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詹天佑主持設計修建了中國人自己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這條鐵路的開通,是工業文明走進中國的象徵,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工程技術界的光榮。在這條鐵路線上,坐落著有「宇宙中心」之稱的五道口。
置身於五道口,你能看到行走於舊書攤的可愛學生,看到背著吉他穿梭於酒吧的搖滾歌手,看到騎著老式二八自行車穿梭在街道的,看到留著各色頭髮的日韓留學生……不過這些場景,都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
如今的五道口,不僅充滿現代化氣息,交通便利,商場眾多,還被稱為「小小地球村」,因為在這裡,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何來此景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所擁有外國留學生最多的高校——北京語言大學了。
了解一所學校,始於歷史。
一波三折,終成「定局」
北京語言大學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國之初。新中國成立不久,蘇聯等東歐各國紛紛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並向我國派遣留學生,為解決語言不通問題,清華大學於1950年7月成立「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這就是北語最初的模樣。
1952年,中國進行高等院校調整,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調入北京大學並改名為「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1950年到1960年,我國共招收外國留學生2844名,這些留學生一般先在北大中國語文專修班學習漢語,然後再分到各有關院校學習專業。
60年代初,中非交流活動開展。1960年9月,北京外國語學院「非洲留學生辦公室」設立。第二年7月,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與非洲「留學生辦公室」合併,改名為「外國留學生辦公室」。
1962年6月,教育部決定將原屬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外國留學生辦公室」以及專門培養出國留學生的「出國人員培訓部」合併,單獨建校,定名為"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這一過程標誌著北語獨立成校。
1964年,由於學校規模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日益擴大的任務的需要,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學校更名為「北京語言學院」,並開始擴大建設規模。但剛開始不久,「文革」發生,致使北京語言學院被撤銷。
直到1972年10月,隨著我國和世界各國的外交關係的不斷發展,先後有近40個國家向我國派遣留學生,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恢復北京語言學院。1974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為北京語言學院親筆題寫了校名。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北語的地位才得以確立。與人才培養的需求相對應,學校在教學體制的改革方面也在不斷的深化。1993年,學校從學生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面實行學院制。1996年,經國家教委(現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學校將校名簡化為「北京語言大學」。
愛上一所學校,忠於實力。
始於語言,忠於語言
五十年櫛風沐雨,五十載春華秋實。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北京語言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語言文化教育和語言文化研究為特色和優勢的多科性國際型大學,是我國中外語言、文化研究的學術重鎮。
作為中華語言文化研究重鎮,北語設有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首都國際文化研究基地等一大批國家級學術研究基地。
近幾年來,北京語言大學的科研人員共發表論文5662篇,出版著作988部,承擔縱向項目455項,橫向項目273項,校級項目790項,獲專利13項,獲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1項。
這些科研成果的輸出,都建立在北語深厚的學科基礎之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語一方面保持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特色和優勢,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相關學科,學科涵蓋文學、經濟學、法學、工學、歷史學、教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八個門類。
北語現有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1個國家重點學科,其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在「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中進入全國前6%的位次;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其中國語言文學及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均處於全國前20%的位次。
以重點學科語言學主心骨,協調其它學科發展,這或許就是北京語言大學以始於語言,忠於語言最好的詮釋。
重視一所學校,敬於責任。
擔當重任,奔向國際
如今的北京語言大學,是連接世界的國際型大學。它不僅是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才建設的中堅力量。
2020年1月,北語成立一帶一路研究院。文化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丁偉表示,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是在「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開展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通過平等、對話、了解,進一步加強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的貢獻。
北京語言大學與世界上73個國家和地區的369所高校及教育機構建立了深度的合作交流關係,並承辦了18所孔子學院和2所孔子課堂,被評為「先進中方合作院校」。
迄今為止,北語已經為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近20萬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現任哈薩克斯坦總統卡塞姆•託卡耶夫,原衣索比亞總統穆拉圖•特肖梅•沃圖,哈薩克斯坦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卡裡姆•馬西莫夫,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伊戈爾•莫爾古洛夫,德國漢學家顧彬等都從北語走出。
以語言之名,連文化之路,成共建之事 。北京語言大學就是這樣一所有能力、有擔當、有前景的高校!
歡迎關注「大學深度解讀」,獲取更多關於大學的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