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分娩對於媽媽來說,不僅要承受開宮口的疼痛,還要面臨著很多種未知的風險,可見,生孩子也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
在分娩的過程中,大多數孕媽都是躺在產床上仰臥生產。但隨著醫學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分娩姿勢逐漸被人們熟知,但不僅限於躺在床上分娩。
「躺著分娩」是最常見的分娩方式,也就是「仰臥分娩」。而如今,分娩姿勢不僅僅限於「仰臥」,還有「走、立、坐、跪、趴、蹲」等各種姿勢。
這些不同的分娩姿勢,不同於傳統的仰臥,採取一些不常見的姿勢,有些甚至二胎媽媽都沒經歷過,統稱為「自由體位分娩」。
自由體位分娩,目前已經成為了醫學家的一種趨勢。多體位式分娩,目的就是讓產婦自主選擇舒服,而且能緩解疼痛的姿勢來分娩,而並只能一味地仰臥在床上分娩。
自由體位分娩通過增大骨盆、利用地心引力、自由活動等不同姿勢的優勢來促進順產和增加分娩舒適度,無論是對於孕媽還是胎兒,都能有更好的狀態。
1) 仰臥位
「仰臥位」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分娩體位。
在分娩的過程中,產婦仰躺在產床上,張開雙腿,全身用力地生娃。
2) 側臥位
在孕期,胎兒會出現「胎位不正」的情況,如果在分娩前矯正不過來,那麼在分娩時,就要採用「側臥」的體位分娩。
「側臥位」就是產婦根據胎位的狀況,向左或者向右側臥在產床上分娩。
3) 坐位
「坐位」是指產婦採取坐立的姿勢來分娩,醫院會有專門的U型椅,來幫助產婦支撐身體的重點。
4) 蹲位
「蹲位」是產婦採取下蹲的方式,當然也需要器具和他人的外力支撐,來藉助「重力」幫忙分娩。
5) 站位
「站位」是指產婦站立分娩,當然雙手也要有支撐物,雙腿略微張開的分娩姿勢。
在國外,平均有60%的產婦會選擇立式分娩,有調查顯示:只有14個國家的產婦是側臥和仰臥分娩,其餘都是採用蹲著或者手扶床欄的站立式分娩。
仰臥式分娩是最常見的一種分娩方式,國內基本上各大醫院都是採用這樣的方式。
這樣分娩的體位優點是醫護人員能最大程度地觀察胎兒的狀態,一旦有問題,及時地進行手術幹預,胎兒娩出後處理也更加方便。
缺點是這樣的姿勢會讓產道「朝上」,和「萬有引力」是對立的,縮小了骨盆的經線,增加了生產的難度。
另外,長時間仰臥也會讓產婦的體力消耗大,容易因體力不足而發生難產。
產婦採用側臥位分娩,宮縮時會利於胎兒的旋轉,更加方便胎兒的娩出,也讓產婦有更好的姿勢來休息。另外,側臥能避免因腰部力量不足而使不上勁的情況。
缺點是側臥位不利於醫生觀察分娩情況,而且在胎兒娩出時 也不利於醫生接生。
坐位的分娩方式會讓子宮壁更加貼近腹壁,縮短產程,減少產婦的體力消耗。
缺點是長時間的分娩,會讓產道水腫。
蹲位最直接的優點是通過「重力」的引導來加快產程,減輕產婦的後背疼痛感。
缺點是生產時,如果胎兒過大,會導致產道的損傷。
研究表明:產婦在站立的時候,身體內會分泌「內咖肽」,能減少孕婦50%的陣痛時間。
但站立式分娩會讓產婦更容易疲勞,也不利於醫生觀察產程的進度。
分娩體位的選擇至少要考慮三個條件:是否能保存體力;是否能加快產程;是否能利於醫護人員的工作。
其實分娩的體位有很多種,在體位的選擇上,孕媽一定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要一味地追隨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