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家裡已經養了一條狗,但會想幫狗子找個伴兒,再領養一條狗回家,但國外有一戶人家運氣可真不錯,去收容所領到一隻小狐狸……
事情是這樣的,這隻小狐狸本來生活在野外,但是它媽媽的運氣不太好。小狐狸三周大的時候,狐狸媽媽帶小狐狸外出覓食,卻很不幸走上郊外的馬路,結果被車撞死了。
可憐的小狐狸目睹了媽媽的離開,完全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它守在媽媽身邊,一遍又一遍呼喚著媽媽,一遍又一遍推著那具再也不能動的身體。恰好有好心人散步經過這裡,看到狐狸媽媽的慘狀,就把小狐狸抱起來,送到了附近的獸醫那裡。
獸醫對小狐狸百般呵護,但它還太小,直接放歸野外無異於死路一條,但獸醫沒有條件訓練它野外求生的技巧。狐狸在當地不算什麼珍稀東西,就算求助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可能也找不到什麼相應的服務。
恰好一對德國的夫婦聽說了小狐狸的事,決定收養它。這對夫婦是動物愛好者,他們本身已經養了一隻蘇牧,一隻豹貓,還有兩隻從收容所撿來的小豬,夫婦倆打算給蘇牧找個小狗做玩伴,正好看見這隻小狐狸,反正都是犬科的,大家應該能聊得來吧。
於是小狐狸就這樣被收養了。主人夫婦家裡條件很不錯,有足夠的機會讓小狐狸親近大自然。他們沒有對小狐狸採取籠養寵愛的態度,也沒打算訓練它學習任何寵物該學習的知識,比如套背帶跟主人散步,或是什麼坐下握手的指令。
主人收養小狐狸,不是為了完成飼養一隻狐狸做寵物的心願,而是希望它能夠在蘇牧的教導下學會如何當一隻快樂的野生小狐狸。
主人家的蘇牧是一位溫柔的雌性,它從第一次見到小狐狸的時候,就對它心生愛憐。在蘇牧的呵護下,小狐狸心中失去媽媽的傷口逐漸撫平了。
它開始學習奔跑,跳躍,梳理自己,結交朋友等各種野生動物應該學習的行為。
為了讓小狐狸更自由一些,主人還允許它從門上的貓洞隨時到戶外去玩耍。
小狐狸稍微長大了一些,家裡飼養的孟加拉豹貓開始訓練它捕獵和戰鬥的技巧。兩隻動物其時體型相當,就像兄弟姐妹之間打鬧那樣,半真半假地撕打在一起。這隻小狐狸可是真的厲害了,不但被狗界智商較高的蘇牧養大,還能夠與貓科動物作實戰訓練!
很快小狐狸長大了,不過它覺得在這個家生活得很開心,並不打算完全離開這些家人。事實上狐狸在野外也是以家庭為單位群居的動物,只有到了它們成年了,要開始尋找自己的戀人,才會離開親生父母,自己去闖一片天地。
小狐狸肯定沒有被主人抓去做絕育,也許到了它成年的那一天,它也會離開這個曾經讓它安心成長的家,大膽去陌生的地區,為自己尋找一個心愛的狐狸,再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
不過相信它在這裡居住過的記憶,會永遠留在它的心中。
照顧落單的野生動物幼崽,最難的就是野化訓練這一項。人和動物語言不通,想要讓野生動物跟人類學習技能恐怕不容易。一般都會像文章裡這樣,找一個比幼崽年長有經驗的同類,或是相近的品種來教導它。
如果實在找不到成年動物,就只能人類自己上了。通常為了防止野生動物幼崽對人類產生印象,他們會用一些偽裝讓自己看起來是這些動物日常熟悉的生活環境或其他動物。
舉個例子:對於哺乳動物的幼崽,可以找一些毛絨玩具,設法從玩具上動手腳,讓它成為能夠餵奶的設備。簡單一點就是把奶瓶藏在玩具裡。這樣動物幼崽就會覺得自己還是和媽媽在一起,餵養自己的也是媽媽。
而對於非哺乳動物,比如說鳥類,人們則可能需要把自己打扮成成年鳥類的模樣……像不像的沒關係,只要不像人就行……
等到這些動物度過幼年期,開始學習自己捕獵,人們就得設法放置一些好捕捉的活獵物,而且要給動物們一個至少接近仿生的環境,有樹有草有藍天有泥土,先讓它們意識到獵物是食物,再設法讓它們學習捕獵技巧。
講道理野化還是很難的,尤其對一些瀕危動物來說。很多動物之所以瀕危,就是因為進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反應遲鈍,智力不高,戰鬥力也不強。有時候它們的成年個體都傻呆呆的,指望它們的後代能夠以優異成績完成野化課程,那可真的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