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上出現肺結節,已經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作為一名影像科醫生,在我們每天的日常工作中,都會遇到非常多的肺小結節患者,可以說已經是習以為常了;但是對於大家來說,在體檢中一不小心發現,可能會覺得很嚴重,非常的擔心,於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患者來問肺結節的相關問題。劉醫生在這裡也給大家科普一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什麼是肺小結節?
肺結節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它並不是一種疾病,它僅僅是一種影像學上的術語,不是臨床診斷;它一般來說指的是在我們的肺組織內,出現的圓形或者類圓形的高密度影,這種異常的病灶如果直徑小於3cm,那麼我們就稱之為肺結節,如果直徑小於1cm,那麼我們就稱之為肺小結節,一般來說,對於肺部小結節,胸部CT對其顯示效果最好。所以總結起來說,肺小結節就是正常肺組織內出現的小於1cm的圓形或者類圓形病灶。
那麼,肺結節就是肺癌嗎?
很多人體檢發現肺小結節之後,都擔心是不是自己就患上了肺癌,在這裡劉醫生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肺小結節並不等於肺癌,所以如果你是體檢查出了肺小結節,一定不要過度恐慌。
根據大數據的統計顯示,在我國40歲以上的正常人群中,起碼有20%的人群在體檢的時候都查出來有肺小結節,特別是現在人工智慧普及之後,肺結節的檢出率更是越來越高,但事實上,很多人工智慧篩查出來的肺小結節並沒有太多的意義,事實上,最後真正確診為肺癌的肺小結節其實不到5%,所以總的來說,90%以上的肺部小結節都是良性的。
如何才能知道肺部小結節是不是肺癌?
對於肺部小結節,區分它的良惡性非常重要。從理論上來說,肺部小結節想要明確診斷,只有通過病理活檢才能確診,但是病理活檢往往都是需要通過手術、穿刺等方式才能得到病變組織,而這些方式往往都不太適用於肺部小結節。所以目前來說,對於肺小結節良惡性的判斷,大部分時候是需要影像科醫生通過CT、PECT等無創檢查方法來診斷。
對於肺部小結節,最重要的方法目前來說就是隨訪觀察。也就是通過隨訪觀察,觀察肺小結節的變化,來判斷它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如果在隨訪的過程中小結節出現了增大,實性成分增多,那麼則需要高度警惕可能是惡性的早期肺癌;而如果在隨訪過程中,小結節長期沒有任何變化,有的甚至縮小、變淡,那麼一般都是良性的。而對於隨訪,劉醫生建議一定要選擇同一家醫院進行,也就是每次複查都選擇同一家醫院,因為這樣更有助於對比病灶的比較,有的人前後幾次檢查在不同的醫院進行,這個時候就非常容易出現測量誤差,從而影響對於小結節良惡性的判斷。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對於早期肺癌的診斷,儘量選擇專科醫生為您評估,切勿自己在網上查閱資料,自己進行判斷,有的人甚至自己亂用藥,這都是不正確的;專科醫生一般都對於肺部小結節有大量的病例積累,能夠更加準確地做出判斷。
那麼肺部小結節如何隨訪才科學合理呢?
一般來說,結節的大小對於隨訪時間是有比較重要的影響的。
對於小於5mm的肺部微小結節,如果你沒有抽菸病史,沒有慢性肺部疾病,那麼可以選擇1年複查一次;而如果有長期吸菸等高危因素,那麼則可以半年複查一次。
而對於大於5mm的肺部小結節,如果專科醫生評估無法定性,那麼建議可以選擇6個月左右進行複查。
如果是惡性結節,要積極選擇手術治療,而如果是良性或者說炎性結節,那麼要注意避免過度治療。
另外需要告訴大家,即便隨訪提示為早期肺癌,大家也不要過度恐慌,因為研究顯示體檢篩查過程中發現的早期肺癌,大部分手術效果都是比較好的,很多都可以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不需要進行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所以即便是篩查發現肺結節可能是早期肺癌,只要大家做好了科學合理的管理,也不用過度緊張。
篩查肺結節的胸部CT有輻射,經常做對身體影響大嗎?
最後再和大家聊一聊關於CT輻射的問題,因為很多人都問我,自己肺部有小結節,半年就要隨訪複查一次,一年至少要做2次CT檢查,會不會對自己的身體產生影響?在這裡劉醫生告訴大家,完全不用擔心輻射給我們身體帶來的影響。我們說CT檢查有輻射,但並不代表就一定會損傷身體,輻射對於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傷,往往是要超過了某個閾值之後,才有可能對身體產生損傷。所以拋開劑量談輻射損傷,都是不正確的。
而一年做一兩次胸部CT檢查,是完全不會達到輻射損傷閾值的,所以大家可以非常放心地做,千萬不要因為怕輻射,而不積極主動完善檢查,因為一旦早期肺癌發現不及時,拖到中晚期,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這才是真正的傷害。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談輻射色變」。
總結
對於體檢發現肺部小結節這一問題,大家不要過度恐慌,但是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做好科學合理的隨訪管理,隨訪過程中如果出現惡變的徵象,那麼則積極進行手術切除,往往都能夠取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劉醫生希望大家如果再遇到體檢發現肺小結節時,能夠以正常的心態去面對。
大家如果還有什麼疑問,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