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簡介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距成都68公裡,距都江堰市區16公裡。
青城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形如城郭,主峰海拔1620米,上面巍然聳立著道觀老君閣,再加上這裡林木青翠,四季常青,所以被稱為「西蜀第一山」。
青城山以幽邃著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在四川,它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
說起青城山,很多人都會哼出「青城山下白素貞」這句,白娘子的傳說太深入人心,作為白娘子出身地的青城山好像也因此出名,其實不然。
在此之前,青城山就已有眾多頭銜,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更是世界級別的文化遺產,就連金庸小說中青城派的所在地也在青城山。當然現實中青城山並沒有青城派,但確實是全國聞名的道教聖地,是全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唐代詩人杜甫筆下曾這樣描寫:
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詩中的丈人山為青城山的別稱。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
建福宮,位於青城山丈人峰下,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88年重建,建福宮的後殿殿柱上懸掛著一副長聯,這就是著名的青城山長聯。
青城山長聯作者
青城山道教林立,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歷朝歷代的隱居者層出不窮,文人墨客更是趨之若鶩。
清宣統二年,也就是1910年春天,一名四十歲的中年人來到了青城山。
他就是李善濟,晚清文人,號小康,四川通江縣人。清同治九年(1870)正月二十日生,聰明早慧,15歲入縣學,18歲補廩,均名列前茅,「冠保(寧)九署」。其性詼諧,放浪形骸,不拘於禮,有李白之風,人稱「仙李」。幼肄業於牛腦山太虛庵。
李善濟博聞強記,長於聯語。在青城山,李善濟特意寫下一副長達394字的長聯,對仗工整,聲韻鏗鏘,寓意深遠,氣勢宏大,情景交融,被後人譽為「青城一絕」。
青城山長聯
青城山長聯曰:溯禹跡奠岷阜以還,南接衡湘,北連秦隴,西通藏衛,東峙夔巫;蔥蔥鬱鬱,縱橫八百裡輿圖。試躡屐登上清絕頂,看雲嶺光騰,紅吞滄海;錦江春漲,綠到瀛州;歷井捫參,須臾踏蝸牛兩角。爭奈路隔蠶叢,何處尋神仙帑庫?丈人峰直牆堵耳!回思峨嵋秋月,玉壘浮雲,劍門細雨,尚依稀繞襟袖間。況乃夜朝群嶽,聖燈先列宿紫天;泉噴六時,靈液疑真君唾地。讀書臺猶存芳躅,飛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遙陟簷匐崗,渡芙蓉島,都露出廬山面目,難遽追攀。樓觀互玲瓏,今幸青崖徑達。問當初,華堵姚墟,銅鑄明皇應宛在; 自軒壇拜寧封而後,漢標李意,晉著範賢,唐隱薛昌,宋徵張愈;烈烈轟轟,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遺徽,記宮臨內品,墨敕親頒,曲和甘州,霓裳同詠,鸞章翠輦,不過留鴻爪一痕。可憐林深杜宇,幾番喚望帝歸魂?高士傳豈欺予哉!莫道趙昱斬蛟,佐卿化鶴,平仲馳騾,悉縹緲莫遐荒事。兼之花蕊宮詞,巾幗共譙巖競秀;貂蟬畫像,侍中與太古齊名。攜孤琴御史曾遊,吹長笛放翁再往。休提說王柯丹鼎,潭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無端淘盡。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暫棲。待異日,龍吟虎嘯,鐵船賈鬱定重來。
上聯從上往下,從右往左,每列40字,洋洋灑灑共197字,最後題字:宣統二年春月遊青城聯。
下聯從左往右,末尾題字為:通江李善濟撰書。
整副長聯字體風骨遒勁,法度謹嚴,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
作者廣引博證,遣詞嚴謹,其中穿插有二、三十個與青城山有關的歷史人物和典故,記述了三十六峰和一百零八景的概況;尤其是聯中借得唐宋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陸遊吟誦四川勝景的名句「峨眉秋月」、「玉壘浮雲」、「劍門細雨」等,把青城山烘託得更加雄奇幽深,引人入勝。
聯中如「軒壇拜寧封」,說的是軒轅皇帝設壇拜寧封為五嶽丈人的故事。
'丈人峰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制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寧封幫助黃帝學會'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董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
「墨敕」指的是唐玄宗的手詔。
「鴻爪一痕」,出自蘇軾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喻往事留下的痕跡。
為便於理解,抄錄白話譯文如下:追思大禹導江治水奠定岷山的規模以來,川西平原真是個富饒美麗的地方。在南方遠接衡山湘水,北面遙連陝甘高原,西邊通向康藏邊睡,東端達於群山聳峙的夔門巫峽的八百裡天府之國中,一片蔥蔥鬱鬱,青城沃野多麼幽美壯觀!我穿上遊山鞋,試著攀登到上清宮後面的頂峰。居高環視,萬象森列。看呀!雪山映著太陽,滿天紅霞勝過廣闊的滄海;錦江春水翻波,把平原的翠綠帶到瀛洲。這裡山勢高峻,仿佛伸手可以摩著天上的井星、參宿。時光不久,卻像踏遍了寓言中的兩個國家--《莊子》中蝸牛左右兩角的觸、蠻。怎奈何這蠶叢稱王之地畢竟道路艱難,哪裡去尋找神仙貯藏嘉禾的寶庫啊?只有丈人峰迎面壁立而已。回想起我遊蹤所到的地方,那峨眉山的秋月,玉壘關的浮雲,劍門嶺的細雨,好像都還在我襟袖之間縈繞。 而今到這幽美的青城山來,風光更是別具一格,它的幽靜遠非一般名山可比。更何況還有「神燈」點點,好似群山百靈來朝,它與道院燔柴祭天的火光,先後出現,明滅相映。「六時泉」四季不涸,我疑心那是仙人寧封真君所吐出的靈液。唐代杜光庭的讀書臺,遺蹟尚存。青城山是道教聖地,飛赴寺的和尚怎敢在此跋扈囂張!我還是逍遙自在地前進吧。登上薝蔔崗,渡過芙蓉島,我看清了它們的「廬山真面目」,但一下子卻難於遊遍。山上道院處處,玲瓏的樓閣交互隱現,如今我有幸能踏著青山翠崖,親歷觀覽,自然引動我的思古之情。試問,當年少昊和虞舜降生地的華渚、姚墟,而今在哪裡?銅鑄的唐明皇的像,應該宛然尚在吧? 自從黃帝軒轅氏在青城設壇,拜贈寧封為五嶽丈人以後,歷代都有高賢在此留下遺蹟。漢朝有李意,書傳標名;晉代範長生,當世稱賢;唐代的薛昌,在大面山隱居修道;宋代的張愈,辭官隱居白雲溪,書傳可查。在轟轟烈烈的歷史演變之中,青城山留下了從古至今四千年的文物古蹟。憑藉古書記載,我隨便考察了一下前代有關青城的文物、軼事,唐碑刻著唐玄宗的親筆詔書,上面記載著由內品官毛懷景專程從京師到青城,敕令飛赴寺把侵佔的常道觀歸還給道家。前蜀王衍,與太后太紀遊青城,官人衣服皆畫為雲霞,遠望之飄然如仙人。王衍自依《甘州曲》填為歌詞,令官人和而歌之。這使人想起唐明皇召樂工演奏《霓裳羽衣曲》,那情景十分相似。封建帝王乘著繪有鸞鳥花紋、上張翠蓋的御車駕臨青城,只不過是雪地上留下的一點鴻爪之痕,轉眼就消失了。 可憐啊,那林陰深處,杜鵑聲聲,不斷呼喚著望帝的名字,招他魂歸故裡。晉人皇甫謐寫的《高士傳》,就記述了許多的奇人異事,難道都是欺人之談嗎?別說隋朝嘉州太守趙昱,深入犍為潭中斬蛟,為民除害以後,他就歸隱青城大面山;唐代青城道士徐佐卿化為白鶴,飛到長安沙苑,雖身中御箭仍安然返回山中;宋代西睡大將姚平仲,亡命循逃,騎騾奔隱青城,與世隔絕五十年,結交仙家道侶,往來於名山。這些故事都顯得虛無縹緲,好像遠古的事一般了。再有,後蜀的費氏花蕊夫人,出生於青城,作有官詞百首,這表明婦女的英才,可以和紀念宋代譙定幽居大面山而命名的譙巖,互相媲美;在丈人觀道院壁上,有宋代畫家孫太古繪的"範長生舉手整貂蟬像",那用貂尾蟬文做裝飾的帽子,戴在待中範長生的頭上,神氣奇異飄逸,使得範侍中與孫太古同樣揚名。 宋代殿中傳史趙,任成都知府時,曾經到青城遊覽並留詩:「背琴肩酒上青城,云為開收月為明」;宋代蜀州通判陸遊,也曾幾次來青城遊住,並吟有「再到蓬萊路欲平,卻吹長笛過青城」的詩句。別再提說唐代蜀人王柯,隱居青城翠圍山,得道飛升,煉丹之鼎猶存;五代道教學者譚峭,居南嶽煉丹修道,丹成,拋靸鞋於東海,入青城仙去。以上那些帝王將相,高人隱士,畫師才女,仙客羽流,都經受不住沫水的滔滔洪波,無端地全被淘洗得乾乾淨淨。英雄生在世間,也多數像是旅店過客,匆匆即逝。我雖不才,也是暫時棲身天地之間,等將來我能龍吟虎嘯、叱吒風雲之際,重訪舊蹤,像五代時仙遊主簿賈鬱那樣,再到青城來遊覽訪勝。
青城山長聯,據說為迄今全國名勝古蹟已經鐫刻懸掛的第一長聯。
作者簡介:靜讀別苑,喜歡詩詞的寫作者,偶爾也會看下外面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