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是雅昌藝術網從媒體角度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與展覽呈現進行全面搜集、記錄與跟蹤,從專業角度解讀「策展人」每月所策劃的展覽在學術性、策劃執行、公眾認知及影響力、國際化推廣、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與創新。
策展人:張尕 「生長」2019國際生物藝術大展 成都知美術館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生物藝術探討生命的形態與邊界
策展人張尕
2019年9月27日,2019國際生物藝術大展「生長」在成都知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張尕擔任策展人,圍繞「生長」的概念展開對「生命」進行探索,生長作為直觀的過程,從中觀察生命的形態。它可以是自然的形態,可以是人為的形態,也可以完全是杜撰出來的形態,詩意的或者是弗蘭肯斯坦(醉心科研以致走火入魔的生物學家,嘗試用不同屍體的部分拼出一個人來。)恐怖式的形態,也是對未來的生命、生物、生態的概念的反思。
展覽現場:生命形態的多樣呈現
《殘山水》 梁紹基
《螢光》 梁紹基
《交互式植物生長》 克麗斯塔·佐梅雷爾 & 勞倫·米尼奧諾 交互式計算機裝置,活體植物,計算機編碼,界面,投影儀 尺寸可變 1992
置身於整個展場,就像是來到了科幻電影裡面一樣,或者是身處「邪惡」科學家的實驗室裡面,培養皿、風乾食品、肉桂、傘菌、姜、人參、冰糖、中藥材、藥丸、蓮子、橡皮筋、黑木耳、木屑、馬糞、水、泵、活細胞等等,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材料」和生命形態,比如在展廳負一樓展廳,觀眾可以看到將近70歲的藝術家梁紹基的作品,藝術家幾十年一直以蠶的生命作為創作素材,在展覽中可以看到蠶的生長和衰亡掙脫束縛的自然過程,以電子形式增強的結繭和吐絲全過程,還有經過基因改造的繭蟲身上放射出綠色螢光蛋白的光等等;
《粒子的來世》 蘇珊·安卡爾(Suzanne Anker) 玻璃展櫃、培養皿、風乾食品、肉桂、傘菌、姜、人參、冰糖、中藥材、藥丸、蓮子、橡皮筋、黑木耳、銀耳、蠟筆、螺絲線、貝殼、金屬夾、墊圈、花、乾花、咖喱粉、蝴蝶翅膀、銅羊毛、紅扁豆、雞蛋、蛋殼、番茄幹、紅玫瑰、玻璃珠、玩具橡皮擦、金屬亮片、紙花、彩色粉筆、珊瑚、米飯、金屬珠、彈簧、回形針、圖釘、蜂窩、碎玻璃、刺、排水管、苔蘚、地衣、復活節彩蛋剪紙、植物莢、塑料數字、菊花花瓣、巖石、咖啡、黑扁豆、海膽羽毛筆、蟬、甲蟲、小茴香、辣椒粉等 尺寸可變 2019
《護理與控制的容器:堆肥孵化器4》 組織培養和藝術計劃(奧隆·凱茨 & 伊奧納特·祖爾)與德文·沃德 堆肥(木屑、馬糞)、金屬結構與階梯、水、泵、定製孵化器、活細胞 尺寸可變 2019
《胰腺》 託馬斯·費因斯坦 玻璃,腦細胞,不鏽鋼,技術設備 230x800x200cm 2012
在美術館三樓,託馬斯·費因斯坦(Thomas Feuerstein)的作品《胰腺》,將一本書浸透、切碎,然後壓進一個人工腸道(發酵器)中,細菌在其中將書「徹底消化」,然後將產生的能量供應給生長在玻璃罐中的腦細胞(缸中之腦)。人工大腦的餵養遵循著嚴格的食譜。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藝術家創造的用馬糞所供養的細胞、交互式植物生長,以及各種有機物、無機物。
(責任編輯:陳耀傑)
註: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雅昌藝術網的立場,也不代表雅昌藝術網的價值判斷。
贊
相關文章
原文轉自: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