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遊記》無數遍之後
心中難免生出一個疑問
唐僧走了許多國家
遭遇許多妖魔
為何大家都同他一樣
張口就說大唐普通話
吳承恩先生寫小說
自然可以忽略這個問題
但高僧玄奘要取經天竺
難道溝通真的全靠比劃
▲其實如果語言不通,唐僧可能輕鬆度過女兒國一劫。
資深絲路驢友都不帶「文曲星」
在一個沒有「文曲星」的時代
真的勇士
就是不管會不會外語
都敢走出國門的人
且不走則已
一走就是橫跨多國
這群勇士中
應該也包括張騫
據史書記載
張騫出發時隨行者百餘人
其中一人名叫甘夫
此人善射箭
通匈奴語
對於要深入匈奴腹地的張騫來說
甘夫既是保鏢又是翻譯
但對於最終要去的大月氏
張騫一無所知
帶一個會說匈奴話的人真的夠嗎
據後來的專家們考證
張騫走過的那一帶
要接觸三種以上語言
所以他一路上
要不斷尋找土著嚮導和翻譯
比如從匈奴逃到大宛
大宛派了會翻譯的驛站工作人員
陪張騫到了康居
然後又在土著譯員幫助下
抵達大月氏
事實證明
會外語的保鏢、地陪、導遊
對人類歷史的進步
功不可沒
回到長安的張騫
認識到外語的重要性
向領導匯報說
要好好翻譯
把漢語譯成多種語言
才能傳播漢朝的文化
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裡,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史記·大宛列傳》
對於唐朝的玄奘
學者們認為
他很可能也找了
當地僑民、商人做翻譯
但打鐵還需自身硬
玄奘不滿足於依賴嚮導和翻譯
天竺苦心學佛之餘
他認真學習梵語
最終成為一代翻譯大家
玄奘翻譯的經文
多達75部1335卷
▲長安的大慈恩寺是當年玄奘譯經傳法的地方,這裡如今也是絲路遺址上一處世界遺產。
深度中國迷都自創「拼音」
中華兒女學外語
勤學苦讀
外國夥伴不甘落後
當年利瑪竇被上級調到澳門
立即著手苦學漢語
聰明好學如他
總結出用拉丁字母
給漢語注音的方法
一本《西字奇蹟》(1605年)
就是他用這種方法寫的文章
此後再接再厲
更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
寄回義大利出版
▲大膽猜測一下,當年利瑪竇用拉丁語學中文的方式大概與此類似。
利瑪竇的同行
法國人金尼閣專門寫了書
幫助外國傳教士學中文
他主筆的《西儒耳目資》(1626年)
就是第一部漢字文法工具書↓↓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字典,還對中西兩種語言的語音系統進行了比較。
各國同學比學趕幫
更有人活學活用
古時的日本、朝鮮和越南
都曾引進漢語典籍
也使用過漢語
後來乾脆在漢語基礎上
創製了自己的文字
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的假名文字
來學漢語的都嘗過痛與樂
時至今日
學外語幾乎是
每個中國學生的必修課
苦讀十餘載
其中苦樂酸甜
恐所學之外語仍難以言盡
可喜的是
一帶一路
連通數十友邦
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
幫外國人學漢語的孔子學院
最早就在韓國掛牌
2004年至今
全球已建孔子學院500餘所
想上中國大學
得考中文
想在中國工作
要中文說得好
曾經中關村某企業招聘
明確要求外國應聘者
漢語水平考試達到5級
5級是怎樣的概念呢↓↓
▲自從有了HSK考試,中國同學就大呼「英語四六級大仇得報」。
另一個驚喜
是「漢語橋」節目的誕生
這檔競賽類節目極妙
讓大批中國觀眾目睹一眾外國人
對著中文聽說讀寫冥思苦想
實在大快人心
前年和去年的聽力比賽部分
出現兩道「舅舅題」
其逆天程度
一起來感受下↓↓
2015年:
我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說四舅被五舅騙去偷放在八舅柜子裡的1000元。
請問:是誰偷走了1000塊
2016年:
大舅拜託二舅寫了封三舅需要在四舅婚禮上致辭感謝五舅借給六舅還欠七舅一千塊錢的感謝信。
請問:感謝信是誰寫的?
▲外國同學的此種表情,在中國聽力考場也屬常見。
學漢語的外國人
要是能參加一次漢語橋
就如我等中國學生參加奧數比賽
是件很拿得出手的事
「漢語橋」上名次好
好處可能超乎想像
這個俄羅斯小夥名叫大衛
勤奮好學愛中文
2014年「漢語橋」奪魁
第二年被中國某電視臺選中
錄製一檔外國人談話秀
從此人氣爆棚
綜藝節目邀約不斷
這檔談話節目
捧紅了好幾個
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漢語通
大衛在中國成名
連老家俄羅斯的媒體
都邀他上節目當嘉賓
伊朗小夥普雅
接到駐華使館電話
誇他在節目裡表現好
這些小夥的經歷
告訴每個在中國的「歪果仁」
學好中文
是走向人生巔峰
多麼重要的一步
▲這檔外國人談話節目中的嘉賓。
編輯陳璐製圖許驍實習生楊可校對範錦春
資料來源;《絲綢之路全史》、《試論張騫通西域時的語言翻譯》、《學者新論: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回顧》、陝西日報、世界青年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