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中國農業銀行自入渝以來,一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在支持「三農」、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以及自身的轉型升級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新華網重慶頻道特別策劃,推出《彰顯大行擔當·激發經濟活力》農行重慶市分行持續創新、為地方發展注入金融「活水」系列報導,從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開展個人金融服務、深耕「三農」本源、服務實體經濟、完成自身轉型升級四方面入手。其一:立足金融使命,講述一座村鎮的變遷,解讀中國農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實現之道;其二:立足實體經濟,講述一批企業的壯大,發掘中國實體經濟發展、企業壯大的韌性之光;其三:立足自身發展,講述一家銀行的轉型,展現建設國際一流商業銀行集團的轉型之刃;其四:立足銀行本質,講述一家三代的儲蓄記憶,探析人民生活條件改善、經濟水平提高的發展之路。
新華網重慶12月20日電(陳雨)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和薄弱環節,農村金融服務改革一直備受政府及各監管部門的重視。在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金融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創新業務模式,提供差異化、特色化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村金融的多元化需求?這是作為銀行業服務「三農」主力軍的中國農業銀行,必須破解的難題。
以服務「三農」為初心,推進線上渠道「獲客」、場景金融「活客」、數據賦能「留客」,用科技賦能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打造客戶體驗一流的「智慧+」生態銀行……農行重慶市分行在積極探索實踐中開出了自己的數位化轉型秘方。
農行重慶市分行首創的5G旗艦DIY智慧銀行在解放碑開業,圖為市民體驗智能穿戴設備。新華網發 農行重慶市分行供圖
科技賦能 智能服務「快起來」
上午九點半,位於重慶市潼南區興潼大道的農行潼南興潼支行營業廳內,著急用錢又忘記銀行卡密碼的陳女士給現場的超級櫃檯點了個大大的贊。「用這個機器,重置密碼,2分鐘就搞定,這速度,槓槓滴!」
讓陳女士豎起大拇指的超級櫃檯同時具備開戶、轉帳、密碼重置等功能,可自助操作,大大縮短了業務辦理時間,排隊難、業務煩瑣等問題因此得到了有效解決。「通過超級櫃檯,絕大多數個人非現金業務都可自助操作,櫃檯前排長隊、反覆填寫單據的煩惱已經成為歷史。」農行潼南興潼支行負責人唐彬說。
在超級櫃檯旁,一臺全新的超級櫃檯現金票據一體機讓人耳目一新。這臺機器可受理借記卡、單位結算卡、活期定期存摺、存單、支票等介質,可辦理大額現金的快速存取和小面額現金收付等業務。「這是迄今為止功能模塊最全、業務範圍最為豐富的商業銀行智能設備,也是農行今後一段時間推進網點轉型、櫃面人員釋放、客戶體驗提升的重要支撐。」農行重慶市分行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銀行網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是更多人接觸銀行的載體,而掌上銀行正是重要的接觸渠道之一。近年來,農行掌銀功能通過不斷優化升級,智能化水平正迅速提高。語音喚起金融服務、刷臉登錄與轉帳、智能投資顧問等創新功能的應用,讓金融服務更加隨時隨地隨心、高效便捷安全。形象的「資產負債視圖」、貼心的帳單推送功能讓客戶輕鬆管理帳戶資金,玩轉投資理財。目前,農行重慶市分行的掌銀客戶數已達到515萬戶。
不管是網點場景的智能化,還是足不出戶就能辦理業務的掌上銀行,都是近年來農行重慶市分行踐行「金融科技解放人、運營流程解放人」,用科技賦能金融,積極推動網點標準化管理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加快銀行數位化轉型,服務百姓生活的生動寫照。
市民在農行潼南興潼支行營業廳內的超級櫃檯上辦理業務。新華網 陳雨 攝
深耕「三農」 多措並舉助脫貧
「我家種了1100畝檸檬,農行的『檸檬貸』是專門針對我這樣的檸檬種植戶提供的純信用貸,沒得抵押,放款快,辦理便捷,幫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潼南區柏梓鎮羊保村的檸檬種植戶李洪剛最近再也不用為周轉資金髮愁了。他在農行潼南興潼支行申請了「檸檬貸」,在櫃檯覆審了貸款材料後,不到20分鐘,30萬元貸款就打進了他的帳戶。
和「檸檬貸」一樣的特色金融產品還有「蔬菜貸」。潼南區桂林街道小舟村的奚小蘭是「蔬菜貸」的受益者。「我貸了30萬元,當天就放款,算下來一年利息8000多塊,也不用抵押擔保,很划算。」奚小蘭說,她種了40多畝菜地,依季節輪種蔬菜進行批發售賣,原本發愁擴建沒有資金,沒想到今年6月底就在銀行貸好了款,擴建願望終於實現。
「『檸檬貸』和『蔬菜貸』的推出,緩解了農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促進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脫貧。同時,這也是我們聯結農民、主動對接農業產業鏈上下遊客戶的橋梁和紐帶。通過這個渠道,我們可以提供結算、資金管理、貸款等多種金融服務,真正把『惠三農』落到實處。」唐彬說。
這只是農行重慶市分行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側面。截至今年9月末,該行在扶貧開發重點區縣的各項貸款餘額達到640.37億元;精準扶貧貸款達到96.2億元,累計帶動服務貧困人口23.4萬人。
讓每個村民都有機會享受到便捷的金融科技服務是農行重慶市分行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如今,電子支付已是城市居民每天都可能體驗的便捷金融服務,但在邊遠鄉村、貧困農村,老百姓如何享受到這種便捷的生活方式?農行重慶市分行的答案是加快惠農服務點網際網路升級,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2017年,農行重慶市分行開始試點建設金穗惠農通「惠農e通」平臺,該平臺集「融e付、融e貸、融e智、融e商」為一體,實現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機統一。
在潼南區桂林街道辦事處雙壩村,村民們再也不用去二三十公裡外的網點辦理業務了。「以前想存錢、取錢、轉帳啥的,都要搭車,大清早就得起來出門。現在在村子裡,走幾步就能辦理了,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說真的是太方便了。」村民李大爺說。
如今,農行惠農服務點已覆蓋重慶全部行政村,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辦理基礎金融業務,實現了金融服務渠道「零距離」。
據了解,下一步,農行重慶市分行還將深入構建「物理網點+金融便利店+自助服務終端+惠農服務點」的金融服務渠道體系,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對金融服務的有力支撐,以「惠農e付」實現結算服務的可達性、以「惠農e通」實現渠道服務的可達性、以「惠農e商」實現電商服務的可達性,發揮金融科技的支撐作用,有力助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農行重慶市分行在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設立了惠農服務點,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裡」。新華網發 農行重慶市分行供圖
智慧場景 未來生活更便捷
「現在繳物業費啥的都不用跑路,進出小區也可以直接刷臉,特別方便。」說起農行重慶市分行正在試點的「智慧社區」,家住重慶市潼南區涪江名城的張先生讚不絕口。
「智慧社區」依託農行重慶市分行創新打造的金穗慧生活「生活e通」平臺實現。在這個平臺上,物業公司可實時發布社區公告,優化社區服務和提高管理效率。社區周邊衣、食、住、行、娛及其他商戶,可實時發布優惠信息、在線活動營銷,根據大數據分析實時調整銷售策略。還可以通過平臺大數據云計算,精準為市民推送專屬優惠、車輛停放等服務,讓商戶生意更加紅火。截至目前,重慶「智慧社區」已入駐256個小區、綁定粉絲50.2萬。
「智慧社區」的布局是該行推進「智慧+」服務的一個縮影。該行同時還啟動了「智慧校園」、「智慧醫院」和「智慧旅遊」試點,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技術,全力推行教學移動化、就醫遠程化、旅遊智能化。
據了解,「智慧校園」主要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技術,打造校園教學、科研、生活的高頻應用場景,為教師、學生、管理者等不同使用者提供定製化服務。推行校園卡虛擬化、支付線上化、教學移動化、大數據可視化,形成「校園+科技+金融」的生態圈,實現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截至目前,智慧校園已上線2所大學、743家K12(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學校。
醫院如何更加「智慧」?農行重慶市分行提供的方案是:把遠程掛號、在線醫療、行動支付、健康管理等醫療服務推送給用戶,將病患人員、醫務人員、社保機構、技術公司和銀行緊密聯繫、實現協同,搭建全方位的「醫療+科技+金融」服務場景,推進就醫線上化、移動化、透明化、遠程化,提升健康服務水平。
一部手機遊全境。在「智慧旅遊」建設中,農行重慶市分行以全域化、智能化、綜合化視角提供「智慧旅遊服務平臺」整體解決方案:集合核心景區、鄉村旅遊、商戶等多方資源,讓遊客遊得「隨心所欲」;提供景區導航、路線規劃,讓遊客遊得「心中有數」;提供票務、住宿、餐飲、購物全「線上」服務,讓遊客遊得「輕鬆快捷」。通過一部手機,景區商戶和農家樂都可通過「智慧旅遊服務平臺」,實現線上銷售、線上管理、線上融資、線上推廣。
隨著智慧場景建設的不斷推進,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都將成為農行切實服務民眾的主要觸點,「你需要,我都在」,一張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地圖正在農行重慶市分行的努力下徐徐展開。
未來,隨著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推進,農行重慶市分行將緊抓時代機遇,充分發揮地緣、人緣和業務優勢,積極實踐創新,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品質,加大「三農」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農行重慶市分行創新打造的無感支付體驗點。新華網發 農行重慶市分行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