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了剛性連接,中國載人航天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獲得成功。
在這場對接試驗中,杭州的富士達公司生產的「紙」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這家生產低溫絕熱紙等工業用紙企業,只有20多口人。然而,正是這家「小公司」今年卻實現了8000多萬元的產值。
富士達與國家航空領域合作已有5年。
外太空溫度上下200℃,地球上如何模擬?
把「神八」「天宮」關在「溫場隔熱軟罩」內
公司總經理應建明告訴記者,合作可以追溯到2006年,與上海一家研究所的一次偶然會面。
「當時上海的一家研究所找到我,要設計一套能夠模擬外太空環境的設備。」應建明回憶說,「那個時候,他們也搞不清楚究竟需要怎樣的一套設備,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數。」
沒想到,經過半年多的試驗,富士達研製成功了。而這套設備就是「溫場隔熱軟罩」。
它是由70張左右的薄如蟬翼的特殊低溫絕熱紙加上極薄的金屬膜複合而成。用這種軟罩,可以起到溫場隔熱的作用。
2006年,富士達就為「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連接,提供一整套溫場隔熱軟罩。
而「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正是在這套溫場隔熱軟罩中模擬了1000多次,終於取得了空間交會的對接成功。
公司總經理應建明解釋說:「想像一下,在外太空裡,溫度有時高達100℃以上,有時低於-100℃。而『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時,周圍溫度可能瞬間從100℃變化到-100℃。溫場隔熱軟罩的作用就是在地面時,軟罩隔絕外部環境,在罩中模擬出類似外太空的環境變化。為『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試驗提供『仿真』環境。」
運輸天然氣、氧氣、氫氣
都要用到「低溫絕熱紙」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高、精、尖」科技產品只能運用在航空航天領域,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關於「低溫絕熱紙」的運用也越來越多。
它是怎樣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務的呢?
應建明說,在過去,天然氣的存儲和運輸都要先進行「壓縮」。如今存儲和運輸天然氣大部分都採用了「液化」的方式。「液化」的好處是可以存儲、運輸更大的容量,相當於「壓縮」後的3倍。不過,經過「液化」,天然氣的溫度將達到-167℃。這就需要一種能夠真空保溫的特殊材料為它進行「保溫」了。
應建明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存儲、運輸天然氣的箱罐就像一個普通的熱水瓶。如果在內膽和外膽的夾層裡,包裹一層特殊的材料,就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溫效果。『低溫絕熱紙』就是這種特殊材料。」
除了民生方面,液化後的氧氣可以運用在醫療方面,液化後的氫氣可以運用在燃料能源方面。
在汽車領域上,也同樣能看到「低溫絕熱紙」的身影。
「目前,三墩就有十幾輛的液化天然氣公交車。」應建明說,「『比亞迪』公司也曾找過我們,當時比亞迪生產一種電動汽車。電動車依靠鋰電池作為動力,鋰電池使用時,溫度不能超過70℃。而眾所周知,汽車在運行過程中,發動機的溫度高達700℃。這就需要低溫絕熱紙對鋰電池進行保溫了。」
一斤「低溫絕熱紙」要賣100多元
接下來它還要參加「月球登陸」
在富士達公司的加工基地,我們看到了「低溫絕熱紙」的「真身」。
我近距離地觀察了一下「低溫絕熱紙」,發現它又薄又軟又輕。一旁的應建明提示說:「普通的新聞紙每平方米有60克重,而這種紙每平方米只有8到12克重。」
低溫絕熱紙一噸要賣幾十萬,而生產一萬元產值的「低溫絕熱紙」,只用不到一度電。
怪不得應建明說,產品附加值很高。眼下,富士達的300多家客戶不僅來自國內各地的,還有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海外的。
科技型的企業,技術是核心。如何實現創富?應建明的經驗是:不要什麼都抓在手裡,科研分段。
他說:「低溫絕熱紙是一種綜合性的材料。測試,我跟中國計量學院合作;造紙,我跟浙江科技學院合作;低溫技術,我跟浙江大學合作。另外,我們自己的公司負責產品的研發和銷售。生產則『外包』給外面的造紙廠。這樣分段研發,使得最終的『造紙秘方』永遠掌握在公司手裡。」
應建明說,下一步,公司還要參加「月球登陸」的試驗。
來源:每日商報 作者 記者 屠雁飛 通訊員 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