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周玉校長撰寫的《讓記筆記成為人生的必修課》一文被廣泛報導的同時,一本厚厚的、寫有無數心得的手寫講義引起了記者的興趣。這就是理學院物理系副主任張宇教授的《電磁學》講義,翻看著這本厚達6釐米、近400頁的講義,記者仿佛聽到它在述說著什麼——
一本講義一本書,手寫講義述說對教師這份神聖事業的敬畏——
「小環節」的千錘百鍊
記者仔細翻看了手寫的《電磁學》講義,只見這份用格紙背面寫就的講義字跡工整、圖文並茂,隨時可看到用紅筆標註的○√△*等重點符號,而每頁靠近左側和頂部的部分則有很大的空白。「這是特意留出的,以便隨時或修改、或補充新的內容。」張宇介紹說,「隨著理論、技術等不斷發展和認知的提高,教學也要常教常新,絕不能原地轉圈。」說著,他以「穩恆磁場」第一節的講義為例,原先只有3頁的內容,現在則寫滿了11頁。原來,張宇最初以為學生高中已學過相應內容,屬於略講內容。在講授過程中,他發現有些學生基礎相差較大,就及時修改講義,從磁的歷史講起,系統講解了磁的基本現象、基本規律、電磁相互作用、磁場、安培定律等內容。「電勢」部分也是如此,在原先19頁的基礎上,他分3次加了4頁內容,補充了電勢的發展歷史,修訂了電場和電勢關係的理論講授思路,並增加了典型習題,讓整個內容更加充實。
其實,除了這種經過「千修萬補」的手寫講義,張宇還有份「講義」,那就是電子講稿PPT。按張宇的說法,PPT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習,拷貝給學生參考的。就課程講授而言,PPT內容只佔講課內容的約30%,都是些骨架內容,而其他引申講授的內容還有70%左右,這是PPT上顯示不出來的。
「當站在講臺,看著那麼多學生明亮的眼睛望著你,想到他們將來的發展,你就不由得產生一種責任感、使命感。」當問到為什麼對講義這樣「千錘百鍊」時,張宇深情地說,「作為教師一定要敬畏這份神聖事業,盡心盡力做好每一個『小環節』」。因此,對於講義這樣的「小環節」,張宇不敢有絲毫輕忽。從2007年開始,這份講義就伴隨著他,一輪輪課程下來,張宇不斷修改完善著這份講義,只是為了將課堂講出更好的效果,讓學生收穫更多的知識。「板書漂亮,講課系統,分析知識點很清晰且易於理解,課後有熱情的答疑,與學生的關係良好」「講課經驗豐富,講解知識深入淺出」……「千錘百鍊」的《電磁學》課程在學生評教中獲得好評,連續3年獲得A+。
一本講義一堂課,手寫講義述說著對教學精益求精的追求——
有血有肉的課堂
「上張宇老師的課,感覺很親切,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我們對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印象更加深刻。」包金琳同學對張宇講課方式讚不絕口。就如《電磁學》一樣,《大學物理》課程不僅有豐富的手寫講義做基礎,而且在講授過程中,張宇經常將物理知識和生活聯繫起來,讓課堂教學「接地氣」。如講動量定理時,他就讓學生思考踢足球時的停球動作為什麼要將足球往回拉一下等生活實例,在講角動量守恆定律時,他又舉諸如跳水的空中旋轉、冰上舞蹈的旋轉等實例;在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講課時,將相關物理知識結合土木工程中一些具體應用來講。聽過張宇課的許多學生扭轉了對物理課的一些看法,「物理原來還可以這麼有趣」。
「課堂不僅要有趣,更要有『有血有肉』,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張宇說,「這就要求我們將教學當作自己的生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當中。」這可從張宇備課環節略見一二。張宇備課遵循三個方針:首先要「備」內容,包括熟練掌握知識點及其邏輯關係;其次要「備」教學,包括教案、課程內容、板書布局、課程銜接等要仔細設計;最後要「備」學生,包括要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年齡特徵等有針對性地教學。
而談到講課技巧,有著26年教齡的張宇說,講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要有感情交流,要通過提問、設問、眼神交流等手段讓學生融入課堂中來,要讓學生覺得老師講的就是他們需要的內容。張宇根據學生基礎的不同及時調整課堂內容,並注重和學生交流。張宇對基礎較差的同學下課時會給予鼓勵和指導,學習拔尖的同學就鼓勵他們進行一些深入研究。有位林偉勝同學,在張宇講到霍爾效應的應用時就提出了疑問。張宇就鼓勵他查找相關資料寫一份課堂報告。林偉盛用了1個多月時間,深入研究,將相關理論學得非常深入,讓張宇非常欣慰。
一本講義一份心,手寫講義述說著對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
連幹3屆的教授「班主任」
戚向陽同學剛上大一時,對物理興趣不高,在上張宇的《電磁學》課時考試不及格。在與張宇交流時,他想轉到張宇作為班主任所帶的班級學習。「來吧,我好好管管你。」張宇簡單的話語卻讓戚向陽溫暖了許多。此後,張宇和戚向陽「私聊」了十餘次,動員班級同學幫助他,並給他期末成績定下了平均成績75分的目標。大二下學期成績明顯好轉的戚向陽動情地說:「張老師身上有一種魔力,和他談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很自然地就接受了他,思想轉變過來了,對物理也感興趣了。」有了信心的戚向陽後來找到張宇,談到了想進課題組鍛鍊的想法,張宇就將系裡教師的研究方向一一列舉出來,結合戚向陽的想法,向他推薦了指導教師。
許多學生和戚向陽一樣,感受著張宇這位「班主任」的關懷和溫暖。從07級、11級再到15級,連續幹了3屆班主任工作的張宇對每一屆學生都如數家珍。他說:「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不僅是教學,還包括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我們要對學生負責。」今年十一休假的最後一天,張宇和所帶班級的學生一一談話,了解他們的生源地、個人興趣愛好等情況並為學生發展提出建議,構思著新入學班級班委會的組成。他經常參加學生的班會,注重班級幹部的建設,引導班級形成良好的學風。對於班主任工作,張宇有著自己的心得,那就是引導學生將近期目標、遠大理想、自律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成長起來。如大一要引導學生適應大學,告訴他們怎麼過;大二要引導學生對未來方向有了解,大三要讓學生確定自己的目標……娓娓道來的話語,體現著一位教師對學生深沉的愛。有一名學生,上了大學還不是很成熟,他的家長打電話向張宇訴苦了一個多小時。張宇為此和學生聊了好幾次,幫他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該生的成績躍升了10多名,還保研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愛」,讓學生將張宇視為嚴師慈父。對這位嚴師慈父,學生們念念不忘:「為了使同學們對專業學習產生興趣,打好基礎,張老師多次捨棄寶貴的休息時間,為我們講解數學知識在物理學中的應用。」「南方的學生,初到北方之時,沒有準備足夠厚的棉衣。細心的張老師提醒剛入學的同學及早購置棉衣。」……對此,張宇感觸頗深:「班主任工作是個良心活,做多做少,學生心裡最清楚!」
當採訪結束後,看著手頭的這份手寫講義,聽著它似有似無的述說,記者感覺沉甸甸的,這是一名師者的情懷,也是一名師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