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公民信息被盜取濫用已經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了。而前一段時間被曝出的「部分企業利用高校學生信息進行偷稅漏稅」事件,更是讓人們意識到,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已經沒有一絲「淨土」了。每個人都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信息「透明化」狀態。
今天驚雷君就帶大家來看看這條黑色信息產業鏈究竟起源哪裡又去向何方!
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新申請的手機號,沒過多久就會被各種廣告信息,垃圾簡訊填滿了收件箱。
剛剛瀏覽過什麼信息,馬上所有電商界面就會出現為你「精心挑選」的商品,甚至有些人就是剛剛和身邊的人聊起這個東西,甚至就是想了想,馬上APP們就都知道了。讓人感覺自己的大腦好像被入侵了。
更可怕的是,總會有一些詐騙電話一接起來,你的所有信息他都如數家珍,比你自己還了解你自己,最後騙得你乖乖掏錢。
無數的現象都顯示著,我們的個人隱私其實毫無隱私可言。
那麼這些信息又都是從哪裡流出去的呢?
前不久央視公布了針對一些APP非法過度收集用戶信息案件的處罰結果。涉事APP之多令人咋舌,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擁有廣大用戶群體的「龍頭軟體」。
如今下載的軟體,十個中有九個都要授權,否則根本無法正常使用。更不用說沒有幾個用戶會認真的看完用戶協議,再點擊「我同意」這個選項。由此一來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就成為了個人信息洩露的主要源頭之一。
據新聞報導,在專業技術人員的監控下。很多電商類和社交類APP在被使用後,首先就會在後臺獲取你的「手機身份證」也就是手機序列號。更有甚者只要你下載了,無論是否點開使用,都會自動在後臺啟動進行信息收集行為。
並且通過APP啟動記錄可以明顯看到,有些APP會在短短幾分鐘內「瘋狂」訪問你手機內的相冊和文件高達幾萬次,更不用說始終被不停讀取的通訊錄了。
這些信息最終都會被傳輸回到公司資料庫,成為大數據的一份子。對你的信息掌握的越精準,對於電商來說就多一分商機,也難怪這些APP會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的去收集你的信息了。
另一些同樣具有技術含量的信息盜取方式還有通過黑客技術入侵一些官方資料庫、WIFI釣魚盜取手機信息、帶有木馬病毒連結的簡訊轟炸等等。。。。
如果說這些通過科技手段盜取我們個人信息的方式已經令我們無法招架了,那最令人齒寒的還是那些隱藏在我們身邊的「內鬼」。
據相關調查分析,事實上75%的個人信息洩露其實都是內部員工的監守自盜。
這裡面不乏有銀行、快遞、證券、電商等企業的員工。通常公司規模大,監管措施又不到位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一些員工進入公司內部資料庫盜取客戶個人信息,再拿到黑市上販賣的情況。
這些從相關人員手中拿到的一手貨源一般價格相對便宜,這也滋生了一些信息批發商也就是這個行業的中介的產生。他們通過這些渠道購買到低廉的客戶信息,再倒手賣給有需要的群體。要知道,雖然價格十分低廉,基本上運氣好的話5塊錢就能得到上萬條客戶信息(包括姓名,電話,身份信息這樣的組合信息),但是對於這些批發商來說,販賣一條和販賣十條的成本是一樣的,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本萬利,這也難怪這條黑色產業鏈日漸完善,還迸發出「蓬勃生機」了。
他們分銷的渠道也各有不同,有些小打小鬧的就是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進行售賣。據騰訊安全部門回應,從2016年年初至今,騰訊安全團隊已經查處了涉及個人信息販賣的QQ群4700多個,封停QQ帳號3500多個。但是一個群倒下去了,又會有千萬個群站起來。現在隨便搜索個關鍵字還是能看到許多倒賣個人信息的個信批發商。
而且更多的不法分子還企圖給自己套上合法的外衣,許多註冊為諮詢公司、調查公司的小成本空殼公司其實實際經營的業務都是個人信息的販賣。還有一些公司甚至擺出「盜亦有道」的高姿態,表示自己從來不和個人合作,只和大型企業合作。而這樣的空殼公司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屢禁不止。
那麼這些被個信批發商販賣的個人信息最終都流向了哪裡呢?
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客戶就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各大詐騙團夥了。這些詐騙團夥通過得到詳細的個人信息來實施有針對性的詐騙行為。比如之前被各種爆出的「你的某某親人被綁架了」「你的銀行帳戶被盜刷」「你攤上了什麼官司」等等,這些詐騙人員可以詳細的說出你的家庭住址和個人身份信息,再加上一些恐嚇和心理暗示的話術,最終讓你落入他們的圈套。
更可怕的是,你剛剛可能要去交什麼款項,馬上就會有人打電話來表示自己是該部門的或者相關的負責人,讓你把欠款另存他處。
而另一大客戶群體就是一些是利用你的身份信息作為偽裝行不法之事的人。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會莫名其妙就被貸款、被欠債甚至被犯罪。
最近被爆出來的高校學生由於身份信息被用來掛名在一些公司企業名下,從而成為了這些企業進行偷稅漏稅違法行為的「幫兇」。
事件起因是因為一些臨近畢業的學生偶然間通過國家發行的個稅軟體查詢自己的稅務情況,卻沒想到自己被入職在一家公司名下。每個月都有「薪資」入帳現象。事實上,這些在校學生從未收到過這筆薪資,甚至根本都沒聽說過這家公司。
經調查,是學校內的一個老師以兼職項目為由,收集了這些學生的個人信息,之後交與這個公司,將這些學生都變成了他們公司旗下的員工,每個月進行劃帳。
要知道,這些「虛擬員工」的工資通常不會超過5000元,低於個稅的起徵點。這樣做不但可以避免為這些虛增人員代繳個稅,更可以虛增企業經營成本,從而就可以有效地減少公司需要繳納的企業所得稅。
這種被老師「騙」信息的情況其實不在少數,在這則新聞被曝出後,很多學生紛紛發聲表示有相同的遭遇,還有一些表示自己的信息被老師拿去辦了一些自己不知道的銀行卡。
雖然涉事老師及時出來表示道歉,但是這已經涉嫌違法行為,引起了校方和警方的高度重視。
《刑法》中規定「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涉嫌逃避繳納稅款罪。
除此之外,涉事公司還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姓名、身份證件號碼屬於「公民個人信息」。
未經被收集者同意,將合法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隨著網絡科技越來越發達,我們每個人在享受網絡所帶來的便利時也不可避免的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傷害。對於個人信息監管方面,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並且對於此類事件的取證之難,也使得現有的相關規定和條例無法很好的來保證公民的個人利益。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自己也需要多留一個心眼,進行自我保護。
比如,注意不要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公布自己過多的私人信息。有些姑娘就發現,自己放在私人平臺的性感照片被一些不法分子盜取後用於發布黃色信息。
在使用一些APP時要留心其所要的權限是否過於「廣泛」,並且要在正規的官方平臺下載APP。
更要在接到一些詐騙電話時,詳細詢問核實,積極尋找官方平臺的認證,不要自亂陣腳。
但是面對這些不法分子層出不窮的各種手段,我們個人能做的著實有限,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大執法力度,也期待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能夠出臺,來保護大家的隱私,讓我們的個人信息只屬於個人不用到處去"旅行"了!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微信號 :gh_e243a617cc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