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永遠微笑著在你懷裡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
什麼叫「一波三折」?很多朋友都會告訴您,這是指事情的進行和發展並不順利,充滿著起伏、波折和變數,但仍然在發展過程當中。這種理解當然是對的,但以「一波三折」來形容事情發展的不平靜、不順利和不簡單,甚至更進一步,用於形容人生過程的坎坎坷坷、百轉千回,都是白話文運動興起以來,人們對古代漢語中名言警句推陳出新,所闡發、引申的新含義,滿打滿算,上述在今天看來儼然「正義」的解讀,被大家普遍接受、使用,也就僅僅一百年上下的光景。而在此之前,「一波三折」最常見的釋義,是和文章有關的。
眾所周知,明清兩代讀書人最羨慕的「遠大前途」,是「十年寒窗無人,一舉成名天下知」,也就是讀書、科舉、考中、做官的「一條龍」,這「成功道路」中最關鍵的橋梁,是考試中最主要的內容——八股文。八股文是由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八個部分組成的議論文,由於字數和內容都有嚴格限制,且考官在閱卷時要在短時間內連續閱讀許多題目一模一樣、意思大同小異的「高考作文」,想讓自己的「這一篇」一下抓住考官眼球,留下深刻印象並藉此脫穎而出,就必須在文章結構安排上下足工夫,最討巧的辦法,就是巧妙藉助八股文的結構形式,將原本有限的文章主題用起承轉合、反覆對比烘託的方法層層渲染。
要知道明清科舉對八股文的要求是結構規範、字跡不能有塗抹錯誤,不能跑題,所有議論都必須出自古代「聖賢」,不在文章結構上「做足花樣」,還能有什麼別的好辦法呢?這種起承轉合、正著反著來回折騰的寫法,被當時編寫「高考教參」「時文選」的出版商和編纂者們稱作「一波三折」,並且他們在「教參」中指出,這種寫法古已有之,最出名的則是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中古散文。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北宋人,宋代科舉的主要考試形式是「策論」,這是一種較八股文體裁上稍自由的議論文體,而歐陽修和三蘇都是寫策論公認的高手。
尤其是蘇軾,時人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的說法,指蘇軾的策論波瀾起伏,意象萬千,讓閱卷者一見之下便愛不釋手,是當時考生模仿的對象。蘇軾的寫法其實頗類後世八股,剔除鉗制思想、個性一類的缺點,必須承認諸策論,八股文是更嚴謹精煉的議論文形式,蘇軾用「準八股考策論,頗有些「穿越劇」主角用現代「法寶」欺負古人的「不公平感」。當然,「一波三折」不一定指八股、策論,結構類似的散文也可以這麼形容。
清末民初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林琴南曾讚揚歐陽修的名篇《瀧岡阡表》,「至崇公口中平反死獄,語凡數折:求而有得是一折,不求而死有恨句又一折,世常求其死句又一折,凡造句知得逆折之筆,自然刺目」,這段話表明,「一波三折」的文章結構,其目的是在有限篇幅內儘可能製造曲折和懸念,增加有限文意的感染效果,從而達到「自然刺目」的作用,也表明直到此時,「一波三折」的含義仍主要停留在形容文章結構上。
那麼,形容文章結構就是「一波三折」的本義嗎?事實並非如此。「一波三折」最初出自王羲之《題筆陣圖後》,是用來形容書法的。《筆陣圖》是西晉大書法家衛夫人所寫、現存最早的楷書教學指南,王羲之是衛夫人的學生,《題筆陣圖後》是作為學生,對老師這篇教學指南的「讀後感」。在文章中,王羲之說衛夫人曾指點他「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並提到曹魏時鐘繇的學生宋翼在得到鍾繇指點後書法突飛猛進,「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意思是說,在寫「橫」的時候不能寫得太平太直,而要寫出波瀾曲折的效果,才更有感染力。
直到宋代,「一波三折」仍然忠實於原本的意思,並沒有被「誤讀」,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由大書法家宋徽宗趙佶親自下令編纂的宮廷珍藏書法作品評論集《宣和書譜》,就形容宮中珍藏的一卷「正書」《金剛上味陀羅尼經》「累數千字,終始一律,不失行次…但恨拘窘法度,無飄然自得之態,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苟,豈其意與筆正,特見嚴謹,亦可嘉矣」。很顯然,這裡的「一波三折」所討論的,也仍然是書法中的筆畫,事實上,在較早的出處裡,「一波三折」經常是被寫作「一波三折筆」的。不過,相對於另一些在流傳演繹過程中含義「離題萬裡」,甚至與最初意思截然相反的「誤讀」,「一波三折」的「一再誤讀」之間仍可看出比較明顯的傳承脈絡,屬於對最初比較狹隘用法的多次「用途拓展」。
參考資料
《題筆陣圖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