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與科技的融合,人們圍繞出行展開了一場極大的想像,這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基本上可以顛覆以往的汽車行業。
畢馬威作為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和諮詢機構,很早就觀察到了這場變革的動向,所以從去年開始他們就進行了一項「領先汽車科技 50 企業」的評選活動,去年的榜單結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看一下。最近,他們開始籌備 2018 年的評選活動,畢馬威中國科技與創新總監吳玥對評選領域和評選維度做了下面的這些解讀,最終的評選榜單結果將在明年 3 月份公布。
評選領域與評選維度
2018 領先汽車科技 50 企業主要從智能網聯、汽車後市場、汽車製造技術以及出行方式四個領域中去尋找優秀的企業,我們先看看這四個領域中都有哪些方向的細分公司。
在智能網聯方面包括:1. 硬體提供商(傳感器、晶片、車載電子設備)2. 軟體服務提供商、數據智能服務商 3.TSP 集成商、運營商 4.ADAS 方案提供商 5. 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6. 感知智能(語音識別、機器視覺)、HMI 7. 指揮交通 8. 高精度地圖、路徑規劃 9. 雲平臺 10. 數據安全
在汽車後市場服務方面包括:1. 汽車電商(新車、二手車)2. 汽車金融、保險(UBI)3. 汽車養護、維修及配件 4. 停車泊車、充電加油等其他車主服務
在汽車製造技術方面包括:1. 新造車公司 2. 新能源(電池及 BMS、電池回收、電機、電控)3、車身輕量化
在出行方式方面包括:1. 租車類 2. 打車類 3. 拼車類 4. 代價類 5. 車隊管理類
在評選維度上,畢馬威將會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進行整體評估,主要從以下 6 個維度去考慮:1. 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2. 對傳統汽車產業的變革與賦能 3. 財務健康狀況與增長水平 4. 市場認可度與細分領域發展潛力 5. 估值與資本市場認可 6. 團隊能力與企業創新機制
畢馬威在去年評選這個榜單的時候,評選領域只有三個,今年相較於去年增加了一個「汽車製造技術」,可見這一年在汽車製造上有了不少質的進步,其中新造車應該在其中貢獻了不少的力量。
我們看完這四個方面的細分解讀,就能發現汽車行業正在同時發生很多機會爆炸,每一個發展方向都蘊藏了很大的能量,能迸發出更多的可能。這些元素共同作用在我們的社會之上,並不是純淨物與純淨物之間簡單可控的化學反應,而是多種混合物共同作用出得生態反應(我怎麼突然想到了賈老闆曾經鼓吹的生態化反)。
畢馬威觀察的到一些現象
針對目前一些新技術的運用,比如智能網聯與汽車的結合,無人駕駛在一些特殊場景中的運用,以傳統車企的一些改變,geekcar 在訪談環節拋出了一些問題,畢馬威中國科技及創業企業合伙人張昕以及畢馬威中國科技與創新總監吳玥代表畢馬威從全局的角度談了談他們的觀點。
在智能化與汽車的融合上: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技術在最近五年開始爆發,中國在這些技術上有一定的研究積累和人才儲備,而且中國有足夠多足夠大的應用場景,所以在汽車智能化上中國有明顯的後發優勢。
在中國,這些新技術掌握在科技巨頭 BATJ 以及其他一些科技公司手中,這些科技基因能夠讓汽車這個產業更「開放」,讓汽車有更多的可能。這將左右汽車在未來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未來它將不僅僅是出行工具,還會有更多功能的延伸。
在無人駕駛技術的運用上:
目前來說,距離真正實現完全無人駕駛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想要快速運用無人駕駛技術,在一些特定場景下還是可以實現的,比如說港口、礦山、高速貨運、自動泊車或者封閉園區等等。這些其實是中國實現技術突破的沃土,畢馬威認為在中國這些方面的應用可能會走得更靠前。至於 Robotaxi,雖然很難實現,但是對於這個終極前景大家還都是認可的。
對於傳統車企的一些改變:
隨著出行方式越來越多,共享出行逐漸被大眾接受,傳統車企也在或主動或被動地運用科技的力量轉變自己的角色,他們不再甘心製作一個 OEM,有的正在慢慢轉變為出行服務商。畢馬威認為這是一個好的事情,因為市場總是需要競爭,同時大家也能感受到傳統車企對於科技能力的焦慮,他們可能選擇投資併購,也有可能選擇自主研發,總之他們已經開始布局了。
還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目前市場正在經歷資本的寒冬,但是畢馬威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寒冬不代表停滯不前,而是會讓資本更加冷靜、謹慎,他們不會停止對好的技術、好的團隊進行投資。
去年畢馬威做過一個統計,像自動駕駛、車聯網這類的硬科技公司,他們的研發人員往往要超過 80%以上,但是今年他們發現,這些公司已經開始大批量招攬商務人員了,比如 2G、2B 的。主動選擇與政府、其他企業溝通合作,不僅只是深耕研發,也在積極試探實際的落地場景,這是一個變化的趨勢。
在這場變革中,畢馬威要扮演一個什麼角色?
汽車行業這場變革很早就有聲音出現,但是發展到現在,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應用上依然處於一個萌芽階段。畢馬威從一個諮詢公司的角度出發,他們希望能夠從變革的初期就深入地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
首先他們是一個行業的觀察者,他們把觀察到的行業動向通過白皮書或報告的形式傳遞給資本圈、創業圈、科技圈、企業圈,甚至是普通的用戶。其次他們希望通過一些財務、稅務、商業諮詢等方式,幫助一些科技創業企業解決他們遇到的商業化瓶頸,或者幫助傳統企業進行數位化轉型。最重要的是,畢馬威會積極作一個參與者,從智慧出行的創新體系出發,幫助創新生態系統中各方參與者,促進技術、知識的轉移和流動,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簡單來說,畢馬威面對一個企業客戶,要幫他們解決問題,要幫他們分析可能的技術路徑會是什麼,關鍵的核心技術在哪裡,熱點在什麼地方,這個企業在這裡面有什麼樣的機會,要做什麼事兒,是和別人一起做,還是要自己做?為企業提供技術上的支撐,幫他們做創新技術路徑分析,幫他們對接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合作,這是畢馬威在做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