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搜索訊:民進黨當局上臺將屆兩年,島內多項民調對當局領導人給出「期中考評」,均顯示不滿意度顯著攀升並壓過滿意度。此間分析普遍認為,當局沉迷政治弄權、執念選票利益,內部施政荒腔走板,在政治、經濟、民生、文教等諸多方面爭議不斷、亂象迭起,造成社會持續撕裂,顯然已出現「執政危機」。
《聯合報》最新民調顯示,僅二成九民眾對當局領導人施政表現感到滿意,不滿意者佔比達五成六,為其上臺兩年來新高,對其缺乏信心的比率則升至五成八。另一家臺灣媒體的民調發現,對當局領導人施政表現的整體不滿意度達62.48%,其中「非常不滿」者佔33.98%。連民進黨「自家」的民調也反映,民眾的不滿意度為48.4%,超過了滿意度。
「兩年過去,臺灣陷入更深的泥淖,在經濟、政治、社會、法治各方面都明顯在向後倒退,不見提升。」《聯合報》評論文章指出,當局實際表現是「更偏執、更霸道、更自以為是,甚至到了不顧民意、一意孤行的地步」;當局領導人難辭其咎,其上臺時標榜的目標和承諾,「如今都消散在風中」。
該報還分析說,當局領導人「遍地烽火」的改革,導致民意支持度「雪崩式下跌」,執政困境似已「定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陳一新亦直言,「從臺灣頭到臺灣尾、從藍到綠、從中老年人到年輕人」,臺當局領導人的聲望普遍下降,人民對其已產生「信心危機」。
兩年來,從涉及勞工權益的「一例一休」到導致衝突不斷的軍公教年金改革,從攸關食安的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到自相矛盾的能源及環保政策,從推動意在清剿政敵的「轉型正義」到被認為是「黨同伐異」的阻擋臺大新校長就任爭議……當局的種種作為在島內不斷引爆民怨。
據臺媒統計,民進黨當局2016年5月20日上臺至當年底,臺立法機構前的陳情抗議活動就有10場,2017年有50餘場,今年已逾20場。此間評論指出,兩年來,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地以及行政、立法機構周圍的封鎖線愈拉愈長、防禦設施「拒馬」愈築愈高,民進黨當局在冠冕堂皇的「改革」及「轉型正義」口號下,完全拒聽不同意見。
臺警察大學退休教授葉毓蘭指出,當局許多政策具有高度爭議,對反對意見充耳不聞,以致街頭抗爭不斷,讓社會更加分裂。有民眾投書媒體批評說,兩年來民進黨當局推動年金改革和所謂「轉型正義」、清算國民黨黨產等,是在製造族群分化、階級對立與世代仇恨。
《中國時報》評論說,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推動「轉型正義」,堪稱其最大「政績」,目的在於打擊政敵,根本是「不求真相、只見清算」;「每一樁藉改革之名的政策作為,帶來的都不是民主與進步,而是更多的怨懟與傷害,綠營政治的私慾滿足了,小小臺灣卻離心離德走向分裂,未來更令人絕望」。
「在臺灣內部不斷尋找敵人,找不到敵人就生產敵人,努力塑造臺灣成為一個敵我分明的社會。」此間媒體以年金改革衝突和臺大校長任命案鬧劇為例指出,當局那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才是最可怕的。
作家楊渡也認為,民進黨執政兩年來最大的問題是破壞了法治與正義,其推動的「轉型正義」是選擇性的,對臺灣傷害之嚴重程度遠超過往。有網絡媒體評論說,民進黨再度執政,展開選擇性的歷史清算鬥爭,「這種對立式鬥爭及族群分裂的『轉型』,究竟是『轉型正義』還是『轉型仇恨』」。
資深媒體人王銘義撰文指出,當局領導人就職時強調要「解決問題」,但執政兩年為「鞏固綠色政權永續執政」,藉由「轉型正義」之名,清算國民黨黨產、凍結附隨組織資產,「一切向選票看齊」,不斷製造爭議問題。其自許「最會溝通」,但兩年來外界看到的卻是「一意孤行」。低迷的民意支持度與偏高的施政不滿意度,主要源於當局的剛愎自用。
學者李武忠認為,兩年來民進黨當局交出一張讓民眾不滿意的期中考成績單,關鍵在於其「老想著選舉而不是人民」。媒體人卓亞雄認為,當局領導人操控臺灣「方向盤」將滿兩年,高潮罕見,低潮迭現,施政一切以選票為考量,這樣的決策模式很可怕。
展望未來,島內輿論憂心忡忡。《中國時報》評論說,可想而知,民進黨當局的工作重點不是經濟民生,而是持續清算國民黨。「民眾關切的是衛生紙不會因突如其來的消息陷入爭搶,是每天有升鬥之米可溫飽一家,但這些顯然不是民進黨所關切的。」《聯合報》則指出,當局執政兩年「還沒完全看到改革成果,部分後遺症已經顯現,朝野對抗恐怕也難休止」;當局領導人「若無法審時度勢,認真省思她的失職,民怨勢將衝垮她的連任之路」。(據新華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