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心有方有兩層含義:一是教育要走心,教「心」要有方,教育才奏效;二是從教育心理學角度進行學習與家教的解讀。匯集蘇州大學劉電芝教授及其團隊20多年來在教育與心理,特別是學習心理及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與運用,助推學生高效學習,家長優教優育。
撐杆跳冠軍約翰·尤爾塞斯每次比賽前都使用做白日夢的技術。他想像自己贏得勝利,逼真地想像自己在某一高度是怎樣越過橫竿的。他會把所有的細節一一像看電影一樣在腦海裡過一遍,甚至會想像到比賽時體育場和觀眾的情景。他說,這種想像力的運用會在腦海裡留下深刻的記憶痕跡,有助於他的臨場發揮。
天馬行空地想像往往是孩子的特點,但許多父母通常指責為想入非非。做白日夢一向被視為浪費時間或是逃避現實。現在科學研究已經揭示,做白日夢確能增進訓練,想像甚至可以幫助實現渴望達到的目標。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艾倫·理查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抽取一些籃球運動員,把他們分成匹配的3組。第一組要求每天練習罰球技能20分鐘;第二組要求每天花20分鐘想像罰球,但不實際投籃;第三組既不練習又不想像罰球。一段時間後,什麼也沒做的第三組在罰球技能上原地踏步,而另外兩組都有類似程度的提高。令人驚奇的是想像投籃的第二組竟然與實際練習罰球的第一組表現幾乎一樣好。怎麼會這樣呢?想像投籃的人會想像每一次都投中,這種良好的精細感覺與記憶就深深地印刻在頭腦中。
這種頭腦中的練習也稱為想像練習,即指身體並不實際行動,而是運用頭腦的表象反覆思考身體動作的進行過程。
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想像的主要成分就是表象,表象與知覺的機能等價,這就會產生表象對知覺的促進作用。身為外科醫生兼作家的麥克斯威爾·馬爾茨博士解釋說:「你的神經系統難以區分想像的經歷和實際的經歷。無論哪種情況,它都自動對你給它的信息做出反應,包括對你信以為真或想像為實的情況做出恰當的反應。」有目的地做白日夢在頭腦中就能建立起新的「記憶」。這些積極的記憶可以改善一個人的知覺行為和自我形象,即成功的知覺和形象會有助於取得實際的成功。
哈佛大學最近關於人腦結構變化的研究亦發現相應的證據:在一項實驗中,兩組研究對象智力相當,且都從未彈過鋼琴。第一組人要求每天彈鋼琴音階一段時間;第二組人要求僅僅想像彈與第一組人相同的鋼琴音階,而從沒實際去彈。實驗前後,對所有對象做頭腦掃描,以測量想像中演奏和實際演奏前後頭腦發生的任何結構性改變。令人震驚的是,想像彈和實際彈都導致與手指運動相關的腦區顯著增強。也就是說,即使是那組只是想像彈鋼琴的人也改變了他們的大腦,就像他們在現實中彈過鋼琴一樣。
就實際操作而言,想像還具有以下優勢:
想像可以不受時間、地點與器械的約束。如喜歡足球,卻無相應的練習場地;喜歡音樂,卻無相應的樂器,實際條件的不足已不能限制人的愛好啦。
想像操作身體不會產生疲勞。過量的肢體練習會產生疲勞、導致身體受損。在大腦中練習卻可以避免上述弊端,極大程度地幫助自己的夢想成真。也就是說,我們有機會僅僅依靠「想」的方式就能改變生活、提高能力!
做想像「白日夢」還能使人更加專注,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做白日夢,由於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想像練習,從而大大增加練習的頻率與時間,保證高效率地達到目標。
想要它,看見它,得到它!
吉尼·格雷厄姆·斯科特博士詳解了她的想像成功方法——「想要它,看見它,得到它!」想像讓你更多地接觸到你的直覺、心聲、真我、創造性想像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在現代社會經常被理智和邏輯所掩蓋,以致我們的想像能力越來越弱。
科學家已經能夠使用PET和fMRIs等腦成像技術確定人們使用大腦直覺和想像的部分:顯示當人們從事有關視覺表象的任務時,更多的血流流向大腦後部的視覺皮層。其他研究表明當人們想像聽到什麼時,聽覺皮層會被激活;當人們想像做手勢和打球等運動時,控制運動的小腦被激活。因此,確實存在與心理想像的生理相關。
如何利用有意識的想像來塑造孩子的行為呢?不妨試一試下面的方法:
1. 積極採用可視化方法。選一個能獨自一人不受打擾的時間,閉上眼睛,對自己實際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想像完成」。如在演講前,逼真地想像真實的場景與聽眾的眼神,想像自己出場時的理想神態、表情舉止。如此的反覆想像,就如同身臨其境,其效果往往會出乎意料的好。
2.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是實際練習與想像練習交替進行,以避免長時間的實際練習導致身體的疲勞、長時間的想像練習導致心理的枯燥,兩者的交替練習既可避免疲勞與枯燥,又可可相互印證,相得益彰。
3. 在運用想像進行練習時,越逼真、越生動,想像視覺化效果會越好。在進行實際練習時,如果能同時伴以逼真的正確想像來完成實際動作,效果會更佳。
名言錄
要把一件事做成功,你首先對這件事要有一幅清晰正確的心理圖像。
——美國高爾夫球教練
阿列克斯•莫裡森
編輯:姚沁來 應用心理碩士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