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厚,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1928年2月生於四川大竹,1951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採礦系,我國石油鑽井和水射流技術著名專家;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國家發明二、三等獎各1次,獲中外專利20餘項;在中外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榮獲「全國能源工業特等勞動模範」等6種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和獎勵。
年少立志 志在石油
1928年2月13日,在四川省大竹縣一個偏遠的寨子裡,沈家一個幼小的生命誕生了,山裡人質樸憨厚,給他起名「忠厚」。
1947年,沈忠厚高中畢業後,考入了重慶大學採礦系。
1951年,沈忠厚大學畢業後選擇了留校任教,從事石油鑽井的教學工作。
1955年,沈忠厚轉到成立不久的北京石油學院任教,先後擔任北京石油學院鑽井教研室副主任、華東石油學院開發系主任、鑽井研究所所長、石油大學高壓水射流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積極投身於石油工業和石油高等教育事業。
「鑽頭之父」 獻身科研
1978年是沈忠厚的科研元年。
為了探索水射流在井底的流動規律,沈忠厚帶領團隊潛心鑽研8年,1989年研製成功了第一代鑽頭——「新型長噴嘴牙輪鑽頭」。
1991年,在自振空化射流鑽井技術方面,沈忠厚又取得了新突破,第二代鑽頭——「自振空化射流鑽頭」誕生。
沈忠厚及其團隊圍繞鑽井提速增效持續攻關,逐漸形成了理論研究——實驗室實驗——現場試驗——推廣應用的研究模式。
1997年,經過沈忠厚及其團隊努力,第四代鑽頭——「旋轉射流破巖鑽頭」誕生。沈忠厚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由此被稱為「鑽頭之父」。
沈忠厚一直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能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應該有十分熱」。
2001年12月,沈忠厚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在,耄耋之年的沈忠厚院士依舊在珍惜時光,孜孜不倦,為他熱愛的石油事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