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秋1962年出生於山東臨朐,自小便成績優異。1978年恢復高考後,時年16歲的王春秋參加高考,並考入山東科技大學的前身山東礦業學院採礦工程系。大學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繼續在學校攻讀碩士學位。23歲的王春秋在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開啟了他科研和教育的事業。
王春秋教授
由於王春秋從事的是採礦專業,在這個領域做研究,不僅工作強度高,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但王春秋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做起研究來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勁頭。二十歲出頭的王春秋沒有節假日和周末,他冒著頭頂隆隆的響聲出現在兗州、山西、邯鄲和開灤等大小煤礦。冒險採集數據,為煤礦的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正是在這種踏踏實實做研究的基礎上,王春秋的研究很快開花結果,他主持開發的產品也逐漸應用在各大煤礦中。參加工作5年,28歲的王春秋被授予「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標兵」稱號,30歲被授予政府特殊津貼。
王春秋教授
學術做的好的同時,王春秋也受到了學校的重用。1994年,時年32歲的王春秋被任命為礦壓研究所所長,並於次年被破格評聘為教授,是山東礦業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之一。1996年,34歲的王春秋再被重用,被山東省任命為山東礦業學院副院長。
這就要求,王春秋需要從科研教學崗位向高校管理崗位上進行轉變。善於學習,善於解決問題的王春秋沒有辜負上級對他的信任。他擔任礦業學院副院長期間,分管學校的科研工作。在這段時間,學校每年都超額完成科研工作,科技成果獲獎數量大幅度提升,更是實現了國家級科技獎勵的突破。
山東科技大學
1999年,37歲的王春秋被任命為山東礦業學院院長,是山東省屬高校最年輕的校長。
世紀之交的我國高校面臨著大學生擴招,更名改制等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重大機會。彼時地處泰安的山東礦業學院也面臨著更名和建立新校區的歷史機遇。一開始,山東礦業學院想更名為山東理工大學,但遭到了山東工業大學的強烈反對,因此不得以放棄。
王春秋甫一上任,便積極推動了山東礦業學院和同處泰安的山東煤炭教育學院的合併,並將合併重組後的山東礦業學院正式定名為山東科技大學。2001年,又主導了將山東財政學院併入山東科技大學,完善了山東科技大學的學科結構。
泰安
隨著高校的擴招,山東科技大學在泰安的校區僅有750餘畝,顯然已經不適應學校的發展現狀。因此,擴建新校區成為山東科技大學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當時的泰安擁有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泰山醫學院和泰山學院四所本科高校,僧多粥少,建立新校區在泰安困難重重。
而山東科技大學的前身山東礦業學院起源於省會濟南,因此重返濟南辦學對山科來說也不失為是一個好的選擇。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山東科技大學最終放棄了在省會繼續發展的準備。
濟南
正在此時,省內的經濟龍頭青島相繼向山東工程學院、萊陽農學院和山東科技大學等省內優質教育資源拋來了橄欖枝。於是,山東科技大學最終選擇了赴青島建設新校區。但即使是青島熱心邀請山東科技大學赴青辦學,新校區的地址也是一改再改。據說現浦項鋼鐵的用地就是山科一開始看好的地段,後來無奈搬到現在的位置,與其他高校的位置相對較遠。
但在青島校區有條不紊推進之際,遭到了泰安市的強烈反對,當時的山科管理團隊頂住了很大的壓力。堅持在2002年就將一部分學生搬遷到了青島校區,據說還有老生搬到青島後又搬回泰安的事情。
黃島
但最後,山東科技大學青島校區木已成舟。到2007年,學校將註冊地由泰安更改為了青島,山東科技大學也正式由駐泰安高校成為駐青高校。可以說,今天的山東科技大學能穩居山東省屬高校第一梯隊,與當時山東科技大學頂住壓力,建設並將辦學主體搬遷至青島校區是分不開的。
2011年底,王春秋又被任命為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三年後調任山東省科協。在離開山東科技大學領導崗位後,山東對其在山科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在高校擔任領導職務,組織領導能力比較強,專業水平較高,科研能力較強,在山東科技大學工作期間,圍繞建設高水平科技大學這一目標,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科發展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產出效益,各方面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高。
王春秋校長在閱兵儀式上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請關注本頭條號,帶給您精彩的高校歷史及發展研究現狀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