫保價是天文數字,最後幾經溝通,由浙江省文物局出面擔保,才終以相對合適的保價來到杭州。「運送畫的時候,正好碰上吉林出現疫情,車子一時無法進入吉林省,耽擱了好一陣,可以說是幾經波折了。」趙豐說。

另一曲折程度堪與《文姬歸漢圖》「媲美」的展品,便是來自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的「宜侯王」文鳥獸紋錦,源於象雄古國時期。相比大多數「坐」汽車來杭的文物,它享受著「專機」待遇。

象雄王國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其疆域中心位於今阿里地區。象雄在古代與南亞、中亞等地域都有過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象雄成為西南絲綢之路的驛站。這件藏品是在古如江寺前的一座象雄時期的古墓中被發現的。「相比吐蕃時代的遺存,象雄古國時期的絲綢非常少見,它是西南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趙豐說。

該藏品所有權現屬寺中的喇嘛。「起初只知道這件絲綢在阿里地區,卻並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找到當地文物局也沒有辦法,最後輾轉通過朋友找到這位喇嘛,反覆溝通商議之下,這件絲綢終於由飛機專程送達杭州。」趙豐介紹。

從2015年開始,每年的絲綢之路主題展覽,已成為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重頭戲,也是全國文博系統內絲綢之路的重要展覽。5年來,5個展覽中3個都是由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大約在一年之前,我和北京大學杭侃教授聊天時,他提出可否策劃一個『李希霍芬眼中的絲綢之路』展,整個展覽都用李希霍芬的原文。因為現在很多人談絲綢之路,卻並沒有讀過李希霍芬的原文。於是,李希霍芬最早進入了我們2020年絲綢之路特展的選題之中。」回顧當初的策展思路,趙豐說,李希霍芬一生出版了大量的地質地理學著作,其中對中國的地質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學術成果。1868-1872年間,李希霍芬在中國進行了七次考察,足跡遍布中國許多地方,最後在寫作基於實地考察的《中國》一書時,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此後,全球視野下的絲綢之路概念也逐漸為大眾所接受。

最終,經歷一番商議討論,趙豐所邀請的一個陣容強大的專家團隊決定從絲綢之路的前世、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三大板塊入手,講述絲綢之路從一個歷史事實存在到一位西方學者提出的一家之言、最後成為人類共識的過程,也就因此有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展覽。

展廳

千年印記遍布城鄉

浙江與絲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細數起來,浙江與絲綢之路的淵源頗為深厚。今年是絲綢之路成為世界遺產6周年。歷史上,浙江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絲綢、茶葉、瓷器等正由此始發,遠銷海外。

行走在杭嘉湖平原,有「世界絲綢之源」之稱的錢山漾遺址就位於湖州城南。歷經3000年,湖州的蠶桑絲綢業嶄露頭角,為世人所重。到清代,輯裡絲已出洋遠銷印度、埃及、敘利亞以及歐美等國。在杭州,也有「千裡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之說。

索緒、理緒、烘乾、編絲……在位於海寧長安鎮的米賽絲綢有限公司的車間內,生絲的加工過程中,仍保留著不少多年傳承下來的傳統手工工序。米賽絲綢的前身正是浙江制絲一廠。廠房的南面,長安閘遺址仍在,一旁是汩汩流淌的浙東運河水。「在絲綢產業繁盛時期,這一帶的絲綢就是通過大運河運往各地。」米賽絲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喻永達說。

絲綢、茶葉、瓷器,加上江南密布的水網,構築起浙江與絲綢之路千絲萬縷的緣分。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絲綢之路」更是得到了浙江各行各業的關注,甚至突破了「中外關係史」和「中西交通史」的範疇,成了貫穿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統稱。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港口貿易、小商品國際物流、浙商走出去、跨境網際網路、海外併購以及東西區域互動、內外合作發展方面開展了大量有益探索,為「一帶一路」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積累了諸多經驗。與此同時,浙江在文化保護和開發上,則打造了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龍泉青瓷博物館、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等與古代絲綢之路相關的文化載體,為「一帶一路」建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記。通過這些文化印記,人們可以聯想到,唐宋時期的浙江,是如何將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安和古港寧波,進而走向世界。

在今年的「絲路周」上,由來自9個國家的31位文化遺產領域專家評審產生的《2019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正式發布,回顧2019年全球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領域最有意義的重大事件;「世界絲綢互動地圖」也正式啟動,這是文化遺產領域首個由中國學者發起、主導和多國共同實施的重大學術項目,將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絲綢相關遺產的數據採集,針對絲綢生產多環節、遺產多類別、文化多區域等多元異構屬性,研究和展示絲綢起源、傳播與交流的時空規律,最後形成多語種的世界絲綢互動地圖——錦秀平臺……

正如展覽名字所寄予的寓意那樣,「一花一世界」的匯聚之間,是「眾望同歸」的願景。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融網絡,正在逐漸鋪展開,並不斷散發出悠遠雋永的文化魅力。

【浙江新聞+】

「宜侯王」文鳥獸紋錦

長44釐米,寬25釐米

東漢,西藏阿里地區古如江寺藏

「宜侯王」文鳥獸紋錦用以包裹墓主人頭骨。其組織為經典的1:2的平紋經重組織,藏青作地,上織淺褐色紋樣。殘存紋樣的最下部分是用渦雲構成的波形龍身,每個波曲內有一組對鳥,足踏祥雲。波峰外伸出龍首和龍爪,兩個龍首之間有柱狀紋,兩個龍足之間另有一柱,將空間分隔成一個長方形,其中布置了朱雀和麒麟,朱雀頭上有明顯冠飾,尾作孔雀狀,麒麟頭上一角,身有類似的豹紋,另一個動物很有可能是龜或玄武。「宜侯王」三字分布在虎紋和朱雀紋邊。

《文姬歸漢圖》(局部)

縱29釐米,橫129釐米

絹本設色畫,吉林省博物院藏

上有乾隆題跋,表現了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從匈奴歸來的情景。乾隆皇帝曾將其誤判為「宋人」所作,後來經郭沫若先生的研究,才確定這是金人張瑀所繪。

湖藍色玻璃杯

漢代,1990年合浦黃泥崗東漢早期一號墓出土

合浦縣博物館藏

杯湖藍色,半透明,圓唇,口微敞,上腹較直,下腹弧成內凹平底,腹部飾一匝三道凸弦紋。口徑9.2、高5.8釐米。這件杯的顏色、形制既別於當地較多見的深藍色杯。經專家測試分析其玻璃的化學成分,為高鋁低鈣鉀玻璃,與我國自製鉛鋇玻璃的劍璏、串珠不同。鉀玻璃是印度、東南亞以及我國華南和西南等地特有的一種古代玻璃體系,在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的遺址中,有不少發現。因此,初步判斷這件玻璃杯屬於環南海貿易圈的一個鉀玻璃亞類,通過海上交通自東南亞地區舶來。

「煌丕昌天」海船紋菱花銅鏡

前郭縣三家子鄉青郭屯金墓出土

金代,吉林省博物院藏

八瓣菱花式鏡,半球形鈕但鈕頂較平。紋飾是一艘海船在乘風破浪的前進狀態中,船頭、船尾及船艙中的人物依稀可見。鈕上鑄有篆書銘文「煌丕昌天」,寓意為「上蒼保佑,天下興盛」,銘文和銅鏡紋飾相互呼應,希望保佑航海順順利利。鏡緣為窄素緣,鑄造。保存狀況完整。

海船紋銅鏡是宋金銅鏡中極富特色的題材之一。該海船鏡構思精巧, 寫實性強, 顯示出匠人對海上航行的熟悉,可見宋金時期航海事業與海上絲路貿易的繁榮景象。

《大隋求陀羅尼》經咒 梵文本

高25釐米、寬21.2釐米

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印刷,蘇州博物館藏

瑞光寺梵文《陀羅尼經咒》正中有一個長方形框,框內繪佛教經變故事。圖像的中心是以熾盛光佛為核心的變相。熾盛光佛主尊周圍分布有九曜星君像,九曜分別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以及羅喉和計都。框內圖像左、上、右三方,內繪有黃道十二宮像。九曜和黃道十二宮等天文知識均是源自印度。欄框外周經文左右兩側各鐫有線刻神像十四名,合計為二十八宿。

該經咒把中國古代文化的二十八宿和外來的十二宮結合畫於一圖。

相關焦點

  • 5·18國際博物館日 金華全市21場展覽活動重磅來襲
    記者從金華市博物館了解到,全市各大博物館躍躍欲試,共準備了21場展覽活動,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基調,敞開大門歡迎市民遊客前來參觀體驗。展覽地點:蘭谿市府前廣場、和平公園、鄉村、學校等展覽時間:5月18日-5月30日十二、金華市家規家訓巡展以金華婺學為依託,以八婺代表性家訓為主幹,通過圖文並茂形式展出了涵括金華各縣(市、區)具有代表性的家規家訓,運用圖文的形式將一件件精彩的文物珍藏和一句句引人深思的家規家訓濃縮提煉,內容豐富,製作精美。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亮相遼寧省博物館
    兩年之內,遼寧省博物館連辦三場「現象級」文化大展,讓全國和世界觀眾領悟了多元發展的遼寧,讀出了這片土地的嶄新形象和文化自信。展覽展出了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其中遼寧省博物館藏品84件(組)、商借省內文博機構藏品11件(組)、商借省外文博機構18件(組)、複製品2件(組)。
  • 線上也能逛文物 重慶博物館254個數字展覽豐富宅家生活
    這段時間雖然大部分的市民都宅在家裡,可好在重慶各大博物館的網上展覽為市民居家防控的生活中添加了特殊的「調味品」,足不出戶,也能看文物、逛博物館。受疫情影響,重慶市已備案的104家博物館暫時閉館。閉館期間,重慶市文化旅遊委(市文物局)積極作為,認真組織區域內博物館利用自身優勢,精心推出數字展覽展示,利用網際網路和移動數字平臺開展各類文化互動活動,延伸服務空間,為宅家的人們奉上文化「盛筵」。
  • 重慶多家博物館推出數字展覽 市民可網上免費觀賞文博資源
    重慶日報訊 (記者 趙迎昭)2月2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文旅委獲悉,近日,重慶多家博物館利用已有數字資源推出網上展覽,讓市民足不出戶看展覽。據了解,1月24日起,為避免公共場所人群聚集導致的傳染風險,全市已備案的104家博物館暫時閉館。
  • 北京自然博物館「水·城市」主題展覽開展(圖)
    北京自然博物館值此之際推出《「水·城市」主題展覽》,並拉開了其2011年「水·城市」主題活動周的序幕。《「水·城市」主題展覽》採用數百張精美圖片,以2011年世界水日「城市與水」為主題,分為水、水與人類文明、水與城市—北京的水、地球水的亞健康、水危機5大板塊。北京自然博物館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呼籲全社會,要像珍惜生命一樣,愛護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水資源。
  • 遼寧省博物館首開夜間展覽!約嗎?
    遼寧省博物館首開夜間展覽!約嗎?,除了常規的文物展,還為觀眾準備了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數百名觀眾在遼寧省博物館度過了一個「博物館奇妙夜」。
  • 5·18國際博物館日,一大波博物館展覽來襲,個個精彩
    件(組)文物精品,堪稱山東地區最能代表齊文化特色和發展水平的代表性考古遺物,其時代跨越齊文化的孕育期、形成期、巔峰期、新生期。 湖南省博物館聯合全國22家博物館,通過甄選的30件/套國寶級文物,勾勒出一條別具一格的中華文明軌跡。
  • 一百個博物館精品展覽,一定要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博物館、木木美術館等11家博物館 共70件(組)珍貴文物,每一件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廣東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的藏品約五十件(組),其中既有會意典故或借浪漫想像構境言志的山居讀書、林泉雅集圖,也包括了一些實有所指的書齋圖和文士寫真,期望能以此呈現一個群體的現實與精神世界,並為地方文脈的索驥提供一些參證。
  • 遼寧省博物館恢復開放後承辦首場展覽
    核心提示4月15日,由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博物館承辦的「文物系荊楚 祝福頌祖國」接力海報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該展覽是遼寧省博物館恢復開放以來承辦的首場展覽。
  • 全國70+博物館,100+新年大展,歲末最值得看的展覽都在這裡了!
    沒關係,這場展覽能幫忙找到答案。20世紀義大利藝術家喬治·莫蘭迪在國內的首次美術館個展在木木美術館開展,呈現藝術家包括油畫、蝕刻版畫和紙上作品在內的逾八十件重要作品,帶你深入了解畫家喬治奧·莫蘭迪及其藝術。
  • 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啟動 多場展覽同步亮相
    5月18日是第40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當天上午,由山東省文物局主辦的2016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在山東博物館舉行。
  • 國際博物館日|上海88家博物館免費開放,從夜遊到「雲遊」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上海市文旅局5月18日將延續免費開放這一上海歷年博物館日的品牌活動,上海88家博物館在5月16日、17日、18日三天向公眾免費開放,4家博物館半價開放。相較往年國際博物館日各大場館推出的精彩紛呈的活動,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更加注重「線上智慧趣遊博物館」,5·18前後上海文博機構匯集了近40場直播活動,百餘項線上虛擬展覽和150多場線上活動。
  • 疫情尚在蔓延,這些展覽和博物館在家就能看
    為此,國家文物局組織部署全國各地博物館利用已有數字資源推出一批精彩網上展覽,為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經匯總發布了三批共計150條網上展覽及數字博物館信息,且展覽訊息還在不斷更新之中。為便於公眾查詢瀏覽,國家文物局在其公眾號上發布了這些信息。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是故宮博物院的重要展覽。
  • 上海博物館、一大會址……上海這八個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百個主題...
    本展覽以上海博物館館藏品為主,兼向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17家文博單位借展,精選珍貴文物約200件,在呈現江南藝術、講述江南歷史的基礎上,以五大板塊分別表現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基調、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的江南性情、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人物、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風尚、抱誠守真又開放兼容的江南器度。
  • 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山東博物館展出 重現「大明風華」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9月29日電(趙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29日在濟南開幕,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等多角度為觀眾重現「大明風華」。此次展覽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體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鮮豔。
  • 近5年俄羅斯博物館成功舉辦多場展覽,為觀眾介紹亞洲國家藝術
    近5年,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多場展覽,為公眾介紹亞洲藝術,既有古典藝術也有現代藝術。展覽、藝術裝置、行為藝術2017年至2018年,莫斯科藝術界最引人注目的事是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在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和風細雨」展。之前,村上隆從未在俄羅斯舉辦過展覽。
  • Cityneon將辦首個歷史文物展覽,包含來自秘魯拉科博物館的228件...
    Cityneon Holdings宣布,在秘魯國家政府和文化部的支持下,Cityneon已與拉科博物館和英卡特拉協會達成協議,將於2021年啟動全球首展。
  • 上海88家博物館免費開放,從夜遊到「雲遊」
    澎湃新聞從上海市文旅局獲悉,今年5月18日將延續免費開放這一上海歷年博物館日的品牌活動,上海88家博物館在5月16日、17日、18日三天向公眾免費開放,4家博物館半價開放。相較往年國際博物館日各大場館推出的精彩紛呈的活動,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更加注重「線上智慧趣遊博物館」,5·18前後上海文博機構匯集了近40場直播活動,百餘項線上虛擬展覽和150多場線上活動。
  • 孩子心目中的博物館什麼樣?這場「會講故事的博物館」兒童展給你答案!
    看點一|非一般的展覽空間走進《會講故事的博物館》展廳,撲面而來的是與常見的博物館展覽空間不同的氣息。從古代穿越而來的「小書生阿博」,在超現代感的序廳中,為你推開時間之門,陪你一起聆聽古人訴說的時光故事。
  • 山西省5家博物館展覽被國家文物局推介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等單位承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座談會在遼寧省博物館召開。 在此次會議中,山西共有5家博物館選送的展覽入選,大同市博物館《銅耀大同——古代銅造藝術陳列》、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壺關縣文物博物館《抗大一分校在壺關》、夏縣博物館《夏縣西村時代生活展》等4個項目獲得一般推介,山西博物院選送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獲得重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