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 「館校合作」 之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 與...

2020-12-20 酷愛攝影的魔都行者

2018年9月16日,魔都,晴。

早上9:18,可能是周日的原因,自然博物館裡遊客還不是很多。btw,今天推文的所有照片都是未經修圖的原片,還請各位看官多多見諒。

當日,作為上海自然博物館攝影志願者的魔都行者要當班拍攝——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 「館校合作」 之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 與 「實習研究員」 成果展示的活動現場。

※科普小貼士

在上海市教委項目支持下,上海科技館及其分館自然博物館啟動了 「利用場館資源提升科技教師和學生能力的 『館校合作』 項目」,設計規劃了 「館本課程」、「博老師研習會」、「校本課程」、「青少年科學詮釋者」、「實習研究員」 和 「一卡通」 六個子項目。自然博物館與全市百餘所中小學籤訂館校合作共建協議,共同 「開發一批博物館課程、培訓一批科技創新教師、培養一群創新型學生」,積極探索出一條博物館教育的新路。

「館校合作」 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學生!「實習研究員」 項目主要依託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科研和藏品資源,面向市區兩級科學研究院招募小研究員,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人員、展覽教育方面的業務骨幹等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微課題研究。學生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標本製作與修復、展品研發及維護保養、科普教育項目策劃及研究。其中標本製作、植物生理學、城市生態、觀眾調查、環境研究和礦物整理成為比較熱門的研究課題。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我的自然實驗秀」,對於這個 「館校合作」 項目魔都行者並不陌生, 因為8月18日有幸在自博館現場拍攝 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 「館校合作」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我的自然實驗秀,隨拍-1,-2,-3,-4,-5,-6 並見證了小同學們的精彩展示。

9:21 參加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 「館校合作」 之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 與 「實習研究員」 成果展示上午場活動的同學們入場並開始準備各自的展示道具。

9:40 遊客漸漸多了起來,同學們開始了各自的科學詮釋。

之前拍攝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我的自然實驗秀」 比賽的時候,這些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 在科學詮釋的時候主要是面對三位專業評委,這次她們的聽眾則是普通的市民和遊客,而且還有老有少,如何能讓大家都聽懂自己想要詮釋的科學知識點,對這些佩戴紅領巾的小同學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實習研究員」 基本都是初中生,對於她們來說,如何能將 「曲高和寡」 的科學原理通俗易懂地解釋給普通人並讓大家都能明白,同樣也是擺在她們面前的一個課題。

好在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 都是有備而來,或實驗,或展板,或多媒體,盡其所能進行科學詮釋。

畫配音,「小妹妹,聽明白了嗎?」

自博館的帶隊老師們一直在現場留心觀察同學們的現場表現並對同學們的臨場表現進行點評,同時還會提出改善建議。同學們也都會虛心接受並在接下來的科學詮釋中加以改進和完善。

能夠讓觀眾停下腳步,能夠讓觀眾聆聽講解,能夠讓觀眾滿(zeng)意(zhang)而(jian)去(wen),對於 「實習研究員」 來說這是最幸福的事情。

11:46 上午場的活動圓滿結束。

13:30 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 「館校合作」 之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 與 「實習研究員」 成果展示下午場的活動開始了。當日恰逢2018年旅遊節期間(9月15日—9月21日)自博館門票半價,下午的遊客明顯比上午多了不少。

同上午場一樣,下午場的同學們也都有備而來並且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科學詮釋之中。

對於同學們的精彩詮釋,遊客們也都能在認真聆聽之後報以真誠的感謝。

畫配音,「不能驕傲,還要繼續努力!」

潛葉蟲(leaf miner ),指許多在葉片的上下表皮間生活並蠶食葉肉的昆蟲幼蟲,如毛蟲 (鱗翅目〔Lepidoptera〕)、葉蜂幼蟲(膜翅目〔Hymenoptera〕)、甲蟲的幼蟲(鞘翅目〔Coleoptera〕) 以及雙翅目(Diptera)的蛆。多數鑽成的穴道痕跡或細而彎呈淡白色,或寬闊成斑狀,呈淡白色或淡褐色。

這位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 在現場帶來了許多樹葉並準備了微型電子顯微鏡讓遊客尋覓潛葉蟲。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觀眾找到了一條潛葉蟲的活體。

這位帶著紅領巾的同學是預初的學生也是這批 「實習研究員」 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別看他年齡稍小但是 「初生牛犢不怕虎」,能讓比自己歲數大的觀眾 「俯首帖耳」 也是讓人服氣的!

15:45 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 「館校合作」之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 與 「實習研究員」 成果展示的活動圓滿結束。

THE END

魔都行者

魔都中一個普普通通的攝影愛好者

請關注魔都行者

請和我一起在魔都遊走

往期公眾號中有關自然博物館的相關連結

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恐龍季主題活動 之 「少年嘉年華」 暨《恐龍不好玩》新書發布會,側記

【綠螺講堂第127期】2018自然百寶箱頒獎暨「我與動物的故事」演講會,側記

【綠螺講堂第125期】跟著BBC野生動物攝影師走進非洲,側記

2018 「誰是王牌詮釋者」 決賽,側記( 上 ,中 ,下 )

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 「館校合作」 青少年科學詮釋者——我的自然實驗秀,隨拍-1,-2,-3,-4,-5,-6

7月14日,上海自然博物館,隨拍-1,-2,-3,-4

【綠螺講堂112期】智能機械:生物腦與人工智慧 ,側記

博物館之夜 暨 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恐龍季」開幕式,側記( 上 , 下 )

自然博物館裡的你我他 -1,-2,-3,-4,-5,-6,-7,-8,-9,-10

往期公眾號中有關科普的相關連結

暗訪夜精靈 之 2018上海植物園夜間自然觀察活動,側記( 上,中,下 )

2018「誰是王牌詮釋者」,側記( 上 ,下 )

第六屆上海荷花睡蓮展攝影志願者第三次上崗,隨拍 之 東巴文化

2018 「精靈之約 暗訪夜精靈」 上海植物園大型公益科普活動啟動儀式 暨 「精靈之約 暗訪夜精靈」十周年慶,側記

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側記-1,-2,-3,-4

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音樂劇發展論壇,側記

「我們是天上的星星」公益分享會 ,側記

2018春滿上植,之,辨賞春日薔薇粉

第五屆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側記 -1,-2,-3,-4

園藝分享會│韓國設計師Jongbo Kim分享和導賞花園設計,側記

「靚麗上植」 第二屆上海國際插花藝術季花道表演,側記

2018上海(國際)花展園藝論壇,側記

上汽·上海文化廣場,2月劇院開放日( 上,中,下 )

2018上海自然教育論壇,現場記錄 -1,-2,-3,-4,-5,-6

來啊,與花草一起爭風吃「酢」( 上 ,下 )

2018元旦,聽「酢漿草」說酢漿草的故事 ( 上 ,下 )

「海上暢談 · 匯講壇」 之「文明,城市精神的底色」-1,-2,-3,-4

關於「西區故事」的故事 ( 上,下 )

上海動物園科普小推車社會志願者群像( 上,下 )

上海動物園科普小推車志願者群像,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

昆蟲與節氣——聆聽「酢漿草」講述「假的」昆蟲講座

2017上海動物園第五屆蝴蝶展,隨拍( 上,下 )

PSA霹靂5周年,隨拍

園藝大講堂 之「2+2生日趴」( 上,中,下 )

炎炎夏日,上海動物園裡的TA們( 上,中,下 )

暗訪夜精靈 之 2017上海植物園夜間自然觀察活動側記( 上,下 )

2017動物奇妙夜 之 上海動物園夜遊活動初探( 上,下 )

夜探社區小花園,暗訪城市夜精靈

土山灣博物館,遊記

徐匯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更新實踐展,側記

閱讀名人故居 之 宋慶齡故居

閱讀名人故居 之 巴金故居

閱讀名人故居 之 柯靈故居

閱讀名人故居 之 張樂平故居

閱讀名人故居 之 大家·對話

世博會博物館,遊記( 上,中,下 )

國際博物館日 之 震旦博物館見聞( 上,下)

國際博物館日 之 餘德耀美術館見聞( 上,下)

國際博物館日 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見聞( 上,下)

園藝大講堂之「爬來爬趣」龜類知識講座,側記

「匯講壇 · 海上暢談」,現場聆聽

2017上海(國際)花展之"兜 · 很美——兜蘭展",側記

2017上海(國際)花展盆景主題展,「盆景與生活」專題展,側記

星星的孩子,生而為人

上海國際科技藝術展演活動(複賽),側記

鬧元宵 之 第十一屆海上年俗風情展

鬧元宵 之 春生百戲

鬧元宵 之 明清昏禮展示

德國製造

相關焦點

  • 127所學校和上海科技館及自然博物館合作 把中小學課堂搬進展館
    原標題:127所學校和上海科技館及自然博物館合作把中小學課堂搬進展館  東方網12月9日消息:除了教室,中小學生還能去哪上課?記者從昨天下午召開的市教委-上海科技館「館校合作」推進會上獲悉,復旦附中、七寶中學、上師大附中、位育中學等16個區的127所中小學與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籤訂了合作共建協議,將課堂搬進展館。圍繞「開發一門博物館課程、培訓一批科技創新教師、培養一群學習型學生」的目標,從即日起,自然博物館「館校合作」專屬網頁也正式開通,將為學校提供「定製服務」。
  • 館校合作 博物館課堂讓師生收穫了什麼
    上海127所中小學在2016年與自然博物館籤訂合作協議,博物館和學校之間的「牆」正在慢慢被拆除。這也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把課堂搬到博物館裡。他們在自然博物館裡一邊參觀,一邊學習,完成了相關研究。憑藉這一課題,臧一梵已經入圍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的新一輪評選。「將課堂遷移至博物館,學習的方式從原本單調的課本學習,變為了課題探究,真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大(北京)加強館校合作
    12月10日,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天津舉行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籤約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儀式。  據悉,2020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為國家海洋博物館首批共建合作學校。
  • 省博物館與哈爾濱市第六十中學校合作,在全國創新了微型博物館模式...
    據悉,此次由館校合作建立微型博物館的模式在全國還屬首創,是利用博物館館藏文物資源優勢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創新之舉。省博物館創辦的館校合作模式下的「微型博物館」項目就是為了發揮博物館的資源優勢,讓文物走進校園,打破現有博物館的場地限制,使文物「活」起來、「動」起來,這對於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也十分有益。拓展特色課程共享更多校園對於微型歷史博物館進駐學校,哈爾濱市第六十中學校長段力強特別歡迎。他認為,開創館校合建分館這一模式對學生來說意義非凡。敬畏歷史,才能珍惜今天,才能更好地建設明天。
  • 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
    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等方面最大限度發揮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
  • 培訓基地巡禮 |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校結合助科技輔導員「穩挑...
    所有的內容都離不開工作人員的努力,北京自然博物館擁有一支專業的科研團隊和科普團隊,從學科專業、科學傳播、館校合作等角度開展多樣的研究和普及工作。目前,館內共有23位涵蓋動物、植物、古生物、人類學的科學研究人員,不僅擁有深厚的科研功底,而且常年從事科普教育工作,對於向學生傳遞科學思想與方法,富有經驗,提供科學支撐。
  • 上海博物館東館將於9月底開工
    央廣網上海9月24日消息(記者傅聞捷)2015年開始籌備上海博物館東館項目,目前,已經進入到開工前的最後衝刺階段,將於9月底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2020年竣工。上海博物館東館選址在浦東聯洋社區C000302單元10號地塊。西臨楊高南路、北臨世紀大道、東臨丁香路。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
    內容提要:昨日,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暨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儀式在國家海洋博物館舉行。天津北方網訊:昨日,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暨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儀式在國家海洋博物館舉行。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 讓學習無邊界,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
    讓學習無邊界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學生們在博物館合影。歐雲霄 攝近日,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聯合渝北區南方玫瑰城實驗小學開展了為期5天的館校共建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探索青少年教育新途徑、新方法。學生們耐心聽講解員講解。歐雲霄 攝活動中,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攜《巴渝七十二行圖片展》走進玫瑰城實驗小學,帶領同學們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渝地區傳統民間行當。
  • 我館開展「館校合作」回訪工作
    為深化「館校合作」,對上半年複課以來的教學情況進行綜合評估,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9月3-9日,我館組織科技教師赴西寧市及州縣的19所合作學校開展了回訪工作。回訪工作結束後,我館結合校方意見建議,迅速制定出嚴謹、合理、科學的開課方式,並認真抓緊落實,以確保授課工作如期有序開展。開課前,科技教師對教室進行了全面徹底的消毒處理,對課程課件、實驗材料等內容進行了仔細梳理,為新學期開課做好了充足準備。
  • 原來你是這樣的上海自然博物館
    岑盼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上海自然博物館內,諸如此類的小問題隨處可見。博物館並非枯燥無趣地向參觀者輸送知識,這樣的留白與疑問給觀眾帶去了思考的空間。上海自然博物館「生命長河」展區。攝影:張馳「依託於數位化技術,科學和藝術應該在博物館內發起聯動,所有的布局和策劃都基於精巧的構思,這不僅是每一個博物館原創性概念和模式的獨特彰顯,也會給予觀眾不同維度的思考。」王小明說。
  • 上海自然博物館《拼圖尋鳥之旅》遊戲上線啦!
    《拼圖尋鳥之旅》拼圖和答題闖關環節這款遊戲由上海科技館和波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立足科技和文化融合的理念,基於攝影師的攝影作品IP,採用數字文化創意製作,以拼圖、知識競答和故事穿插的方式將鳥類科普知識進行遊戲化呈現。力求通過遊戲的方式,將趣味性和鳥類科普知識相結合。遊戲主打青少年用戶群體,兼顧全年齡段,實現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科學傳播的效果。
  • 天津市大力推進「館校合作」網絡精品教研活動
    人民網天津12月6日電 (記者 王浩)日前,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天津市梅江中學、天津博物館三方協作,在天津博物館報告廳以現場與線上相結合的形式舉辦了「基於『館校合作'的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研究」的網絡精品教研活動。
  • 《自然DIY》:將上海自然博物館打包帶回家
    就在不久前,上海自然博物館設計推出了《自然DIY》系列叢書,這套圖書由上海自然博物館與少年兒童出版社聯合推出,是專門為4—10歲兒童打造的DIY科普書籍。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
    央廣網天津12月10日消息(記者陳慶濱)2020年12月10日,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暨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儀式在國家海洋博物館舉行。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領導班子成員、國家海洋博物館籌建辦公室黨總支書記、主任黃克力同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馬俊傑同志等相關領導出席儀式,並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自2019年11月,國家海洋博物館面向全國徵集館校共建合作學校以來,該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合作。
  • 老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生之快慰和死之平靜
    【編者按】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開館之際,延安路上那幢新古典主義建築還烙在人們腦海,老自然博物館以呈現自然的幽暗、神秘和美的獨特方式,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這篇報導,回溯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歷史,探訪了隱在幕後的老自博人。希望讀者諸君能推時光之門而入,擷取其不滅之味、未失之光,勿忘他們的汗水和努力。
  • 上海105家博物館將免費,自然博物館等可過「奇妙夜」
    上海市作為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全國主會場,將圍繞「博物館與美好生活」舉辦系列活動。延續往年免費開放的慣例,今年將有105家博物館在5月18日——20日免費開放,上海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分館)等46家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延長開放至晚間9點。
  • 上海博物館東館主體鋼結構封頂
    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上海博物館東館位於浦東花木行政文化中心,西臨楊高南路、北至世紀大道、東面是丁香路,與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隔街相望。而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後,上海博物館的展陳、文物和辦公中心將東移,這個時候將啟動上海博物館的二期閉館大修。       一次興建10萬平方米,在國外也很少聽到先例。大英博物館是歷史形成的,大都會博物館進行無數次加建才成就這樣的體量。上海博物館東館招標一共進行了四輪,參與投標的9個單位6個來自國外,3個來自國內。
  •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課後服務內容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文物局(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文物局: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取得顯著成效,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