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香港許多菜式的取名都被冠之以吉祥祝福的寓意,比如大展鴻圖、鴻運當頭、年年高升、吉星高照、喜慶滿堂等。不過,有一道菜名雖然普通卻令我印象深刻的菜不時攪動我的心靈,那就是「老少平安」。
這可是一道傳統的粵港家常名菜,主要食材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豆腐和鯪魚滑,有時還加豬肉泥,經與蛋清、生粉攪勻,再經過調味,入鍋隔水清蒸至熟而成。出鍋的菜品,樣貌似乎有點兒像上海人熟悉的蒸蛋,又有點像「肉餅子」,內容眾多,營養豐富,嫩滑鮮甜,無骨無刺,尤其適合老人和小孩食用,於是人們就把它叫做「老少平安」。
豆腐本來尋常,在香港卻受到重視,因為它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豐富。豆腐中的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而且消化吸收率高達92%~95%,於是香港就有了馳名中外的「 山水豆腐」「豆腐花」等。豆腐品種雖然不少,但對加入「老少平安」 的豆腐並沒有具體要求。不過,一般廚師喜歡用嫩豆腐,更為細潔白嫩。
鯪魚原是內河名魚,盛產在珠江一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不足之處是多骨多刺,而且魚刺既多又細,很容易卡喉。如何才能用它製取美食呢?全靠一把刀。去除大骨相對容易些,魚肉與魚骨分離之後,先切成魚片,再用刀鋒猛剁成肉糜,改用刀背敲打,直至打成膠狀。此時再拿起來,用力摔打,反覆多次,直至有彈性為止。說來也奇怪,就在一陣猛烈敲打和摔打之中,已把魚刺徹底打爛,再也難以刺口傷喉。足夠的耐心和勁道,造就了一流的鯪魚滑。當然,如果嫌麻煩,也可以在市場上購買現成的鯪魚滑。市售的魚滑有多種口味,有加胡椒粉的,也有不加的,選購時可根據口味喜好而定。
「老少平安」除了這兩位「主角」,還會有一些「配角」,比如蛋清、香菇等,有的食譜裡還有豬肉泥。蛋清的營養價值眾所周知,不過它的保溼和保護作用知道者並不太多。香菇含有生物多糖、多種胺基酸,散發濃鬱香氣,是不錯的配料。
「老少平安」的一般做法是:先備好鯪魚滑和蛋清;豆腐需快速焯水,祛除豆腥氣,攪碎;然後將鯪魚滑、豆腐,以及蛋清、生粉、豬肉泥、香菇粒,以及適量的鹽、糖、胡椒粉、蔥花、陳皮末、香菜粒等混合在一起攪勻,使之黏合成為一體,再裝盤隔水蒸;待蒸熟,表面撒上一些蔥花、香菜碎,淋上幾滴麻油和蒸魚豉油,即可上桌。此時,眼觀、鼻聞、舌品,真可謂色香味形俱全,美不勝收。
有經驗的廚師還告訴我們,若想取得令人滿意的「老少平安」,製作過程中應注意一些小細節:一是在剁魚肉時可加入一些鹽,既是調味之需,還可以加速起膠;二是只有起膠的魚滑才會和豆腐黏合好,不然就會松鬆散散的,既不好看,也不好吃;三是豆腐要去水,否則不利黏合。即使如此,蒸好之後的「老少平安」周邊還會有些水,應倒掉,然後才可淋上蒸魚豉油和滾油。
隨著時間的推進,「老少平安」的內容物也日益增多。好事者會把蝦仁、蝦幹、貝肉,或者洋芋泥等混入其中,更顯鮮美,也更富有層次感。由此,為原本大眾平民化的菜式平添了幾分貴氣。
在香港,把豆腐捧為主角的遠不止「老少平安」這一道,還有煎釀豆腐。那是選取老豆腐,切成一方塊一方塊,每塊中間挖個洞,然後塞入調過味的肉末,放在平底鍋油煎,直至兩面煎得金黃,再撒上蔥花等,噴香又美味,也相當受歡迎。
許多上班族更喜歡「一碗一杯一碟」,即一碗入口即化的豆腐花、一杯口味純正的豆漿、一碟煎釀豆腐或者油豆腐,絕對沒有添加劑,享受著豆腐世界的絕配。
豆腐很普通,卻為大眾所敬重和喜愛。它雖不似大魚大肉般寶貴,卻帶來更多的健康與和諧。當今時代,比富貴更重要的是平安,「老少平安」實至名歸。
原標題:《老少平安》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香港菜式,老少平安,豆腐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