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5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5日刊登專訪日本原駐中國經濟參贊津上俊哉文章。津上俊哉稱,中國已經不是勞動力便宜的國家。發展模式如果不發生變化,對中國來說也好,對外資企業來說也好,都是無法維持下去的。那麼日本企業最終的出路在哪裡呢?相當一部分企業家認為還是中國比較有發展前途。出於贏得利潤、利益的目的,日本企業還是會選擇中國,特別是在第三產業方面。
文章摘編如下:
外交官「下海」,在日本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但是,外交官「下海」以後,仍然持續地關注著他曾經駐在的國家,並且不斷地著書立說,把這種關注傳遞給民眾,卻是不多的。這一點,日本原駐中國經濟參贊津上俊哉做到了。
1996年至2000年,津上俊哉從日本通產省轉入外務省,到日本駐中國大使館擔任經濟參贊。如今,他擔任日本東亞投資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社長,圍繞著中國的經濟、政治以及日中關係,不斷地撰文著書,應邀講演,接受採訪。10月21日,筆者在東亞投資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一間小小的會客室裡面,對津上俊哉進行了專訪。
日本在華企業招工難的背後
《日本新華僑報》: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於處在經濟高速成長期的中國及其走向,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評論和預估。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
津上俊哉:在我看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正遇到一個轉折時機。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內陸有很多農民工進入沿海地區,這些勞動力實際上都是剩餘勞動力。由於他們的大量的存在,企業無需上漲工資。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完全僱傭體制的形成,過去的低工資制難以維持了。而這種工資的上漲,又直接影響到生產成本的增加。生產性能否同步上漲,還是一個未知數。
在中國,一些日本的大企業用過去的工資體制已經招募不到中國員工了。他們一直在做招工廣告,卻一直達不到員工招募的要求指標。中國員工的工資比去年已經上漲了15%~20%。剩下的就是如何提高生產性的問題了。因此,我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出現轉折。
中國正在進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
《日本新華僑報》:在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進行展望時,有的專家提出中國經濟的這種高速增長狀態還可以維持五到十年。但是,最近中國媒體也出現了針對「經濟增長模式轉換」相關話題的探討。你的看法是什麼?
津上俊哉:至今為止,中國作為製造業市場取得了相當的優勢。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相當快,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已經達到了可以和發達國家相比的水平,這不是其它發展中國家能夠馬上做到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不會很快降下來。
我多次向日本企業表示,你們應該拋棄在中國投資企業可以繼續使用低工資勞動力的想法。現在,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如果還想採用10年前的模式,那恐怕是什麼利益也得不到的。中國已經不是勞動力便宜的國家。世界主要的競爭對手都進入了中國,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中國今後的生產成本一定會逐漸上升,想在中國市場獲得一席之地,或者在中國的生產得到利益,需要花費很大的努力。所以,我堅持認為,發展模式如果不發生變化,對中國來說也好,對外資企業來說也好,都是無法維持下去的。
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選擇
《日本新華僑報》:日本一家媒體開展過一次調查,了解日本民眾對企業前往中國開拓市場的看法。其中有65%的受訪者選擇了「應該縮小中國方面的投資,向中國以外的國家發展,投資或拓展市場」,你認為今後日本企業的中國戰略應該是怎樣的?
津上俊哉:我還是要強調,中國已經不是一個低成本的國家了。實際上,日本附加價值低的企業可能已經進入不了中國,即使去了也沒有用。目前仍在中國的,也還是早日退出為好。有人說可以轉而去中國的周邊國家,其實,這些國家的經濟都是與中國經濟密切相連的。伴隨著中國勞動力工資的提高,這些國家的勞動力工資也在提高。比如越南,其生產成本就已經提高許多了。
問題是,對於日本企業來說,如果不到中國又能到哪裡去呢?這是每個企業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我經常在一些講演中首先介紹日本企業在中國進展不順利的情況,或者介紹他們進入中國碰到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很多企業家在下面聽得頻頻點頭,表示是不能去中國。這個時候,我就會反問:如果不去中國,應該去哪裡呢?去美國、去歐洲嗎?這些企業家在下面又立即搖頭,因為他們知道美國和歐洲的經濟狀況都很危險。那怎麼辦?企業留在日本是不是最安全的?這些企業家又說留在日本也是危險的。那麼,最終的出路在哪裡呢?這樣比較過來,相當一部分企業家認為還是中國比較有發展前途。
儘管日本企業的這種選擇有些無奈,但出於贏得利潤、利益的目的,他們還是會選擇中國,特別是在第三產業方面。我是這樣認為的。(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