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設施本身的質量和功能不盡人意
我們從問卷收集的結果中了解到,部分教學設備的使用壽命非常有限,後期的維修和養護十分耗費精力,且向學校相關部門報修後很久才能得到反饋,極大地影響了師生的日常教學活動。還有部分質量較差的設施在屢次修護後仍頻繁出現問題,因而無法繼續使用,造成了資源的閒置和浪費。設備的改造升級需要資金投入,故而這一短板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校方資金投入不足或使用資金的策略不當,忽視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但我們也從老師處了解到,目前這方面的資金來源多是政府撥款,投入方向也多由政府決定,政府也給出了相應的達標標準。我們認為,接下來需要校方進一步合理規劃資金投入方向,將標準落到實處,同時建立完善的後續維護保養機制,才能保證設施的長效合理利用。
設施功能也是師生共同關注的焦點。就問卷和採訪反饋的結果看,師生均認為設施功能不在「多」而應在「精」,正如受訪的南寧某學生言,「各種新型設備功能過於複雜帶來了不必要的成本,而這樣的成本投入由於沒有相應的教學方式變革因而並未產生相應的效益。設備必需配合教學,設備更迭是好事,但必須有教學作為支撐,否則是節外生枝。」因此,教學設備的功能應儘可能地對接老師的教學需要,這要求研發者進一步考量現有的教學模式,合理設計教學設施功能,最大化地發揮設施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 老師對設施的熟練程度
老師對教學設施(特別是新型設施)的不熟練也極大地影響了使用效果。如在引進電子白板後,教師沒有及時學習使用方法,導致無法正常進行板書,課堂效率低下。這一點在疫情時期的線上教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許多教師第一次使用新型電子設備進行線上授課,常出現卡頓、聽不到聲音、沒有及時接收學生線上反饋等問題,使用上的生疏導致線上課堂的質量與線下課堂相去甚遠,這一情況在後期教師得到相關培訓後才得以改善。因此,校方在引入新設施後也需及時地對教師開展相關操作培訓,教師也需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融入新型教育設施的特點與優勢,才能使課堂效率最大化。
(三) 學生對設施的利用方式
學生作為教育設施的部分使用者和受益者,其對設備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也是教育設施出現短板的另一原因。如實驗室的相關實驗器材、實驗材料,學生在沒有老師的規範指導下使用,常會出現資源耗損、浪費等問題,縮短了設施的使用壽命。又如學生在圖書館借出書籍後,未能妥善保管導致書籍破損、毀壞,影響了後續書籍的正常借閱。這需要學生們自覺培養愛護、維護教育設施的意識,同時學校也需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讓教育資源的使用具有可持續性。
(四) 新設施與實際需求不匹配
從收集的問卷數據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是導致設施使用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這同樣反映在學生們對新設施的接受態度與評價上,若是新設施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匹配,如為教室配備空調、安裝護眼燈具,學生們都十分贊同且評價甚高。與之相對的是,若引入的設施未對接師生們的真實需求,學生們會將校方的這一舉措評價為「面子工程」,對設施的使用與維護也不上心,進一步導致資源的閒置與浪費。
我們認為該現象背後深層的原因有以下兩點:其一,校方與學生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校方的舉措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如我們從柳州高中覃方確副校長處了解到,一些看似「可有可無」的設施的引入其實是為了完成一些硬性的指標,並非隨意安置,但多數情況下學生無從知曉真實原因,也就難以理解學校的選擇,這需要雙方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機制;其二,部分學校在進行教育設施建設時確實流於形式主義,外觀大於功用,這反映了校方在進行教育設施建設時重心發生了偏移,沒有深刻體會「建設美麗校園」裡「美麗」二字的真正含義——為師生建設美麗校園而不是為社會的圍觀群體建造「面子工程」,校方應多多了解師生們的真實訴求,並做出實際行動讓各方的需求落地,方可回歸教育本心,促進學校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