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張穎穎
新冠疫情之下,世界真正成為了命運共同體,中國經驗,需要與全世界共享;世界的問題,也需要中國思考解決方案。2020年4月22日,由SIFIC發起的「全球抗疫,我們在行動」活動邀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朱疇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和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常務副院長錢申賢作為演講嘉賓,共同探討、分享新冠疫情感控經驗。錢申賢副院長以「新冠應急後的常態策略:全面復醫與醫療安全」為題,就大型公立醫院如何在抗疫新階段,既維持醫院正常運行,保障廣大市民正常就醫需要,又防止疫情輸入,尤其是嚴防院內感染事件發生的「困境」進行闡述,探討全面復醫和醫療安全兩不誤破解之道。
錢申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常務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導,杭州市血液病重點學科帶頭人
杭州市淋巴瘤中心主任,浙江省醫學會血液病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學會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血液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免疫學會血液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師協會血液病分會副理事,美國血液病協會會員,杭州醫學會血液病分會主任委員,杭州醫學會內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浙江臨床醫學雜誌編委
一、全面總結前期防疫經驗
自2019年12月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隨著對疾病臨床表現、病理認識的深入和診療經驗的積累,以及全國疫情防控形勢走向變化,國家衛健委先後7次發布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國家傳染病哨點醫院,原本就設有發熱門診,24小時接診發熱患者;另一方面,綜合性醫院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患者,他們的首診可能並不表述或表現為發熱、咳嗽等,病毒狡猾隱匿,如何才能攔網築壩?從1月14日至2月底,短短一個半月,市一醫院從門急診預檢、患者資料採集、專用診室設置、健康碼管理、住院病人收治流程、病區陪護及門禁管理、手術流程、臨時性危急值設置等16個方面出臺各項管理制度,而僅僅院感防控措施和制度就編寫了27個,如《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應對措施》前後就有4個版本。
從流程上,醫院嚴格遵循「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原則,設立了三道預檢關。第一道卡口前移至院區唯一入口,所有人員需經體溫測量、健康碼查看和流行病學史初步篩查;門診片區導醫和病區門禁崗為第二道關口;同時通過電子病歷中流行病學史的記錄,築起預檢防控第三道防線。
醫院還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服務防疫工作。1月25日,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智慧醫院第一時間向全國開放首個「肺炎諮詢」平臺,3月10日又開放「僑胞諮詢」平臺,184名醫生在線提供新冠疾病諮詢和慢性病診療服務,既緩解公眾恐慌心理,也減少不必要的線下就診,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同時,醫院通過遠程視頻,與集團、醫聯體內醫院共享疫情防控知識,開展培訓交流和專家MDT會診,無縫對接轉診病人信息。隔離病房進行了網絡改造,使用智慧機器人代替人工給病人送藥、送餐,降低交叉傳播風險。
二、充分提煉援鄂經驗指導工作
2月9日到3月31日,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集團馳援醫療隊員入編杭州醫療2隊,接管同濟醫院E1-3病區,期間共收治病人62人次,病危6人次,病重56人次,無死亡病例,醫護人員零感染,圓滿完成了此次馳援任務。返崗後,醫療隊員認真梳理援鄂期間的各種工作經驗,給醫院防控工作提出許多可行性建議。
防護督導先行,確保醫護人員安全。第一時間建立督導組,進行院感防控督導,包括醫務人員、患者、陪客等手衛生和口罩佩戴情況。促進全院、全員防護安全。完善清潔區、汙染區的物資和環境管理辦法及消殺程序,落實衛生處置。
開展多次應急演練,促進細節提升。假設汙染區發生醫護人員暈厥,如幫助脫下防護服必然存在暴露風險,通過現場演示和頭腦風暴,大家優化了協助脫防護服的具體細節和流程。病區開展除顫儀等搶救設備使用過程的應急演練,確保儀器的準確使用。
關心關愛患者身心健康,提升服務質量。常規開展患者心理調查,及時掌握心理狀態,心理醫師線上輔導與病區輔導相結合,促進患者身心健康。開展整體責任制護理,確保護理的延續性和整體性。利用視頻、圖片等形式,通過公共平臺和公共區域播放健康教育和新冠防控宣傳知識,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結合,促進患者康復訓練。
三、科學防疫常態化管理
為確保市民正常的就醫需要,除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感染科特殊科室外,醫院始終開放普通門診和急診。2月9日起恢復開展手術意願強烈、且病情無法延期的患者手術。2月20日, 逐步恢復擇期手術及有創操作。3月23日起,全院恢復所有普通門診、專家門診、專病和專科、聯合門診等。截至目前,醫院日門診量已提升至6000-7000人次,病區床位使用率恢復至95%以上。
醫院常務副院長錢申賢說,新冠作為一種新型病毒,病毒在人體內能存活多少時間,國外疫情有很多不確定性,防控工作到底要持續多久,這些都是未知數,所以醫院防疫工作必須從前期的非常強幹預狀態轉變為常態化管理。同時,由於各項防控措施尚在完善之中,我們要在總結前期防控經驗基礎上,動態調整、科學制訂適合現階段的有價值的防控措施。
門診管理,多網並舉,「零」漏網
防控原則
1. 人員的管理
醫院大門做到一門進、一門出;
一人一表(流調史);
進入門診者出示健康碼;
保持社交距離,多地點測體溫(包括醫務人員);
減少門診人員聚集:普通門診、專家門診、名醫門診等進行分時段預約;網際網路線上就診;智慧結算;聯動醫保適當延長慢病配藥療程;
三道預檢關:門診入口、診室導醫、接診醫生處均進行篩查;
對於來自疫區或高危崗位人群必要時進行肺部CT、核酸及抗體檢測(如來自高危地區、新冠疑似患者、有症狀的在校師生來院,病毒抗體應檢盡檢,必要時進行核酸檢測)。
門診預檢分診
2.重點科室一科一策
由社區防控轉到醫院醫生防控,封城防控轉到精準、專業防控,醫院內的各重點科室需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
3.門診診室
做到一患一診室;根據不同的操作採取相應的防護;手衛生;加強清潔消毒、通風。
4.發熱門診
根據疫情需要,進行分區:高風險區、相對低風險區、兒科發熱門診;
與隔離病房鄰近,形成「院中院」;
配備單獨收費處、CT室、檢驗科等,完成「一條龍」服務。
住院部管理,嚴進嚴出,織密網
住院患者必須完善入院前各項檢查(流程如下):
下列情況可免做CT:
(1)孕婦;
(2)≤14周歲兒童患者,可用胸片替代;
(3)無新冠疑似症狀者:2周內有三甲醫院胸部CT陰性診斷結果,或能提供2周內本院醫師能夠作為排除病毒性肺炎依據的外院清晰CT膠片;或1個月內在本院多次住院(如化療等),且已行胸部CT檢查,可在次月再行複查。
2.醫技檢查管理
(1)胸部CT(入院篩查)、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項目,均參照危急值管理;
(2)三項結果任一項陽性,醫院新冠疫情應急工作小組啟動相應預案。
3.病區的管理
(1)病區門禁工作仍需持續加強,一人一陪護,原則上不探視。
(2)院感監督崗對科室全員防護的監督不放鬆。
全院住院患者、陪護管理、醫護人員防護
全院設84個院感監督崗,通過科內自查、科室互查、醫院督查相結合,實現全員、全程、全院防控。
醫院還成立員工健康評估小組,不受時限影響及時了解在崗和返杭員工的健康狀況。除了對醫生護士進行全面的防護知識和院感知識培訓外,醫院尤其注重對行政後勤、保潔陪護、保安人員這些非一線人員的培訓,除了手把手反覆多次指導個人防護和消毒工作,還採用螢光標記、細菌學採樣等綜合方法核查消毒工作落實情況,最大努力攻克這個容易被疏漏的薄弱環節,不讓醫院工作人員成為病毒的「傳播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