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_時政_中國西藏網

2020-12-17 中國西藏網

  【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看發展、強信心(之八)】

  聽他們講述守護大美敦煌、傳揚中華文化的故事——

  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

  編者按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來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學術成果展示,聽取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情況介紹,並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總書記對敦煌文化的重視與關注,體現了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倡世界文明交流、互學互鑑的一貫主張。這些重要觀點,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有多處呈現。在總書記考察敦煌研究院一周年之際,光明智庫特邀結緣敦煌文化的研究者、傳播者、文物保護工作者等講述親歷,並請專家暢談思考,從中感受文明力量、文化情懷,共同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鑑。歷史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

  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一線講述】

  擇一事,精一學,終一生

  講述人: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敦煌與西域文明研究院院長鄭炳林

  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的重要講話始終縈繞耳旁,激勵我不斷加強敦煌學研究。總書記重要講話是對敦煌這一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新檢視和高度肯定,為敦煌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1981年6月,為推動敦煌學研究,我在蘭州大學留校任教。近40年來,我信守當初向組織許下的諾言,堅守在大西北土地上,將敦煌學研究所發展成為目前國際敦煌學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圖書資料的中心。

  從2009年起,我進行了十年不間斷的敦煌碑銘贊修訂研究工作。2019年11月,130萬字的《敦煌碑銘贊輯釋》增訂本出版發行,80萬字的《敦煌碑銘贊研究》已經完成。這十年間,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不斷挖掘敦煌歷史文化資源,為改變中國敦煌學研究一度落後的狀況、引領學術研究發展而不懈努力,成效顯著。

  我曾經提出,敦煌學研究必須「西進東出」,把敦煌學置於國際背景下,開拓敦煌學研究的新領域。研究敦煌就要研究中國西北地區歷史,就得關注中亞歷史,就應當同中亞地區各高校、研究機構之間開展合作,促進不同文明共同發展。敦煌研究已有百餘年歷史,但敦煌文獻的總數、收藏單位、收藏情況等仍然成謎。為了更好地「解謎」,應將世界各地各研究機構的研究信息和論著等匯集起來,建立信息庫,並推動流散海外的敦煌遺書等文物數位化回歸。近年來,我帶領敦煌學研究所進行了大量調研,對五萬個卷號進行數位化採集。我們還將對全國其他省區市以及海外學術期刊進行數位化採集,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數位化共享。

  擇一事,精一學,終一生。面對近年來中國敦煌學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可喜成績,我深深感到:要讓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際上掌握話語權、佔領制高點,仍然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學者發揚莫高精神,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因子,不斷拓展新的研究空間。

  敦煌文化,因交融而璀璨

  講述人:敦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張先堂

  2019年8月19日,我有幸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的座談會。回想起來,仍然心潮澎湃。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為敦煌學國際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記得近20年前,我在東京藝術大學讀到日本學者樋口隆康的論文《從巴米揚到敦煌》、考古圖錄《巴米揚石窟》,知曉了阿富汗巴米揚石窟與我國敦煌石窟的聯繫,萌生了一個願望:如果能沿著絲綢之路去考察巴米揚石窟,那該多好!時光荏苒,2018年3月,由我帶領7位同事組成的敦煌研究院專家考察團終於要奔赴阿富汗了。而臨行兩個月前,喀布爾洲際大酒店發生恐怖襲擊死亡20餘人,親友都為我們擔心,甚至勸我們別去了。但圓夢的渴望激勵著我們勇敢出發。在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的全力幫助和巴米揚省政府的支持下,我們歷時8天順利考察了巴米揚地區的多個石窟遺址。這是我國文化遺產專業團隊第一次對巴米揚石窟進行多專業的學術考察。我們拍攝採集了大量第一手圖片、視頻資料,在巴米揚石窟的結構形制、壁畫塑像製作方法、遺址保存狀況、與中國石窟的異同關係等多方面獲得了真切直觀的認識,這為我國學者進一步開展敦煌學、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等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近些年來,我院與法國學術界互動頻繁。我曾先後兩次應邀赴法國科學中心東亞文明研究所、遠東學院做訪問研究,接觸到許多法國敦煌學者,他們對中國學者之友好、中文之流利、論文選題之極具特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幾位法國青年學者對中國文化研究的熱情令我感動,使我萌生了幫助他們來華考察的願望。近些年來,依託我院開展國際科研合作的平臺,我曾協調聯繫多位法國學者來敦煌考察遺址、進行研究。通過這樣的互動,不僅使中國學者走到法國,也使法國學者走入敦煌,深化了雙方的交流與合作。

  我從事敦煌學研究已三十餘年,敦煌最吸引我的元素之一,是文化的交融、歷史的積澱。這種超越語言、國別、時間的魅力歷久彌新,令我矢志不渝。願這種交流合作長盛不衰,讓敦煌文化更加璀璨。

  以「匠心」堅守文物保護事業

  講述人: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 郭青林

  1998年,我還是蘭州大學地質學專業一名大三學生。一天,班主任張老師叫我去他辦公室:「青林,敦煌研究院想在我們班招一名學生從事文物保護工作,要求是吃苦肯幹,最好家是甘肅的,我想推薦你去。」一聽這話,我愣住了——那時的我對敦煌莫高窟和文物保護了解得很少,對敦煌研究院也沒有概念。

  過了幾天,時任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的王旭東來學校找到我。他告訴我,敦煌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卻是一個幹事創業的好地方。他寬慰我說,他初去敦煌時也不太懂文物保護,都是在團隊前輩們的帶領下,邊工作邊學習。我們聊得很投緣,一種神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下定了決心。

  那時從蘭州去莫高窟,交通非常不便:先坐將近1天的火車到達柳園站,再坐2小時汽車到達敦煌市,換乘汽車再走半小時才能到達莫高窟。輾轉一路,越往前走,窗外的綠色就越少,我的心也漸漸有些荒涼。

  這裡的生活條件的確艱苦,但前輩們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想方設法幫我們儘快融入。樊錦詩院長抽出時間和新來的大學生共進晚餐,鼓勵我們一定要好好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時任副院長兼保護研究所所長的李最雄先生,每天晚上看完新聞聯播後,他都會準時回到辦公室工作。在他的帶動感染下,我們年輕人也養成了每天晚飯後回所裡的習慣,有工作時就忙工作,沒有工作就看書學習。很快,我的心就靜了下來。

  當時研究院正在開展與國際知名文物保護機構的合作項目,我們新來的同志有幸參與其中。等我們有一定文物保護基礎後,院裡又組織舉辦三國四方壁畫保護研究生班,並敦促我們報考蘭州大學研究生。就這樣,我從一個地質專業畢業的本科生,一步步成長為文物保護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將外國專家「引進來」,將骨幹人才「送出去」,這樣的培養模式,令我深受其益。

  出乎很多人意料,偏居一隅的敦煌研究院,竟然一度成為全國文博系統裡博士最多的單位。正是敦煌研究院長遠的發展眼光和高規格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大批人才迅速成長,為文物保護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物保護是慢工出細活:工作分工非常細緻,項目開展動輒延續十幾年。幾代莫高人忘我工作、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和對事業的無限熱愛,激勵著我們年青一代。我們要將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不斷增強科研能力和文物保護實力。我相信,這是對莫高精神的完美闡釋和最好體現。

  以飽滿熱情舞出敦煌至美

  講述人:蘭州歌舞劇院舞劇《大夢敦煌》「月牙」扮演者 陳彥汀

  最早接觸《大夢敦煌》,我還是個懵懂的孩童。第一次看到前輩演出的那一刻,我就被這個劇目深深吸引了。沒想到,多年後我真的成了劇中的「月牙」。初次登臺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喜悅與忐忑。舞臺上溫暖的燈光包圍著,親切而熟悉的旋律縈繞著,我很快就沉浸其中。

  無論是海內外巡演、重大活動演出,還是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惠民演出,我都深切感受到觀眾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儘管舞劇沒有一句臺詞,但觀眾們都專心致志、沉浸其間。

  每次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活動,劇組都很累。我們要在不同地點連續演出很多場次,僅高強度的拆、卸臺工作,對演員的體力就是一種考驗,可我們卻樂在其中。我很喜歡在演出後關注學生的留言。看到他們因為欣賞劇目而激起了對敦煌文化的嚮往和熱愛、對人生理想的堅定與執著,所有勞累瞬間都被治癒了,我感到自己發揮了文藝工作者傳播社會正能量的作用。我和許多熱愛藝術的大學生成了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夢敦煌》讓我收穫了純真的友誼。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勉勵與囑託讓我深受鼓舞,時刻激勵著我以飽滿熱情投入到演出和創作排練中。作為黨和國家培養多年的專業舞蹈演員,我會珍惜每一次演出機會,用舞姿讓更多人感受到敦煌文化的至美。

  與敦煌學研究「青春同行」

  講述人: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生 劉 丹

  結緣敦煌學,始於興趣。高中時期的我喜歡背誦詩歌,偶然聽說《秦婦吟》是唐詩中數一數二的鴻篇巨製,失傳一千多年後才在敦煌被重新發現,立刻心生好奇。當時我在巴東上學,山區相當閉塞,歷經周折才獲得了一份《秦婦吟》的列印稿。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個晨讀,我終於背下了這首1666字的長詩。考上浙江大學後,我選擇了古典文獻專業。有次為了寫論文搜腸刮肚尋找積累的古文,卻發現沉澱最深的還是那篇《秦婦吟》。

  有了前面的種種因緣際會,讀研時我便選擇了敦煌學。敦煌藏經洞出土了數萬號寫卷,多是殘卷,有的殘卷本來同出一源,卻在近代列強的掠奪下天各一方。我最先接受的訓練,便是綴合這些卷子。我選擇了佛經《摩訶僧祇律》,把其中的54號殘片綴合成14組,成果發表在《敦煌學輯刊》上,這是我第一次發表學術論文。

  去年12月,學校主辦了「浙江大學—劍橋大學博士論壇」,主題是「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邀請了來自劍橋大學和法國遠東學院的師生參加。我有幸獲得了和國內外優秀敦煌學學者交流的寶貴機會。這次交流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敦煌是不同文明交流會通的大花園,中外交流合作是敦煌研究的應有之義。

  如今,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數位化、信息化等技術手段的賦能下,敦煌學研究迎來了更加明媚的春天。我願和更多有志於此的年輕人共同投身於這項事業,為敦煌學研究注入青春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宋喜群、張勝、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最美中國色之一:中華節日篇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弘揚中華文化,汲取精神力量。即日起,環球網聯合中瀾視訊推出十集中英文系列短視頻《最美中國色》,涉及節日、武術、民樂、烹飪、文遺、書畫、園林、非遺、戲曲、醫藥等,從農事節氣到生態倫理,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民間藝術,無不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基因,蘊含著樸素的生活哲理與倫理觀念。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_時政_中國西藏網
    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達16件(套),是展現荊楚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隨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即將竣工,「鎮館之寶」隨之擴容,以更好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 堅持做中華語言文化傳播者 科大訊飛承建全球中文學習平臺正式落戶
    堅持做中華語言文化傳播者 科大訊飛承建全球中文學習平臺正式落戶 2020年12月3日,全球中文學習平臺落戶暨科大訊飛未來港啟幕儀式在青島市科大訊飛未來港隆重舉行。
  • 世界大變局中的未來教育創新_文化_中國西藏網
    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要遵循規律,為國育才,順天致性,因材施教,形成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生動局面;要尊重個性,激發潛能,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要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堅持系統觀念,融合思維,開放共享,跨界整合,紮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培養創新品質,激發創新潛能,鼓勵創新思維,使教育成為創新人才成長的搖籃,使創新成為一種文化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文化發展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增強文化自信。文化發展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參訪的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這裡是湖湘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創新學術的基地。
  • 「2020年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發布_文化_中國西藏網
    12月12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和中國旅遊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旅遊研究院產業所戰冬梅博士公布了「2020年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
  • 教師招聘政治學科考點《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知識點詳解
    2.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文化自身的角度(四)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1.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2.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3.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
  • 「極淨當雄」闖出發展新路子_西藏新聞_中國西藏網
    近年來,當雄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推動淨土健康產業與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成功打造當雄納木錯、「有身份證」犛牛肉和「7100」系列飲用水品牌,並成功構建「極淨當雄」品牌發展的產品體系、質量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以品牌建設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 【統戰新語】【心聲】安七一:民主改革使西藏文化成為人民的文化...
    即日起,「統戰新語」陸續刊發與會代表發言,讓我們在學習交流中,銘記歷史、珍惜現在、開創未來,繼續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豐富多彩、歷史悠久,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瑰寶。
  • 把「有意義」講得「有意思」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把「有意義」講得「有意思」  ——大連理工大學「百人百講」系列課程創新思政課教學  光明日報記者 吳琳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佳  及時回應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辨識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戰略全局,是新時代「形勢與政策
  • 交流互鑑,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永恆——一談新時代下的文化自信 宣講...
    2013年12月30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同期】中南民族大學學生 高睿澤  本次投票活動其實是,拉近了博物館和公眾之間的一個距離,也同時可以吸引,公眾更多地去博物館,去了解文物認識文物,然後認識燦爛的中華文化。  【解說】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隨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即將竣工,「鎮館之寶」隨之擴容,以更好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 印尼華裔廖彩珍:願做中印尼文化的傳播者
    廖彩珍:不論是哪一時代,當時南來華人的文化基礎是「落葉歸根」,南洋只是僑居地。他們都一致地情歸故裡,有的定期匯款給家鄉親人濟貧救困,達者衣錦還鄉,造福桑梓。這一分故國情懷,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個板塊。  對僑居印尼的華僑,最困難最壓抑最無奈的是在1958到1968年間,1958年鄉鎮華人學校被迫停辦,隨即十號法令迫使住在鄉鎮的華僑不能經商而沒了生計,甚至被迫遷回中國。
  • 《中國西藏》是讀者認識、了解西藏的重要窗口
    編者按:三十載筆墨著文章,二十年網絡話西藏。在《中國西藏》雜誌創刊30周年、中國西藏網創辦20周年之際,向陪伴中國西藏雜誌社成長的你、我、他,致以最深厚的感謝。  藏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寶貴財富。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在此過程中,我們黨既堅守中華民族文明血脈,又創造性地把中華文明推向時代發展康莊大道,在守正創新中,我們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正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我們應該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的文明成果」。
  • 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 拓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新空間
    中國江蘇網12月23日南京訊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統戰部、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援海外僑胞抗疫的決策部署,省委統戰部依託網際網路+文化教育大省的優勢,主動創新,堅持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通過「
  • 李鳳亮 | 新時代中國文化如何守正創新?(附視頻)
    他表示,在文化層面,新時代最重要的關鍵詞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實現守正創新,首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其次,必須找準創新路徑,從觀念、業態到路徑實現全面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作為第十六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主論壇的獨家視頻直播方,「中經文化產業」整理了李鳳亮的視頻和文字實錄,以饗讀者。
  • 新時代西藏故事:紅太陽照耀格桑花開
    她開放在美麗的雪域高原,開放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心間。  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  太陽就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太陽就是偉大的新時代思想。讓穩定與融合之花開得更加鮮豔  烏蘭牧騎,蒙語「紅色的嫩芽」,數代中國人的紅色記憶。如今,烏蘭牧騎精神在遙遠的日喀則再度生根、開花。
  • 《印刷文化(中英文)》創刊出版讀者見面會在京舉辦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印刷文化首席傳播專家、《印刷文化(中英文)》主編孫寶林對出席創刊讀者見面會的嘉賓、作者表示感謝,並對與會嘉賓的發言做了總結。  「很多人以為印刷就是『打字的』,相信同學們聽過各位老師講述後,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對印刷文化的自信,更紮實了。」孫寶林說。
  • 「直達機制」完善宏觀經濟治理(評論員觀察)_時政_中國西藏網
    經濟政策中的「直達機制」,本質上是宏觀調控的創新與完善,對促進中國經濟加快復甦、爭取全年經濟發展好成績,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以來,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我國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提高了傳導效率,對衝了經濟下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