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王子在中國讀書多年,北大畢業回國,結局令人嘆息

2021-01-12 桃煙讀史

柬埔寨,這個位於東南亞的小國家,人們對於它的印象除了富有宗教特色的建築以及神秘的吳哥窟以外,最多的就是曾經長時間生活在中國的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

這位親王因為柬埔寨的政變在中國居住了整整42年,可以說,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中國度過。也正因為此,西哈努克對中國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對於中國文化,他很是著迷。

所以,他把自己的三個兒子也帶來了中國,想讓他們看看他這個居住了大半生的國家,更想讓他們學習中國源遠流長的豐富知識。

而在這三個兒子中,就有一位王子,幾乎從小學一路讀到了大學,並在北大進修後回到柬埔寨,可是命運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拳,讓他的生命永遠的定格在了最好的年紀。

讓許多人都紛紛感嘆:如果,他能活下去該多好!

從小來到中國的柬埔寨王子

西哈努克親王共有14個孩子,諾羅敦·納拉迪波是西哈努克與西索瓦·莫尼蓋珊所生的一個孩子,只可惜,在生完納拉迪波以後,莫尼蓋珊因為難產去世了。

作為14個孩子中的老六以及柬埔寨的王子,納拉迪波從小就被父親送到了中國來學習。

剛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語言是納拉迪波急需立馬攻克的難題,所以在入學以前,納拉迪波就先去上了半年的中文課。

納拉迪波聰明且好學,中文雖然可以算作為世界上最難的語言,但是年紀尚小,學什麼都快的納拉迪波在這半年內,卻也已經學會了基本簡單的交流。

所以,到了學校以後,納拉迪波並沒有多大的不適應。中國政府給納拉迪波安排的小學是北京朝陽區的芳草地小學。

深皮膚、大眼睛,和小學裡的其他學生相比明顯有著異國風情的納拉迪波初入學校便引起了學生們的注意。

但是,此時,在納拉迪波身邊,還有一位大臣的兒子作為納拉迪波的伴讀陪同在他身邊,而作為柬埔寨的王子,除了伴讀,還有一些保鏢需要負責他的安全。

所以即使很多人對納拉迪波充滿著好奇,但也是只敢遠觀。

但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還是男孩子。每次下課鈴響起,納拉迪波只能看著別的孩子在那打鬧,時間一久,他也產生了想和他們一起玩耍的念頭。

終於在有一天,納拉迪波在看到一個同學被其他同學「欺負」以後,他忍不住走到了那群同學中間,拉開了欺負那個同學的孩子們。

雖然在那之後,納拉迪波知道那只是中國男孩子們之間的鬧著玩,並不是真的欺負,但也因為這一次,納拉迪波的主動靠近以及出手幫助。讓他和其他孩子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不少。

雖然從那之後,納拉迪波的周圍依然有伴讀和保鏢跟隨,但是大家碰到以後開始會打招呼,離開的時候也會道再見,不再像之前那樣只會遠遠的觀望了。

異國王子的身份雖然讓納拉迪波不能如普通小孩一樣三五成群的嬉笑打鬧,但是在可控範圍內,他也收穫了不少同學之間的友誼。

而也正是這些友誼,讓他在學習中國文化知識的同時,就如普通孩子般那樣接地氣,倒沒有了尋常王子那樣與人總是隔著距離的感覺。

小學畢業以後,中文造詣已經很不錯的納拉迪波成為了北京第二十五中學的一位中學生,和在小學一樣,他的到來依然引起了學校同學們的關注。

但是不同於初入小學時的納拉迪波,此時的他早已學會了主動交流,看著這位柬埔寨王子這麼具有親和力的行為,讓不少同學都對他產生了好感。

回國五年即遭關押

在讀書期間,納拉迪波不僅要學習課堂上的知識,中國政府還會給他安排專門的老師教授其漢語、歷史等相關課程,也就是所謂的開小灶。

因為對於這位兒子,西哈努克親王曾表示,他希望納拉迪波回國以後,能夠為柬埔寨的外交事業作出貢獻,所以,在這位兒子的語言學習上,中國政府花了特別的心力。

1965年,納拉迪波中學畢業,不久之後,他就來到了北京大學,進行了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學習,但由於那個時期的中國處於革命敏感階段,納拉迪波在北大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語言進修以後,便回到了柬埔寨。

幾乎是在中國長大的納拉迪波回國後便因為自己的中文優勢擔任了《柬埔寨日報》的中文版總編輯。

對於這位長期生活學習在中國的王子,柬埔寨民眾起初很是陌生,但是納拉迪波的親民讓民眾很快消除了顧忌。

柬埔寨的禮儀要求,民眾見到王公貴族需要行跪拜禮,但從小在中國長大的納拉迪波很不適應這樣的禮節,所以在一次電臺的公開發言中,納拉迪波宣布以後見到他可以不用行這樣的禮節。

這一件事對於納拉迪波來說,或許沒有什麼,只是由於自己長時間的生活習慣所造成。但是對於柬埔寨的民眾來說,這是一種王室成員尊重他們,願意與他們平等交流的一種意願。

所以納拉迪波在宣布了這一舉措之後,柬埔寨民眾對他的好感度頓時上升了不少,對他的擁戴與支持也相繼增加。

可是好景不長,1970年,柬埔寨發生了政變,當時的首相朗諾謀權篡位,在西哈努克出使中國期間奪取了政權,西哈努克因此開始了長久的居住他國的「流亡」生活,而回到柬埔寨僅5年的納拉迪波被關入了監獄。

1975年,「紅色高棉」行動又以武力推翻了朗諾政權,再一次奪取了國家政權,這一次,他們軟禁了西哈努克親王。

但是被關入監獄的納拉迪波並沒有得到釋放,可以說,他成為兩波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1977年,年僅31歲的納拉迪波被「紅色高棉」殺害,這位從小學就開始來到中國,幾乎能算作半個中國通的柬埔寨王子在他三十而立之際,被殘忍殺害,真是讓人扼腕心痛。

如果他能活下去,或許中國和柬埔寨之間的友誼橋梁會有著不一樣的走向。

少年早逝 讓民眾痛心

納拉迪波作為柬埔寨王子,被父親西哈努克從小就送來了中國學習,他的身上寄予了西哈努克,甚至是整個柬埔寨的期望。

在中國學習的那幾年間,作為王子,雖然納拉迪波不能完全如普通小孩一樣享受到他們自由的樂趣,但是也正因為這段十多年的中國求學經歷,造就了不一樣的納拉迪波。

會中文、會想普通老百姓所想、親民親和,這些特質對於一個國家的王子來說,雖然不是必須的,但卻可以在以後的執政過程中加分不少。

只可惜,納拉迪波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他31歲的年華,我們也沒有機會看到這位王子的執政,這對於一個中文造詣頗深,或許對於柬埔寨的外交能起到有效作用的王子來說,是讓人痛心的事。

小結

在他離世以後,很多柬埔寨民眾傷心難過,對於他們來說,納拉迪波是柬埔寨眾多王子中不可多得的一位,懂禮貌、謙遜,還能懂得老百姓的生活不易。

這樣的王子如果他能活下去那該有多好!或許會帶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柬埔寨,或許也會讓百姓們生活的更好,但是這些只是或許,只能想想,如今再也沒有實現的一天了!

相關焦點

  • 柬埔寨王子曾經在中國留學,回國後生死未卜,現在也沒有消息
    上世紀60年代,西哈努克國王曾經送三個兒子到中國留學,他們就是大王子尤瓦納特、三王子納拉迪波、小王子凱瑪努拉克。這三個王子現在如何? 可是在《西哈努克家族》裡,作者在第94章說「1975年9月,西哈努克回國後,凱瑪努拉克王子又回到西哈努克身邊」。但是後來為什麼凱瑪努拉克王子就沒有了消息?
  • 柬埔寨王子從小在中國留學,在波爾布特時期被殺害,卻無親人救他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夫妻本是同林鳥,臨到大難各自飛」。其實何止是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是如此,就如柬埔寨王子納拉迪波,他陷於危難,無人相救,最後他在波爾布特時期被殺害。納拉迪波王子是西哈努克國王的第三個兒子,他的生母就是莫尼蓋珊公主。莫尼蓋珊公主是莫尼旺國王的庶出小女兒,而西哈努克國王是莫尼旺國王的外孫,西哈努克國王接替的是莫尼旺國王的王位。
  • 西哈莫尼國王不是在中國長大的,在中國長大的王子已經被敵人殺害
    由此可見,來中國留學的柬埔寨王子是大王子尤瓦納特、三王子納拉迪波、小王子凱瑪努拉克。大王子尤瓦納特來中國已經18歲,不能說是在中國長大。小王子凱瑪努拉克來中國時只有九歲,三王子納拉迪波也不過十歲左右,這兩位王子是在中國長大的。
  • 4位數學天才,畢業於北京大學,最終任教於美國名校,令人嘆息!
    但是其中4位數學天才選擇在美國搞科研,從事教學工作,沒能留在國內為我國數學事業的進步做貢獻,著實令人痛惜。這是中國數學界的損失。許晨陽許晨陽在出國留學,學有所成後,曾經回國6年,但是最終仍然選在在美國任教。
  • 北大女博士後留美多年,竟以這種方式回國,攜帶的東西令人驚愕
    有的學霸始終在國內一直讀到博士,有很多的學霸往往要到國外兜一圈,或回國,或留在國外發展。總之,學霸的人生基本是開掛的。小蘭是來自我國大西北的一名學霸。從小就聰明伶俐,從初中起就一路保送,直至進入北京大學,讀到博士後,後來再申請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做博士後工作。
  • 8年前,北大畢業,賣掉國外公司回國種地的江蘇男孩,如今怎樣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通過讀書,平步青雲。尤其是貧窮家的孩子,更是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然而,江蘇有一農村出身的男孩楊舒春,通過努力考上了北大,畢業後卻婉拒外交部工作,在西班牙打拼多年開有公司,又在8年前,不顧父母反對,賣掉國外公司回國種地。
  • 柬埔寨「網紅」男孩來華求學:喜歡中國 想考北大
    不過,在沙利看來,這裡和柬埔寨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上街去賣紀念品貼補家用了。柬埔寨留學生 沙利:(以前)半天賣東西,半天讀書。(累不累)很累,巨累。我不想賣東西,但是我媽媽(養家)很難,所以我就賣東西了。這裡不累,那邊很累。沙利一家生活拮据,父親靠畫畫、賣畫為生,沙利從7歲開始幫媽媽在旅遊景點賣紀念品。
  • 會用多國語言賣貨的柬埔寨男孩來中國上學啦!他想考北大
    去年,一位名叫沙利的柬埔寨小男孩,因為用多國語言向遊客兜售紀念品成了全球網紅。今年1月,這位「小網紅」和父母來到「一帶一路」中國公益項目的一所學校參觀,漂亮的校舍和讀書的氛圍讓他著迷。今年1月,沙利和父母來到諸暨的學校參觀,漂亮的校舍和讀書的氛圍讓他著迷。從此以後,來中國讀書就成了沙利最大的願望。柬埔寨留學生 沙利:4月是柬埔寨的新年,我跟媽媽說,我想去中國。她說你每天都讓我(允許)你去中國。我說對,我想去中國,我真的想去。
  • 「批評家」石平:稱中國是「紙老虎」,北大畢業卻入日籍詆毀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對於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必定會湧泉相報。但對於那些詆毀欺負我們的人,我們當然不會選擇忍氣吞聲。曾經有一位北大高材生去日本留學後迷失心智,在日本發表各種詆毀中國的言論,還出書批判中國的社會制度。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位名叫石平的北大高材生還放棄了中國國籍,在2007年加入日籍。
  • 柬埔寨女孩來中國打工,第一次發工資時哭了:我要回國!
    柬埔寨美女來中國打工,第一次發工資是哭了。直接宣稱我要回國。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的經濟不斷的向前發展。自然和周邊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繁。自然也許吸引了許多來到中國工作的外國人。而在這其中最多的應該就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人。因為東南亞的發展並不如中國發展的好。
  • 槍擊案中喪生的中國留學生:北大本科雙學位,曾經一心想回國教書
    槍擊案中喪生的中國留學生:北大本科雙學位,曾經一心想回國教 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劍橋大學碩士,芝加哥大學博士,這個學歷牛不牛?正常情況下,擁有這種學歷的人絕對前途無量,可以輕鬆到達常人這輩子或許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 人在柬埔寨,但護照被註銷了,怎麼回國呢?
    近期,有不少柬埔寨讀者反映護照被註銷,擔心無法回國。記者了解後發現,可去大使館辦理回國證明。回國證明讀者方先生(化名)是湖南人,2010年就來到柬埔寨一家製衣廠上班,春節時家人被派出所叫去了解情況,隨後護照被註銷。
  • 北大天才回國六年後又赴美,臨行前留下的三句話,令人深思
    以加拿大為例,2017年有49.45萬名國際學生在加拿大各地求學,其中最多留學生來自中國,比例達到了28%。不僅是加拿大,包括美國、英國以及澳大利亞在內的熱門留學目的國中,中國留學生是國際學生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
  • 北大畢業的浙江才子,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如今怎樣
    知識改變未來,特別是在如今這樣一個競爭力非常大的一個社會,想要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須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中國現在為了發展也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在教育人才這一方面中國做的還是不錯的,不過在留住人才這一塊,我們還需要很多改善的地方,很多我們本土培養的人才去到國外之後就不願意回來了。
  • 山區放羊娃努力奮鬥考上北大,畢業後卻選擇在美定居,令人惋惜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寒門出貴子」,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被貧困家庭裡的家長當做教育孩子的理念。我的老家來自北方的一個小縣城,而我的同學小李他就向我們縣城裡的人證明了什麼叫做「寒門出貴子」,他作為我們縣城裡唯一一位考取北大的學生,學習成績十分出色。
  • 從柬埔寨遣返的中國人,回國後仍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今(3)日,柬埔寨人民黨發言人速艾山表示,在柬埔寨違法犯罪的中國人,被遣返回中國後,將受到當地法律的制裁,遣返是在柬中兩國籤署的合作備忘錄框架下執行的。
  • 寧願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任教的北大「天才」,如今怎麼樣了?
    但是在我國的留學生群體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留學生在留學其他國家後就一去不回,特別是清華北大這兩所頂尖學府,每年都有很多的優秀學生出國留學,但是能夠學成歸國的卻不多。大家還記得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意回國當教授的北大高材生嗎?他如今怎麼樣了?
  • 從柬埔寨回國成「高危人群」,被公安約談成常態?
    從柬埔寨回國被警方約談的事例頻繁出現,特別一些赴柬人數較多的地區,有人回去後被叫去派出所問話,有人甚至直接被扣押或剪掉護照,各種緣由,複雜且心酸。 今年4月,劉先生從柬埔寨回到江西的老家。大概兩個星期前,村幹部帶著派出所警察,上門來了解他在柬埔寨的情況。
  • 當初揚言寧在美國刷盤子,也不回國的北大才子,如今過得怎樣?
    古語有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奠定了讀書人的地位。在現代,人們更是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元朝的高明曾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向人們闡述了讀書雖辛苦,終會苦盡甘來。北大作為我國最優秀的學府之一,是無數年輕學子的夢想所在,同樣,這裡也培養了無數的一流人才,每年的畢業生都是各個公司爭相競爭的人才。然而卻曾有一位才子,從北大畢業之後去了美國,在此之後更是揚言寧可在美國刷盤子,也不回國,那麼這位才子,如今過的怎樣了?
  • 「在柬埔寨護照失效,派出所讓我回國說明情況」
    當前,我市有少數人員打著赴境外務工的幌子,在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寮國、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參與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影響了中國國際形象和孝感對外形象。在此,正告參與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出境人員,請立即懸崖勒馬,停止違法犯罪,並主動回國投案自首,公安機關將視情節輕重給予減輕或免除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