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都只愛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愛你愛到心肝裡,我信你信到腳趾頭裡。」
這是《麥兜我和我媽媽》中,麥太的一句臺詞,也道出了無數母親的心聲。
母親與子女——世界上最微妙的關係之一。如何與最親密的人相處,是雙方一生要修煉的課題。
在母親節當天,就讓小電君帶你重拾銀幕光影裡那些與母親相處的溫情片段。
那些對媽媽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話,都藏在這些電影裡。
「和解」
「孩子是第一次做子女,母親也是第一次做媽媽。」
血脈的流動,註定了母親與孩子間斬不斷的情感聯結,但如何表達和傳遞「愛」卻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
《伯德小姐》中的女主角有我們每個人青春期的影子。
懵懂又衝動的克裡斯汀總想逃離落後的家鄉,拮据的家庭。她不喜歡父母給自己的名字,假裝活在更光鮮亮麗的遠方。
她條件反射般地反抗著母親一切的管教與約束,大吵小架一刻不停,甚至一言不合就跳車。
明明內心深深愛著、依賴著對方,但同樣強硬又倔強的兩個人,話到嘴邊總是言不由衷。
「你曾經也是我,為什麼還是不理解我?」這是女兒的不解。
「正因為我曾經是你,才不忍心看你把彎路重走一遍。」這也是母親說不出口的無奈。
母親總是苦口婆心地指出女兒的缺點,只希望她「可以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殊不知女兒叛逆的外表下,最渴望的是來自母親的認同,「我想努力達到你的期望,也希望你不僅愛我,更『喜歡』我。」
也許,總要到真正分離的時刻,母女二人才能直面內心真正的情緒。
不贊同女兒去紐約讀大學的母親倔強著不去送女兒,卻在中途後悔,匆忙趕往機場、失聲痛哭。
女兒終於到達了她嚮往的」遠方「,才明白「家」對於自己的意義。
電話裡,她對媽媽說出那句一直未曾說出口的話:「我愛你,謝謝你。」
如果說《伯德小姐》是美式母女關係的縮影,那《囧媽》裡的母子則是無數「中國式家庭」的寫照。
母親愛兒子,可惜用錯了方式,錯以為「愛就是讓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是你媽覺得你餓。」從衣食住行到學習事業都要一手掌控。母親的關懷事無巨細,卻沒問過兒子真正想要什麼。
「你為什麼要那麼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我並不是那個你想像中的兒子。」兒子咆哮過無數遍的心聲從來沒有被聽到。
一個拼命給予,另一個卻只想逃離。這是許多「中國式母子關係」共同的困局。
導演徐崢在生活中也有類似的困惑,「有一段時間,不知道為什麼,和媽媽一見面就會吵架。」
直到妻子陶虹提醒:「你有多久沒有抱過你媽媽了?」這句話也被寫進了電影的臺詞裡。
是啊,我們每天在外小心經營著各種人際關係,卻總在不經意間疏遠了最熟悉的家人。
在俄羅斯的森林裡,面對兇神惡煞的黑熊,母子二人都奮不顧身地想保護對方的安全,也突然意識到彼此在對方心裡的重量。
《囧媽》的結局也許過於理想化,卻直白地道出了家庭成員相處的真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支持」
母親是我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位女性。她們的堅韌、善良塑造著我們的人格,而子女也在潛移默化中回饋、影響著母親。最好的母子關係,莫過於彼此理解,互相扶持。
《神秘巨星》裡的母親娜吉瑪長期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和許多印度女性一樣,她選擇忍氣吞聲,「這就是我的命。」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娜吉瑪對自己可以認命,涉及女兒卻從不妥協。
當年丈夫狠心讓她打胎,她頂住壓力,瞞著所有人偷偷生下女兒。為了幫助女兒圓夢,她再度鼓起勇氣與丈夫爭辯,並學會了大聲說「不!」
女兒的天賦和執著是照亮母親黯淡生活的一束光。母親的堅持和勇氣也在激勵著女兒自由追夢。
站在領獎臺上,女兒驕傲地表白:「媽媽你不是傻子,你是一個天才;你不是膽小鬼,是一個戰士;你也不是孩子氣,是世上最好的媽媽...你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
相比《神秘巨星》,《親愛的新年好》中,白百何飾演的白樹瑾面對的問題更加現實。
一路北漂的白樹瑾事業和生活的重心都在北京,而病重的母親卻遠在老家,亟需照料。無論怎麼掙扎都是兩難的抉擇。
雖有遺憾,但白樹瑾堅定地選擇擱置事業回到父母身邊,悉心照料陪伴,盡子女應盡的義務。
眼淚和不甘只留在朋友面前,面對家人,小白永遠保持著最陽光樂觀的微笑。
但「知女莫若母」,中風的母親雖然手腳不便,頭腦卻無比清醒。她明白女兒的夢想在北京,而女兒圓夢是她最大的寄望。
於是,母親提起顫顫巍巍的手,一筆一划地抄下女兒初到北京時給自己發的充滿幹勁的簡訊,提醒樹瑾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去北京...媽媽懂你」這是電影中,母親對女兒說過最清晰的一段話。這種母女間的靈犀相通,彼此支持也最令人動容。
「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在親子關係中同樣適用。
《東京塔》裡,兒子小雅和母親的一生相伴,互相守護令人感動不已。
小時候,母親是小雅的港灣。為了讓兒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母親起早貪黑經營著飯店,不辭辛勞。
事業小有成就後,小雅便把母親接到東京與自己同住。他說:「我要帶你去那些你沒有去過的地方。我要報答你的養育之恩。」
可惜,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母親不久便被確診癌症,住進了醫院。
與病魔抗爭的日子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疼痛和煎熬,幸好有兒子一直陪伴在旁。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母親從不曾感到孤獨。
母親去世後,小雅打開了媽媽生前留給自己的盒子,裡面的長信這樣寫道:「雖然媽媽婚姻失敗,但有一個心腸這麼好的兒子,可以笑著迎接人生的終點了。小雅,長久以來,承蒙照顧了。」
電影裡的一段慢鏡頭最為感人。母子二人一前一後走過十字路口,兒子牽起了許久未牽的母親的手,時光也倒流回到小時候。「我還想陪你走更多的路,只求時間不要讓你變老。」
《四個春天》同樣是一段關於時光和陪伴的故事。
導演陸慶屹以2013至2016年的四個春天為時間節點,以生活在貴州麻尾鎮的父母為主角,記錄下一家人團聚時刻溫情又詩意的生活日常。
燻臘肉、做香腸、採野菜,還有閒時的吹拉彈唱。沒有過度煽情,沒有波瀾起伏,卻可以把平凡的日子過成最優美的詩。
「當門前殷切的臉龐,被焰火照亮,當飯桌上的家常,比想念裡更香。」「一枚印上歸期的車票,是忙碌一年,最好的句號。」
這便是家之於遊子的意義——心中永遠的淨土和港灣。
姐姐的生病離世,讓陸家父母一夜蒼老,也讓一家人更體悟到陪伴的珍貴。
陸慶屹說,自己看過無數遍影片,但每次重看仍不免潸然淚下,「爸媽太可愛了,但又逃離不了時光,看到他們衰老真的很難過。」
的確,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個春天?又有多少個春天能和母親共度?
世間多的是人力難以抗衡的殘酷,但互相陪伴的記憶總能療愈悲傷。
所以,踩著春天的尾巴,跨越山海「奔向」那個最愛你的人身邊吧。
說出那些藏在心裡的話,趁一切還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