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其實是用來形容世事盛衰興替,變化無常的情況,不過某一程度上,它比喻的也是一種拼搏崛起的鬥志,很多年輕人就喜歡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掛在嘴邊,而對於我們中國而言,這句話其實同樣十分受用。
近代中國經歷了從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到被侵略的半殖民地,再到艱難獨立和繁重建設,最終變成了如今的世界強國。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面對過很多挑戰和困難。好在的是,最終還是熬出了頭。因此,如今許多國家和中國的身份都產生了調換,而今天我們就來談一個,很少人會談論的國家那就是德國。
相比於美日韓等國來說,如今的德國十分低調,雖然在歷史上它十分出名,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導者,也是歐洲經濟火車頭。但它始終和中國的關係不遠不近,沒有什麼話題度,就是在國際局勢上,五眼聯盟跳出來蹦躂的時候。德國也很少出來參合,那麼,德國和中國的關係真的那麼疏遠嗎?其實也不是,兩國在歷史上其實都十分依賴對方,只不過 一開始是中國依賴德國,但如今卻變成了德國依賴中國。
新中國建國後,我國可謂是百廢待興,但由於缺少科技基礎。就需要其他國家的援助。例如早期的蘇聯老大哥,之後的美國蜜月期,後來日本對華援助計劃等等,而德國也是其中一個。只不過,當時的中國依賴的是德國的技術,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電子、航天、汽車、精密機械、裝備製造和軍工等等,並且相比於其他的工業國。德國以品質精良,技術領先和做工細膩著稱,儘管成本較高,但在全球都享有很多盛譽。
因此,在中國發展工業化的時候是十分依賴德國技術的,尤其從70年代開始,中國大舉發展的工業化,從精密工具機、汽車機械、發電設備和高鐵等等都先後購買過德國的技術,要不然就是交給德國企業承包,花錢買外國技術是當時的常態。而中國就是靠著買來的技術和設備,在一步步摸索中才逐步發展出自己工業體系。
不過在此後,依賴的雙方開始發生轉變,如今的德國經濟其實十分依賴中國。中國在經濟發展起來後,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了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在2019年,中德貿易額超過2000億歐元。出口額同20年前相比增加了1500%,德國對中國的依賴 一共體現在5個方面,首先是出口中國的市場十分龐大,對於德國來說 ,是十分重要的銷售部門。據德國商業銀行的數據,德國30大集團18%的銷售額都是在中國市場創造的單單是本地企業。去年就向中國出口了價值960億歐元的商品,因為中國市場對於德國製造產品的青睞,讓德國龐大的工業體系得以有穩定的銷路。
其次就是德國企業,根據德國工商總會的數據,中國共有5200家德國公司。其中法蘭克福股市DAX30的跨國企業就約有700家,他們就中國設廠經營創造了大量的銷售額,其中大部分都是汽車領域的相關企業。以大眾汽車為例子,大眾汽車目前每銷售的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在中國出售的。從這就可以看出,中國對於德企的重要性。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了歐洲火車頭的經濟支柱。中國經濟如果出現問題,一榮俱榮的德國也會出現問題。
第三點是投資,根據德國外貿和投資署在2016年的報告,中國是歐盟以外的國家中,對德國投資項目最多的外資來源地之一。這兩年,雖然稍有收緊但依舊排名在前三位置。預計,中國投資給當地帶來了至少4000個工作崗位是當地重要的投資力量。
第四點是進口,德國除了出口大量產品到中國外,也積極進口中國的產品,德國民眾一直都享用著,中國帶來的便利。從通訊用的手機到刷牙用的牙刷再到吃飯用的刀叉碗筷,德國人開始離不開中國產品。而中國產品低廉的價格也讓德國民眾十分依賴。據2020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成為了該季度德國最大的進口目的國。
最後一點就是技術,中國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之一。在許多領域都十分突出,突出到德國這種老牌工業國也需要依賴的情況。就比如電動汽車電池技術,人工智慧開發和5G移動通信標準,中國就是這方面世界領先者。所以德國在技術上也依賴中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主任費爾伯邁爾就曾對外宣布,事實上 德國也(在技術上)依賴中國。
而這就是德國和中國的關係變化,德國《世界報》在今年就曾撰文寫過一篇《和中國分手?我們其實如此依賴中國》的文章。表明了在這個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上。德國不會和中國脫鉤的決心,其實也不難理解,目前德國的經濟增長率僅為0.6%,中國是這個歐洲經濟火車頭的發動機,和澳大利亞不同,德國向來都看得十分透徹。中國為自己創造了這麼大的經濟,幹嘛非要招惹它呢?通過德國和澳大利亞,我們也能讓其他國家看看,他們不同態度帶來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