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卡」取「一卡」的諧音,它還蘊涵著電子卡的含義。顧名思義,「一卡」相對於多卡。在此之前,「刷卡」已成為許多大學校園生活的一種方式:就餐刷卡、洗浴刷卡、借書刷卡、上機(到計算機房使用計算機)刷卡,到校醫院看病刷卡……一個學生或教職員工手裡往往有好多張卡。這場變革的意義何在?它的發展趨勢如何?推進這一變革需
要具備哪些條件?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訪問了對外經貿大學安玉華研究員。
記者:對外經貿大學是全國高校中研發使用E卡通起步最早的學校之一,您對這項變革的意義怎麼看?
安玉華:總的來說,E卡通的作用分為兩大類。一是經濟交易功能,即收錢;二是認證功能,即身份確認。「一卡」代替「多卡」的意義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是節約和提高管理效率。原來一人手裡10張卡,每張卡從制卡、發卡,到對變動情況的處理,都需要有人管,都需要經費。現在一張代替10張,當然會節約成本。至於用E卡通的便利,我舉個例子:新生中60%沒有身份證。過去給新生辦身份證,學校得一車一車地把學生拉到派出所,學生排隊照相、排隊辦手續,派出所也得派出大批幹部投入這項工作。今年,我們與北京市公安局、派出所聯繫好,新生E卡通的照片,就按身份證照片的標準採集,然後配上文字信息,通過網際網路傳到政府戶籍部門,由他們直接出證。這種節約和高效,不是一次性的,因為存入E卡通的照片和上述文字信息,新生在未來的4年中,無論參加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本科畢業考試以及各類考證,還有領取夥食補貼等等需要確認身份的場合,都可以用。
記者:有人說,E卡通就像一個大錢包,裡面的一個個區就像一個個小錢包。
安玉華:是的,無論哪個區,無論在哪個終端,哪怕刷一毛錢都會有記錄。這就是推廣E卡通的另一個意義,它使經濟流程公開、透明,各個部門是否有亂收費的問題一目了然。而一透明,灰色地帶、灰色收入就不容易藏身。這也是有些部門不喜歡E卡通的原因。有一個餐廳,因為使用E卡通,廢掉了原來的卡,每月減少灰色收入好幾萬。但受益的是消費者。
記者:有專家預言,現在是校園E卡通,將來會發展到一街通、一區通、一市通、一省通、全國通。他們說,如果我們現在正在迎接用卡時代的到來,那麼大學校園的E卡通,就是用卡時代的端倪。
安玉華:E卡通需要資金和人才。初創時期,開發卡需要人才,用卡者也要有一定的知識。這些條件大學容易具備,所以會先從大學開始。但要推進這項變革,光靠大學是不行的。
記者:據了解,在全國一千多所高校中,E卡通搞得比較好的有幾十所。從初創到現在已經五、六年了,為什麼發展並不快?
安玉華:首先推廣E卡通需要有強有力的領導,因為涉及一些部門的利益,沒有強勢領導,很難推得動。
第二是資金投入不足。做E卡通銀行投資是大頭。這對學校和銀行是一個互利的事情。但目前能認識到這一點的銀行並不多。實際上銀行投入建卡的學校越多,吸納的資金就越多。一個中等規模的高校,光教職員工的工資一年就是近億元;學生的副食補貼,又是幾千萬;學生家裡寄來的錢、自己打工賺的錢,又是幾千萬;學生在校幾年用慣了你的卡,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很可能成為你這家銀行的終生客戶――這是潛在效益。如果有更多的銀行能認識到這些,資金困難的問題就會得到緩解。在日前「全國高校校園E卡通建設研討會」上,這一呼聲也很高。
第三是缺少統一的技術規範。各個高校各搞各的。程序、接口都不同,給相互間的技術交流造成困難。E卡通是計算機、管理、財會等技術的集合,能開發這樣卡的人才就是在高校也比較缺乏,如果能搞出一套技術規範,就會給後面想搞的學校降低技術難度。
第四是社會用卡環境有待改善。用卡在很多國家非常普遍,往往窮鄉僻壤也能刷卡。在那些地方用卡意識、用卡設備(讀卡器)、個人信用體系都比較完善。在國內,凡是校園E卡通普及較好的地方,社會用卡水平也比較高,否則校園E卡通的服務範圍就會受到限制。比如,學生放假探親買火車票,如果鐵路部門不能接受我們的校園E卡通,我們就不能在卡裡設置這個區。廣州正在開發電子卡「羊城通」,希望有更多的城市也能拓展用卡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