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須知的10大英漢差異,建議收藏

2021-02-19 大民說英語

今日推文目錄

1、學英語須知的10大英漢差異,建議收藏

2、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2020年教師招聘啟事

3、《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年第1至2期目錄

4、英文動畫片《西遊記》ll64-66集

5、打卡•日常語法視頻版llBe Supposed To(59)

 

本文為第(1)篇,其餘推文關注後可看,歡迎關注!

不少學翻譯的小夥伴總會苦惱於自己的「翻譯腔」,有時還會陷入「翻譯出來的話別人好像聽不懂」的尷尬境地。

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除了要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之外,還要了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脫離語言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說人話」。

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意合(parataxis) 。

美國翻譯理論家Eugene A. Nida功不可沒,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書中,他說明了英漢這一差異: 

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 

所謂形合,即表示句內種種邏輯關係,須用連接詞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詞明確地表達出來。缺少了此類連接詞,或者邏輯標記,如:It is late, I must leave. - It is late之前,缺少了because,如此英語表達,native speakers一般不說。 

所謂意合,顧名思義,無須所謂的邏輯標記,句子靠意思,就能「捏」在一起,為聽者或讀者所接受。如上句的對應漢語說法:遲了,我得走了。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兩句話英漢間的差異: 

①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② 一個英國人,不會說中國話,有一次在中國旅行。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 

以上2句,講究形合的英句中的but, who皆不可省略。漢句則乾淨利落,無須所謂的「邏輯標記」。 

結論、斷言、結果以及事實,應該成為句子的「重心」,但就「重心」位置而言,「英前漢後」。比如: 

① 生活中既有悲劇,文學作品就可以寫悲劇。 

這是一「因果」句,漢語表達講究:先因後果。然而,相應的英語表達是: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這是一典型的「先果後因」句,十分自然,十分妥貼。儘管漢語也可以說:文學作品可以寫悲劇,就因為生活中有悲劇。但總不如「先因後果」那麼聽上去順耳,讀上去順眼。 

② 小國人民敢於起來鬥爭,敢於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夠戰勝大國的侵略。 

本句所用句式為:條件 → 斷言,即「如果怎樣,結果就怎樣」。前者「條件」為輕;後者「斷言」為重。其相應英語表達為: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不難看出,譯文的表達與漢語表達是逆向的,即英語先「斷言」後「條件」,即「結果就怎樣,如果怎樣」。 

英語:靜態(static)語言;漢語:動態(dynamic)語言 

英語少用謂語動詞,漢語則動輒喜歡使用動詞。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漢語往往大量採用兼語式或連動式。 

英語靜態特徵的表現是多維的,簡言之,主要有句法方式或詞彙方式兩種。前者如使用非謂語或非限定動詞(即動詞的-ed形式、-ing形式和不定式)、省略動詞(如be或謂語成分)以及將動詞名詞化等;

後者如使用動詞的同源名詞(如realize—realization; free—freedom; master—mastery)、同源形容詞(如support—supportive; doubt—doubtful)、介詞及副詞等等。

相對而言,漢語的動詞由於缺乏英語動詞那樣的形態變化,若要表達動作意義,往往別無他法,只能啟用動詞本身。 比如:

① 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 and she with me. 

我瘋狂地愛上了她,她也瘋狂地愛上了我。 

註:英語可省略動詞(如後半句),漢語卻不可。

② Back and forth his head swiveled, desire waxing, resolution waning. 

他來回晃著腦袋,欲望在膨脹,意志在萎縮。 

註:英語用獨立結構,漢語則用動詞。 

③ 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我擔心你誤解了我。 

註:英語用動名詞複合結構,漢語卻用動詞。 

④ That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 

這將證實其使用是十分普遍的。 

註:英語用同根名詞(confirm -- confirmation),漢語不得不用動詞。

其實,除上述同源詞外,英語還有眾多的詞可用來表示動作意義。名詞如:glance, glimpse, look, mention, close等;形容詞如:able, afraid, angry, anxious, aware, capable, good等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這些詞都宜譯作相應的動詞。如: 

① The very sight of it makes me nervous. 

一看見這東西,我就感到緊張。 

② I'm sure of it. 

對此我深信不疑。 

英語重物稱(impersonal);漢語重人稱(personal)

英語的物稱傾向十分明顯,最顯見於其對主語的擇定。英語常選擇不能施行動作或無生命事物的詞語作主語。相對而言,漢語一般則更習慣於人稱化的表達,尤其是主語,能施行動作或有生命的物體為主語之首選。如:

① 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Ogilvie in. 

奧格爾維進門時,帶進一縷雪茄菸霧。 

② 「Hi! Hi!」 said the cab driver, whose door popped opened at the very sight of a traveler. 

「嗨!嗨!」計程車司機嚷道,他一瞅見旅客就「砰」地打開車門。 

③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這位飽嘗辛酸者卻讓全世界的人發出笑聲。

英語多被動(passive);漢語多主動(active) 

英語多見被動句式與其物稱傾向不無關聯。充任主語的詞既然有大量「無靈」(inanimate)物稱,其被動句式則有了繁衍的前提,反之,漢語具有人稱傾向,自然採用更多的主動句式。當然,英語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用被動句式。

其內在的修辭功能在於:不必強調動作的施行者,則將其置於句尾by之後;抑或不必、不願或不便言明動作的施行者;則乾脆將其省略。試比較:

① The importance of oceanography as a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planet is seldom as well appreciated. 

海洋學是人們認識星球的關鍵,而其重要性卻不是人人都知曉的。 

②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ird World has always been foreseen by our shipping companies. 

本航海運輸公司總能預見來自第三世界的挑戰。 

③ An illustration is furnished by an editorial in the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17,2011). 

《華盛頓郵報》(2011年1月17日)的一篇社論提供了一個例證。

以上所列第一點(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以及第三點(英語:靜態語言;漢語:動態語言)等,加之英語各種的替代詞與關係詞的廣泛運用,導致英語較多出現「多枝共幹」式長句、複合句。而漢語則相反,多用短句、簡單句。試比較: 

As we lived near the road, we often had the traveler or stranger visit us to taste our gooseberry wine, for which we had great reputation, and I confess, with the veracity of an historian, that I never knew one of them to find fault with it. 

上句洋洋灑灑,達47個單詞,其「主幹」為:we often had the traveler or stranger visit us; 其餘皆可視為「枝」,它們藉助於as, to, for which, and, with, that等詞與「主幹」自然而又條理清晰地「攀援」在一起,構成了一長句。漢語作為重意合的「動態」語言,又將如何表述上句的意思呢?試讀: 

我們就住在路邊。過路人或外鄉人常到我們家,嘗嘗我們家釀的酸果酒。我們家做的這種酒很有名氣。我敢說,嘗過的人,從沒有挑剔過。我這話像歷史學家的話一樣靠得住。 

英語重後飾(back modifier);漢語重前飾(preceding modifier) 

英語與漢語就句子的邏輯重心而言,英語慣於前置,「先聲」奪人;漢語多後移,「後發」制人。從「語序」看,雖然在各自的語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通常都採用「主謂賓」(SVO)的線性排列順序,然而,英漢在修飾語(定語和狀語)的位置處理上存在著一個顯而易見的差異。

英語的修飾語既可置於被修飾成分之前,又可置於其後,但此修飾語若為短語或分句,則往往置於被修飾成分之後。值得注意的是,漢語的修飾語無論是詞、短語或是句子,其位置一般處於被修飾成分之前。英語以「尾重」(end weight)為美,而這種「美」多半依靠「重後飾」的表達習慣造就。 

試比較: 

① The diagnosis seems in every case to correspond exactly with all the sensations that I have ever felt. 

每次看病的診斷似乎都和我的感覺不謀而合。 

小析:英語(The diagnosis…in every case) ---- 漢語(每次看病的診斷);英語(all the sensations that I have ever felt) ---- 漢語(我所有的感覺)。 

② It is a good plan to imagine 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 bias. 

想像與持不同偏見的人進行辯論,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小析:英語(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 bias) ---- 漢語(與持不同偏見的人進行辯論) 

以上2例可見:英漢處理其修飾成分的位置簡直是「反其道而行之」。 

英語的句法單位(unit)的主體是:短語或詞組。與其說英句由單詞組成,不如說以形形色色的短語或詞組(如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動詞短語、獨立結構等)為基本構件。

其中,名詞短語與動詞短語又為句子最主要的構成單位。其句法功能不一而足,諸如主語、謂語、賓語、表語、定語或狀語等。與之恰成對照的是,漢語更偏重以(單音節或多音節的)字或詞為其基本的句法成分。試比較: 

① But with the world steel industry deep in the doldrums, who needed iron carriers? (介詞詞組) 

世界鋼鐵工業很不景氣,誰還需要礦砂船呢? 

② I have never met a person 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s my husband.(形容詞詞組) 

我還從未遇到過像我丈夫這麼難以理解的人。 

③ This is by far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I have ever read. (副詞詞組) 

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讀到的最有趣的書。 

④ The author's new book on phonetics recently published is more than worth reading.(名詞詞組) 

作者最近初版的語音著述太值得一讀了。 

⑤ You must stand up for (= support) your friend.(動詞詞組) 

你得支持你的朋友。 

⑥ To be kind to the enemy is to be cruel to the people.(不定式短語)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人民殘忍。 

⑦ Mary is considering changing her job.( 動名詞短語) 

瑪麗正在考慮調換工作。 

從語法範疇分析,英語動詞的時體顯得極為豐富,理論上說,英語有十六個時態(點擊篇名可看:英語16種時態,一篇全搞定,再也不用為此犯愁)。所謂「時態」,是漢語的弱項。英語可以通過固定的語法手段將動作的進行過程與狀況作更準確、更精細的描繪。有時這種描繪還能融入作者或說話人的一種感情色彩。現以進行時為例: 

① He is always thinking of how he could do more for the people.(表示讚揚) 

他總是考慮如何為人民做更多的事。 

② My wife is always changing her clothes.(表示厭煩) 

我夫人穿衣服老喜歡換東換西。 

③ I'm now living in a very pleasant flat.(表示滿意) 

我現在住在一間非常舒適的公寓裡。 

④ You have always been making that mistake.(表示不滿) 

你老是犯那類錯誤。 

除此之外,英語中許多微妙精細的語氣、感覺、寓意等也是藉助其豐富的時體自然傳遞的。諸如: 

They were building a dam last winter. (指在建造中) 

They built a dam last winter. (指建造好了) 

I heard a knock at the door. 

I am hearing (= attending)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詞義改變) 

I am forgetting (= beginning to forget) how to speak French. (表示「開始」、「這會兒」) 

正因為英漢有別,有時候,英語略施「時體」靈巧小技,漢語則只得「動用」詞彙手段。如: 

It has often been noted that those who live,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llow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 do. 

這是美國盲人作家Helen Keller的一句名言。句中的who live, or have lived用得輕鬆自然。此句相應的漢語表達是: 

人們已經注意到大凡受到死亡威脅的人或是死裡逃生的人對於他們所幹的任何事總是興趣盎然。 

「I must confess that I did not expect a speech about oysters. I thought that Hiroshima still felt the impact of the atomic cataclysm.」 

I thought與I think均頻頻出現於日常會話中,但是前者的寓意是:我曾以為(現在並不是這樣)……,而後者則多指說話時所持的觀點或態度。英語未添一詞,只是將think變為thought,漢語則需另增詞彙。上句的相應漢語表達為: 

不瞞您說,我並沒有想到會在這裡聽到講牡蠣。我曾以為廣島仍籠罩在那場原子災難的陰影之中。 

英語是一種更為形式化的語言,它注重形式,善變形式,我們從以下兩方面簡析: 

現代漢語與英語相似,可採用「合成法」(composition)來擴充詞彙,漢語的字、詞與字、詞之間拼聯的組合力極強。有人曾以「生」為例,它可構成「生存、生命、生鐵、人生……」等150餘個詞,然而,與英語的詞綴所含的強大孳生力相比,它又相形遜色。查《英漢技術詞典》,由semi-構成的新詞達230個,auto-構成的新詞260個,micro-構成的新詞則在300以上。有人戲言,英語可以通過詞綴隨時隨地造出新詞。此言並不為過。如: 

More recently he introduced himself into the debate on welfare reform by insisting that unwed motherhood, not joblessness, was the problem. 

不識句中的unwed無妨,我們可以運用英語的構詞知識作如此「逆思」:wedding (n.結婚)→ wed (v.結婚) → wed (p.p.結婚的) → unwed (p.p.未婚的) → unwed mother (未婚的母親) → unwed motherhood (未婚母親的身份)。 

上句含義據此可推出:就在最近,由于堅持認為未婚母親而不是失業才是問題癥結之所在,他使自己捲入了關於福利改革的爭論中。 

代詞作為一種形態標記在英語中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作用,使行文趨於簡潔並活力洋溢。相比之下,漢語則「墨守」名詞,「慎用」代詞。 如: 

Newton invented a paper lantern illuminated by a candle which he carried with him to light his way to school on dark winter mornings. 

句中which的先行詞是candle?還是lantern?我們得琢磨一番,且在漢語表達中不能用「它」字。如: 

Health is above wealth, for this cannot give so much happiness as that. 

句中的this和that用得何等輕巧明白。漢譯時則不能作張冠李戴的「還原」,否則意思將不明了。上句只能如此翻譯:健康比財富更重要,因為財富不能像健康那樣帶來那麼多的幸福。

來源:網絡資源,僅供學習交流。

往期回顧

第五批!外文局審定的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詞彙中英雙語表達

基礎英語學習資料包(17份)

專四、專八備考指南,建議收藏!

2020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資料包(8份)

最全英語時間表達法,看這一篇就夠了!

9類過渡詞、38個高級句型,讓你的英語作文瞬間高大上!

《老友記》100句超實用口語,背完英語棒棒噠!

50句吵架必備英語口語,讓你鎮住全場!

Put my foot in my mouth可不是「要把腳放進嘴裡」!

記住:「洗衣服」不能說「Wash clothes」,那該怎麼說?

那些值得背誦的英語電影臺詞,每天背三段!

許多食物的中英雙語名稱,不能再全,建議收藏!

相關焦點

  • 學英語須知的10大英漢差異,建議收藏!
    學英語須知的10大英漢差異,建議收藏! 不少學英語的小夥伴總會苦惱於自己說出來的「中式英語」,有時還會陷入交談的時候別人好像聽不懂,或者產生誤會的尷尬境地。 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除了要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之外,還要了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脫離語言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說人話」。
  • 學英語須知的10大英漢差異,建議收藏
    不少學英語的小夥伴總會苦惱於自己說出來的「中式英語」,有時還會陷入交談的時候別人好像聽不懂,或者產生誤會的尷尬境地。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除了要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之外,還要了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脫離語言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說人話」。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意合(parataxis) 。
  • 學英語須知的10大英漢差異
    Nida功不可沒,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書中,他說明了英漢這一差異: 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 所謂形合,即表示句內種種邏輯關係,須用連接詞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詞明確地表達出來。
  • 學英語須知的10大英漢差異
    Nida功不可沒,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書中,他說明了英漢這一差異: 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兩句話英漢間的差異: ①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 【差異】學英語必須要知道的10大英漢差異!
    Nida功不可沒,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書中,他說明了英漢這一差異: 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 所謂形合,即表示句內種種邏輯關係,須用連接詞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詞明確地表達出來。
  • 英語寫作須知的10大英漢差異,跟「中式英語」說再見
    不少學英語的小夥伴總會苦惱於自己的「中式英語」,其實對於應考而言,「中式英語」不僅影響英語環境的邏輯思維,最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在英語作文中反映在卷面上,讓閱卷老師一眼就看出你的「露怯」。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除了要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之外,還要了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脫離語言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說英語」。
  • 英漢語言的10大差異
    Nida功不可沒,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書中,他說明了英漢這一差異: 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 所謂形合,即表示句內種種邏輯關係,須用連接詞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詞明確地表達出來。
  • 10個最適合練習英語聽力的網站
    看新聞影片學習英文聽力網站——CNN Student News網站:http://edition.cnn.com/cnn10知名教授線上講座遭舉報中斷,首師大聲明譴責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英語筆譯三級考試備考資料包|真題/樣題國際關係專家、翻譯家資中筠:中文底子不好,思想很難深刻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備考資料包(真題/技巧等)2020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初賽A/B/C/D類參考答案及作文評分標準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資料包(樣題、真題等,計38份),建議收藏
  •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基數詞的記憶口訣(建議收藏)
    基數詞,很容易,0-12詞各異;1one, 2two, 3three,4four, 5five, 6six,7seven, 8eight, 9nine,10ten
  •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分數的表達口訣(建議收藏)
    (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
  •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some/any的用法區別(建議收藏)
    (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
  •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指示代詞的用法口訣(建議收藏)
    (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5分鐘掌握基數詞變序數詞的口訣(建議收藏)
  •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肯定句變特殊疑問句(建議收藏)
    Petter is 10yearsold.(對劃線部分提問)--How old is Petter?Janeisfrom Shanghai.(對劃線部分提問)--Where is Jane from?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動詞
  •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現在進行時的構成和用法(建議收藏)
    往期精彩小學伴英語知識點目錄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一般現在時的構成和用法(建議收藏)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一般過去時的構成和用法(建議收藏)>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一般將來時的構成和用法(建議收藏)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動詞過去式的變化規則(高頻考點)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與最高級的具體用法(建議收藏)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形容詞/副詞最高級的變化規則口訣
  •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於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
  • 流行語:英漢文化差異綜述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流行語:英漢文化差異綜述 2005-10-13 15:26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形容詞/副詞比較級變化規則口訣(建議收藏)
    many與much的用法區別(建議收藏)some/any的用法區別(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
  •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之形容詞/副詞最高級變化規則口訣(建議收藏)
    /副詞比較級的變化規則口訣(建議收藏)many與much的用法區別(建議收藏)some/any的用法區別(建議收藏)(建議收藏)(建議收藏)
  • 釐清英漢差異,翻譯遊刃有餘
    跨考教育英語教研室李少麗老師認為,這不僅考查學生對英語語法與長難句的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夠處理英漢差異,進行英漢思維的轉換。英譯漢翻譯過程包括兩個步驟:理解原文和漢語表達。翻譯第一步主要是對英語原文的準確理解,在於準確把握每個單詞的含義、每一層英語語法修飾關係;第二步要把理解準確的英語翻譯成通順、符合表達習慣的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