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視覺供圖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託
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渦
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
---------------
今年以來,最受人關注的事情莫過於新冠肺炎疫情了。中國以巨大的犧牲,阻擊病毒的擴散。今天,我們有效遏制了疫情,經濟在重啟,生活在恢復。
對抗疫的艱苦程度,我有切身體會。從2月15日到3月31日,我在武漢參加抗疫報導,在那裡工作了45天。在疫情的暴風眼,我見證並記錄了驚心動魄的疫情阻擊戰。
2月中旬,在武漢抗疫最膠著的時候,報社決定向武漢一線增派報導力量。2月13日,報社領導詢問我是否能去武漢。講真,我有點緊張。那時候,社交媒體上傳播的很多是令人絕望的消息,病毒仿佛惡魔,恐懼籠罩著人心。
但我最終還是決定領受這個任務。作為記者,如此重大的新聞現場,在職業生涯中可遇不可求,錯過了會有遺憾。更重要的是,真實、準確、有公信力的報導,在當時還很稀缺,武漢需要記者,公眾需要有效的信息。
2月15日,我乘坐高鐵抵達武漢。在漢口站,火車的車門只為兩個人而開,一位是從外地返回武漢的社區幹部,另一位是我。那天武漢大雪紛飛,街道上空蕩蕩的。偶爾遇見的車子,不是警車就是救護車,恍如世界末日。
到了武漢之後,我首先前往華西醫院醫療隊駐地拜訪了醫療隊領隊、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康焰教授。那時候,確診人數、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疫情令人絕望。人們很想知道,人類究竟能否降住新冠肺炎病毒,醫務人員能在多大程度上拯救患者的生命。康焰團隊收治了病情最重的患者,我希望從他那裡得到點信息。
康焰披露的情況令人欣慰。通過專業、有序的救治,在到達武漢的前10天時間裡,那個重症病區128名重症患者中有61人轉為輕症。通過集中力量救治有死亡風險的病人,病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採訪結束後,已經在武漢工作了一段時間的我的同事王嘉興感到很振奮,他說:聽了那麼多壞消息,真的太需要專業人士講點好消息了。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很快刊發了報導《我們怎樣降低死亡率》。很多網友受到鼓舞,一位網友說:「我們會迎來最終的勝利,就在眼前了!」這是新聞的力量,它給人信心。
對處在新聞現場的記者來說,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記錄重大歷史事件中稍縱即逝的珍貴瞬間。國家所經歷的這些都是將來的歷史,而新聞是歷史的底稿。作為記者,要做好這場記錄,這是我們的職責。
我到達武漢之後的第一個重大選題是「五個百分之百的決戰」,簡而言之,當時的武漢要把該檢測的檢測了、該隔離的隔離了、該收治的收治了等等。這些工作在今天看來不是什麼難事,但在2月中旬的武漢,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那段時間,我在武漢市見到了許多忙碌的街道和社區幹部,他們要為困在家中的居民代購蔬菜、日用品等物資,要為不同用藥需求的居民代購藥品,還要轉運那些疑似感染的病患,做這些都是需要勇氣的。
我採訪過的一位街道黨工委書記,在醫務人員不足時,自己開著電瓶車把轄區的新冠肺炎患者送到醫院就診。他同時要求自己的部下「個個都要做醫務人員的替補」,「不找任何理由」。
在與疫情的肉搏戰中,一線醫務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在工作,武漢當地還有多位醫務人員在抗擊疫情的一線殉職,他們中有的是90後。
剛到武漢不久,我連續寫了兩位90後醫生殉職的報導,一位是剛當媽媽的夏思思,一位是結婚請柬都還沒來得及送出去的彭銀華。他們工作在抗疫最前線,同時也是普通人。
還有很多普通人在抗疫需要的時候,默默地出著力。當整座城市一片寂靜,還有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青年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在堅守崗位,保障城市最基本的運行。
在經濟需要加速重啟的時候,很多人逆行回到還沒解封的武漢,打開車間、啟動設備、加緊生產。
當然,從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解封,900萬武漢市民留在家中,沒有出門。他們的堅守,也是為這座城市的抗疫作奉獻。
很難說清楚誰是這場疫情阻擊戰的主力,因為各行各業的很多人都在出力,中國今天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也都和他們相關。我們在新聞裡看到的是他們當中的少數,但每一個普通人的付出,都值得銘記。
王鑫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