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馬從微信好友處購買了10瓶
睫毛增長液,試用後出現發癢的症狀。她想退貨卻遭到拒絕。而更讓她感到後怕的是,這些「增長液」不但沒有廠家信息,其成分竟和治療青光眼的藥物相同。醫生稱,作為一種處方藥物,它的使用禁忌不少,擅自塗抹在睫毛上可能會引發不少副作用。
反映睫毛增長液塗上眼發癢11日記者在江蘇路附近見到了小馬,她帶著10個小盒子,裡面盛放著她購買的睫毛增長液,在這些增長液的包裝和說明書上看不到一個漢字,全是英文。「12月5日我買了這些睫毛增長液,賣家要價一瓶200元,但我拿不出這麼多,先給了1000元。」她隨即試用了「增長液」,「第一次沒問題,第二次很快就出現眼發癢,而且眼還變紅了。我怕有問題趕緊洗掉了。」
小馬坦言,她本想在工作之餘,將這些「增長液」銷售出去賺點外快,但副作用這麼大,還怎麼敢賣?她隨即聯繫賣家要退貨,可是對方一直不給她退。
賣家自己試用過,沒問題小馬告訴記者,賣給她「增長液」的是一名盧姓男子,是她的微信好友。記者隨後聯繫上他,盧先生介紹,關注這款產品兩個多月了,自己親自試用有效果、沒有副作用才做推廣。「如果不適應不會賣給別人的。」盧先生表示,他是本著誠信和良心在做生意,當初還將自己的身份證複印件發給了對方,這次是小馬的使用方法不對,「我還沒找她要欠我的1000元貨款,她倒來找我退貨?」
對於這種睫毛增長液,盧先生稱是美國生產的,記者希望查看其廠家信息,但他表示,暫時還沒有官網。不過盧先生表示:「不可能賣假的。」
尷尬想維權卻不知如何下手為了維權,小馬一連打聽了好幾天,卻一直沒弄清楚誰能幫助她退掉「增長液」。記者撥打市工商局12315熱線,工作人員介紹,微信朋友圈中的交易多是個人與個人之間,賣家沒有辦理工商登記,也沒有固定的營業地點,難以適用新消法處理。市消保委的工作人員介紹,交易雙方的性質很難界定,出現糾紛後一般會被視為普通民事糾紛,目前能夠確定可以使用的維權手段就是掌握證據將其訴諸法律。市質監局工作人員稱,他們能夠監管生產企業的生產環節,從微信好友那裡購買到有問題的商品則監管不到。由於此事涉及到可能傷害人身的「化妝品」,食品藥品舉報電話12331的工作人員了解了情況,表示將進行落實。
調查增長液上找不到廠家信息11日下午,記者詳細查看了小馬購買的「增長液」,將上面的英文進行了翻譯。在其包裝盒、瓶身、說明書上的信息裡,都印著大寫的「BIM A X」,成分是「Bimatoprost」、「BenzalkoniumChloride」,中文名字可翻譯為比馬前列素、苯扎氯銨。在說明書裡,介紹了其用法和作用,在其中,有這樣的描述:「Marketedby:ajanta pharma limited」,記者發現這一位於印度孟買的公司僅僅是銷售公司,且沒有具體的聯繫方式。在所有文字說明中,記者沒能找到廠家的相關信息。而更為奇怪的,記者查詢發現,該增長液的兩種成分與治療青光眼的一種藥物相同,並且是一種處方藥。
提醒按成分屬處方藥要慎用使用這樣一種藥物來增長眼睫毛,靠譜嗎?對此,海慈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馬海華告訴記者,比馬前列素也叫做貝美前列素,有一種抗青光眼的
眼藥水成分正是貝美前列素和苯扎氯銨。「這種藥物的一個副作用的確是睫毛生長,這一點已經被證明了。國外從中提煉了使睫毛生長的成分、減少了刺激,但在國內沒有銷售,不知道具體的成分比例。」值得一提的,在之前的抗青光眼藥物中,苯扎氯銨是作為一種防腐劑,它的刺激性、毒性太大,所以目前的這種藥物中已經被替換了。
馬海華表示,含有貝美前列素和苯扎氯銨的這類藥物屬於處方藥,不能擅自使用。「藥物可能引起眼紅、發癢、黑眼圈,雖然睫毛肯定會生長,但它會對眼表,即角膜的表面和上皮、結膜的表面和上皮,有一定的刺激和損壞作用。」她說。據介紹,這類藥物不是適合所有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假如患有葡萄膜炎、免疫系統炎症,使用這種藥物會加重炎症反應。此外,馬海華還介紹,使用這種藥物讓睫毛生長,並不會一勞永逸,需要不停地使用,停用後睫毛就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聲音微信「商圈」需要加強監管記者調查了解到,微信朋友圈已經成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商圈」,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在推銷商品的,最常見的是奶粉及相關的嬰幼兒類產品,還有銷售衣服、鞋子等物品。「雙方的交易行為只靠『誠信』在維繫著,出現假貨或者跟宣傳內容不符 ,雙方極易產生糾紛。」山東雅君律師事務所的谷元山律師分析,除去一些專業的商家在微信圈裡推廣,打著「朋友、熟人幫忙」代購的名義進行銷售的,實際上是民事自然人之間的交易,從法律主體上而言,出現問題之後沒有適用的法律法規。「這種亂象,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加強監管,去除法律空白。另一方面,應該強化網絡的運營商的審查責任,是否有資質發布銷售信息,如何發布銷售信息都要明確。此外就是提醒消費者,『微商』經濟要注意鑑別,小心上當受騙。」
記者 韓小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