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口試的考試是不完整的考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省市開始在中考中引入人機對話考試。目前,北京、重慶、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湖南已經組織了中考人機對話考試,還有許多省市即將在2—3年內採用這一考試形式。人機對話已是中考英語一大趨勢,但您真的了解它嗎?
本期,三好教師聯盟為各位老師分享來自實行多年人機對話考試的深圳市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英語教研員、中學英語特級教師禹明老師在其著作《英語教研的藝術》中對英語口試命題的思考與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關於英語口試命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考試應包括口試,聽力測試和筆試等形式,全面考查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口語測試應著重檢測學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和交際的有效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口試要重點考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策略的運用。」
英語界常說,沒有口試的考試是不完整的考試,人們也都贊成這種觀點。但在實踐中,英語口試在許多地區沒有得到實施。原因何在,我想大概有這樣幾點:一是英語口試沒有得到重視,認為可有可無;二是由於英語教師的水平所限,平時就不重視口語訓練,只重讀寫,想進行口試也無能為力;三是由於口試評價的難度影響口試的進行,這種難度表現在耗時較長,組織相對複雜,而且標準很難一致等。
但是英語教學離不開「說」呀!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英語口試真的不好組織嗎?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認為在一定區域內實施英語口試是可行的。
要想在一定區域內實行期末口試,首先要轉變觀念。那就是我們過去一直強調英語考試的甄別性功能,認為一旦實行英語口試,就要把一定區域(例如縣、區)內學生的英語口語成績的差異通過考試凝固起來,分出三六九等。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口試就很難組織了,評分人多,口試時間長,標準也就不一致了。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在期末英語口試中,我們重在考試的激勵作用,不強求區分一定區域內學生的口試成績的高低,而是讓學生通過口試敢於表達,獲得學習英語的自信,問題就好解決了。多年來,我們不強調學校與學校之間英語口試分數的可比性,把測試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與考查學生學習英語的學習態度及開發學習潛質結合起來,使英語口試得以順利實施。
英語口試命題要注意的四個原則
1.同步性
既然期末口試是屬於成績測試,那麼,我們在命題時一定要考慮到英語口試題與英語課程標準的相關性,與學生英語教材內容的相關性,這樣,我們才能正確評價學生。例如,深港版初中英語第四冊有一篇課文:He gave the money to the Project of Hope,談到一群學生討論如何為Project of Hope募捐的事。在我們提供的口試題中,我們就設計一道"What shall we do for the Project of Hope?"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或開展小組討論。這類題目源於教材,體現了同步性,又高於教材,體現了創造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
2.交際性
口頭交際是人最直接的語言交際活動,因此我們設計的口試題要儘可能地圍繞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項目設計。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英語知識和獲得的英語表達能力迅速地遷移到實際生活環境中去。深圳是座對外開放的城市,學生接觸到的英語媒體與英語實踐機會都比較多,我們在設計試題時,就注意設計一些他們與外國朋友、外籍教師交流或到國外旅行時可能出現的一些談論深圳、談論深圳某些景點(如Window of World, China Folk Culture Villages)的交際話題。我們有不少學校都組織學生假期去歐、美、加等國學習,他們回來後都感到平時這類題材的口語訓練使他們受益匪淺。
3.趣味性
口語測試要避免枯燥、單調。因此,我們在命題時注意到了趣味性原則。首先,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類型的試題,使英語口語試題內容多樣化,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口試的組織形式也應多樣,有小組活動、學生對話、表演、講故事等,也就是說,我們延用教師在教學中採用過的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既熟悉,又樂於參與,感到這是一次自我表現的機會。
4.激勵性
口試與筆試、聽力測試不同,它在評分標準上主觀性、隨意性較大,在目前條件下,要想取得絕對準確的評分結果是很難的。因此,我們在評分標準中特別注重激勵性原則。這就是,以鼓勵學生運用英語為出發點,在全區範圍內推行的口語測試中不強求各校之間成績的可比性。我們還把測試學生口頭運用英語的能力與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潛質結合起來,使學生們對口試一點也不感到望而生畏。他們積極參與,使口試進行得十分順利,有些口試不理想的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英語教師讓他們重考。我們覺得,通過口試,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是最大的收穫,我們尋求的合理的相對準確的評分標準也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得到解決。
英語口試的題型有多種,如背誦課文、復讀課文、回答問題、看圖說話、講故事、表演、演講、小組活動等。據我們的一次調查,小學生64%以上,中學生48%以上喜歡群體活動的口試形式,如小組表演,小組對話等。因為這類口試形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生存能力,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與學習特點。2004年,我區在全國率先進行中考改革時,在中考英語口試命題時就採用了小組對話討論的形式。學生自願組合成若干小組,每組自己選擇主題,進行討論。我當時曾在一所普通初中監考,發現學生們討論的話題涉及到了伊拉克戰爭,交友誠信等,真令人鼓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口試的形式又有了新的變化。2008年,我們引進了一套英語口試軟體,採用人機對話的方式,在中學進行口試。每個學生15分鐘,在語音室裡完成。這種人機對話的方式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完成全區的口試工作,然後組織英語教師評卷(錄音),口試評卷的標準相對準確。人機對話的口試方式可使用於大規模的帶甄別性的區域口試,但其最大的缺點在於離開了真正的人的交際環境,缺乏情感交流,缺乏肢體語言輔助等,它與面對面的英語口試相比,人文性就欠缺很多。
在人機對話口試的基礎上,現在,深圳市的中考將口試與聽力結合起來,以人機對話的方式考試,共15分計入中考總分(百分制)。人機對話的聽說考試在中考筆試前一個月左右舉行。聽說考試分三部分:一是模仿朗讀;二是信息獲取(包括聽選信息和回答問題兩個小題);三是信息轉述及詢問(包括轉述信息和詢問信息兩個小題)。在大規模的中考中採用這種形式是可取的,它操作性強,保證了評分的相對準確性,同時,對學校的聽說教學有促進引領作用。劉慶斯認為,「機考是考試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比傳統的紙筆考試有著若干優勢,有助於提高考試的安全性,有利於深化高考英語科目考試內容改革,能夠提高評卷工作效率,值得花大力氣探索和追求。」[1]
英語口試的實施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1999年,我採用非概率隨機配額抽樣方法(即依一定標準規定不同類別學校的樣本配額,然後對配額內的樣本由調查人員按偶然性原則抽出)對660名中小學生進行過一次英語口試問題的調查,喜歡英語口試的佔68.94%,可以接受的佔24.39%,不喜歡的佔6.67%;口試後表示自信心增加的佔65.30%,保持一樣的佔31.82%,下降的佔2.88%。同時,我們對這660名中小學生英語口試與筆試成績進行了相關分析,得出相關係數為0.6458,是正相關的。說明抓好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對學生的讀與寫的能力提高是有幫助的。[2]
[1] 劉慶斯:《高考英語科目採用計算機輔助考試探析》,《中國考試》2016年第10期。
[2] 參閱禹明:《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試調查》,《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第6期
本文內容來自於由禹明老師撰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教研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