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知識點是絕對不多的,雖然理解可能有難度,但是數量上確實不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些不太多的知識點牢牢記住。
首先你必須要熟悉一些常見的結論,比如一個小球在斜面上滑落的加速度是多少(你應該因為算了很多次所以可以直接說出來)。各種物理基礎公式爛熟於心,這是基礎,而且要對這些公式的來龍去脈,各種變形非常清楚,不能有半點含糊,重要公式記死,但不要死記,這是有本質區別的。重要的,常見的,推論、結論,稍微複雜一點的物理模型計算結果,要瞭然於胸。
第二個就是當你看到一道比較複雜的題目,你是否知道怎麼「分段」,意思是當你拿到一道題,你會發現他一定是參雜了好幾個模型,比如他先在空中,然後在一個斜面,你應該怎麼去把他的運動狀態作出階段性的區分,應該在每個階段分別用什麼公式去做,這個就是「分段」的技巧。
第三做完每一道題目不要草草了事,要思考這道題目的考點,思考這道題目的物理模型,思考這道題目自己之前是不是見過,是不是做過同樣的類型,有沒有簡便的思考方法?能不能像高手和大神一樣看到物理本質,一針見血,下一次見到能不能更加快速準確的作出答案,這些都是你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高中物理基本方法真的很有限!屬於一以貫之的那種!受力分析、運動過程分析、速度的分解等等。比如受力分析看起畫起圖來簡單得不得行,然後什麼共點力平衡敗在這裡。所以,大量的知識點累計才是高分的必經之路。
知識點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理解型的,一類是數學未學卻要用的知識點,第三類才是補充課本沒有概念和公式。這些知識點可能你初學的時候不會覺得有用,但其實他們往往可以決定你和上遊學生永遠拉不近的差距。
示例:
三種射線在勻強磁場、勻強電場、正交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情況比較:
四種核反應類型(衰變,人工核轉變,重核裂變,輕核驟變)
⑴衰變:
α衰變:(實質:核內)α衰變形成外切(同方向旋),
β衰變:(實質:核內的中子轉變成了質子和中子)β衰變形成內切(相反方向旋),且大圓為α、β粒子徑跡。+β衰變:(核內)
γ衰變:原子核處於較高能級,輻射光子後躍遷到低能級。
⑵人工轉變:
(發現質子的核反應)(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並預言中子的存在(發現中子的核反應)(查德威克)釙產生的α射線轟擊鈹(人工製造放射性同位素)正電子的發現(約裡奧居裡和伊麗芙居裡夫婦)α粒子轟擊鋁箔
⑶重核的裂變:
在一定條件下(超過臨界體積),裂變反應會連續不斷地進行下去,這就是鏈式反應。
⑷輕核的聚變:
(需要幾百萬度高溫,所以又叫熱核反應)
所有核反應的反應前後都遵守:質量數守恆、電荷數守恆。(注意:質量並不守恆。)
核能計算方法有三:①由(△m單位為「kg」)計算;②由△E=931.5△m(△m 單位為「u」)計算;③藉助動量守恆和能量守恆計算。
2.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叫半衰期。(對大量原子核的統計規律)
計算式為:N表示核的個數,式中m表示放射性物質的質量,n表示單位時間內放出的射線粒子數。以上各式左邊的量都表示時間t後的剩餘量。半衰期(由核內部本身的因素決定,與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同位素等重要概念放射性標誌
3.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
⑴利用其射線:α射線電離性強,用於使空氣電離,將靜電洩出,從而消除有害靜電。γ射線貫穿性強,可用於金屬探傷,也可用於治療惡性腫瘤。各種射線均可使DNA發生突變,可用於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為示蹤原子。用於研究農作物化肥需求情況,診斷甲狀腺疾病的類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及其功能。
⑶進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質文物的產生年代。一般都使用人工製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種類齊全,各種元素都有人工製造的放射性同位。半衰期短,廢料容易處理。可製成各種形狀,強度容易控制)。
高考對本章的考查:以α粒子散射實驗、原子光譜為實驗基礎的盧瑟福原子核式結構學說和玻爾原子理論,各種核變化和與之相關的核反應方程、核能計算等。
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學說,玻爾把量子說引入到核式結構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個假說為主要內容的玻爾理論.認識原子核的結構是從發現天然放射現象開始的,發現質子的核反應是認識原子核結構的突破點.裂變和聚變是獲取核能的兩個重要途徑.裂變和聚變過程中釋放的能量符合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在核反應中遵循電荷數守恆和質量數守恆,在微觀世界中動量守恆定律同樣適用。
機械振動、機械波:
基本的概念,簡諧運動中的力學運動學條件及位移,回復力,振幅,周期,頻率及在一次全振動過程中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
簡諧振動: 回復力: F = 一KX 加速度:a =一KX/m
單擺:T=2
(與擺球質量,振幅無關)*彈簧振子T=2
(與振子質量有關,與振幅無關)
等效擺長、等效的重力加速度 影響重力加速度有:
①緯度,離地面高度
②在不同星球上不同,與萬有引力圓周運動規律(或其它運動規律)結合考查
③系統的狀態(超、失重情況)
④所處的物理環境有關,有電磁場時的情況
⑤靜止於平衡位置時等於擺線張力與球質量的比值
注意等效單擺(即是受力環境與單擺的情況相同)
沿cde圓弧下滑t2或弧中點下滑t3:
共振的現象、條件、防止和應用
機械波:基本概念,形成條件、
特點:傳播的是振動形式和能量,介質的各質點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動並不隨波遷移。
①各質點都作受迫振動, ②起振方向與振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③離源近的點先振動,④沒波傳播方向上兩點的起振時間差=波在這段距離內傳播的時間 ⑤波源振幾個周期波就向外傳幾個波長
波長的說法:①兩個相鄰的在振動過程中對平衡位置「位移」總相等的質點間的距離②一個周期內波傳播的距離③兩相鄰的波峰(或谷)間的距離④過波上任意一個振動點作橫軸平行線,該點與平行線和波的圖象的第二個交點之間的距離為一個波長波從一種介質傳播到另一種介質,頻率不改變,波長、波速、頻率的關係:V=lf=
(適用於一切波)
波速與振動速度的區別
波動與振動的區別:
研究的對象:振動是一個點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波動是大量點在同一時刻的群體表現
圖象特點和意義聯繫:波的傳播方向
質點的振動方向(同側法、帶動法、上下波法、平移法)知波速和波形畫經過(t)後的波形(特殊點畫法和去整留零法)
波的幾種特有現象:疊加、幹涉、衍射、都卜勒效應,知現象及產生條件
電磁波:LC振蕩電路:產生高頻率的交變電流.T=2π
電場能↑→電場線密度↑→電場強度E↑→電容器極板間電壓u↑→電容器帶電量q↑磁場能↑→磁感線密度↑→磁感強度B↑→線圈中電流i↑
(2)電磁振蕩的產生過程
放電過程:在放電過程中,q↓、u↓、E電場能↓→i↑、B↑、E磁場能↑,電容器的電場能逐漸轉變成線圈的磁場能。放電結束時,q=0, E電場能=0,i最大,E磁場能最大,電場能完全轉化成磁場能。
充電過程:在充電過程中,q↑、u↑、E電場能↑→I↓、B↓、E磁場能↓,線圈的磁場能向電容器的電場能轉化。充電結束時,q、E電場能增為最大,i、E磁場能均減小到零,磁場能向電場能轉化結束。
反向放電過程: q↓、u↓、E電場能↓→i↑、B↑、E磁場能↑,電容器的電場能轉化為線圈的磁場能。放電結束時,q=0,E電場能=0,i最大,E磁場能最大,電場能向磁場能轉化結束。
反向充電過程:
q↑、u↑、E電場能↑→i↓、B↓、E磁場能↓,線圈的磁場能向電容器的電場能轉化。充電結束時,q、E電場能增為最大,i、E磁場能均減小到零,磁場能向電場能轉化結束。
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
①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均勻變化的磁場將產生恆定的電場,周期性變化的磁場將產生同頻率周期性變化的電場。
②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均勻變化的電場將產生恆定的磁場,周期性變化的電場將產生同頻率周期性變化的磁場。
發射電磁波的條件①頻率要有足夠高。②振蕩電路的電場和磁場必須分散到儘可能大的空間,採用開放電路.
特點:(1)電磁波是橫波。(2)三個特徵量的關係v=λ/T=λf
(3)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向周圍空間傳播電磁能,能發生反射,折射,幹涉和衍射。
無線電波的發射:LC振蕩器電路產生的高頻振蕩電流通過L2與L1的互感作用,使L1也產生同頻率的振
蕩電流,振蕩電流在開放電路中激發出無線電波,向四周發射。
調製要傳遞的信號附加到高頻等幅振蕩電流上的過程叫調製。兩種方式:調幅和調頻
a.調幅使高頻振蕩的振幅隨信號而改變叫做調幅。(AM) 中波和短波的波段
b.調頻使高頻振蕩的頻率隨信號而改變叫做調頻。(FM)和電視廣播,微波中的甚高頻(VHF)和超高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