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這是第二次有關「國家中心城市指數」的報告發布。
相較於第一次的中心城市指數,西安可以說是榜上「最大贏家」之一。
中心城市指數由上次的第九名上升至今年的第七名。重慶,天津等曾經領先的城市,這次都位列西安之後。
除了總指數的上升,文化類目的指數排名西安躍升至全國前五,拿下了「國家重要文化中心」。其餘的貿易,醫療,經濟等方面,西安也均位列「潛力中心」。
「潛在中心究竟潛在在哪裡?」西安的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
在數據之後,蓄勢的西安究竟能往前衝多久?
西安在大部分人心裡的第一標籤,就是:歷史文化名城。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2018年的榜單當中,西安的文化中心城市排名只排在第九名。
濟南,武漢等城市均超越西安排在前位置。
當年,因為這份排名,在城市裡還掀起了人們有關「西安文化何去何從」的討論。
但時光鬥轉,今年的「國家文化中心城市排名」中,西安躋身前三,前進了6名。
說起文化底蘊,及相關的副產物,西安可謂是「捨我其誰」。
128座博物館,40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都領先於其他城市。除了這些先天優勢之外,西安城在本身的古韻基礎上,著力建設與之匹配的文化氛圍。
截至2019年,西安全城圖書館數量位列全國第二,各大展會,均有增多。僅2019年,西安就舉辦了283場展會類活動,參展人數接近300萬人。
除了城市整體的文化氛圍提升之外,西安城整體的產業布局也側面促進了西安文化產業的發展。
近日,政府發布了《西安市現代產業布局規劃》。在這份規劃之中,誰才有真正的「潛力」不言而喻。
《規劃》中有提到:到2022年,基本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布局,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形成5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先進位造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實現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目標。
這也預示著,未來西安將走向「一核三帶一通道多板塊」的布局。
▲西安市重點產業布局示意圖
「一核」:指位於城市空間中心的文旅商貿核心。
「三帶」:指高新技術產業帶、先進位造產業帶和文化旅遊產業帶。
「一通道」:指從空港新城連接高鐵新城到國際港務區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在一通道的引領下,整個西安將逐漸劃分為不同分工的板塊。
城中心區,和滻灞區域將更多的肩負起文旅的職責。算是未來的文化「潛力股」。
「6+5+6+1」現代產業體系,將文旅產業單獨列為需要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
也從一個側面看出了西安城建對文化產業的布局野心。
乘著絲綢之路的東風,西安的文化及相關產業不僅僅可以在西北起舞,更可以逐漸輸出至其他城市和國家。
不僅僅依附於古代的豐厚文明,著意塑造西安古今交融的現代精神,西安的文化和影響力,還大有可挖!
榜單上,西安教育資源排名第四。
西安的教育資源可以說有目共睹。
其985、211工程院校數量7所,位列全國第4位;軍事院校6所,位列全國第2位;高校數量64所,位列全國第7位;科學院院士分布23人,全國第5位。
更不用說這幾年,高校引進人才的門檻越來越高,待遇也越來越好。更多高精尖的人才被引入,為學子們帶來更好的教育。
雖然西安的教育資源在全國背景下相對發達,但西安高校的宣傳卻做的並不到位。
在全國來看,西安的高校知名度相對較低,也因此可能會折損一定的優質生源。
如何讓更多的人認識西安高校,如何建立非陝西地區的國民口碑,是高校最大的問題。
西安人從來都不覺得西安的醫療有多牛。
但事實上,西安已經成為了「國家重要醫療中心」。
即便是2018年,西安的醫療水平在全國也排名第五。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共計三甲醫院數量41座,位列全國第5位。過去三年來西安市相繼新增21所三級綜合醫院和27所二級醫院。
同時,私立醫院也蓬勃發展,建立全國最大的單體民營醫院。在這次抗疫期間,西安的私立醫院也以民營醫院的身份,為疫情做出了很大貢獻。
有升就有降,這次指數顯示,西安的「交通」「外貿」均有下降。
從交通方面來看,省際交通無論是客運量還是班次,都承載了相當高的強度。
但西安的市內交通狀況卻一直有待提升。縱橫交織的交通網絡跟不上快速增長的車輛數量,市內以及相關高速上的擁堵情況也拉低了西安交通的運載能力。
在外貿角度來看,西安去年一年的對外貿易勢頭強勁。
雖然排名下降,卻大有潛力。
「長安號」開行總量、重載量、貨運量均位列全國第一,在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依舊可以在進出口總值方面同比增長了6.5%。
看似蓬勃發展的西安,「潛力」實在多不勝數。
但如何把「潛力」變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卻是一件難題。
在邁步向前的路上,如果西安如果不跨過自身的枷鎖和發展的囹圄,「潛力」終究只能是潛力而已。
·西北重鎮和全國中心的格局差異
西安是毋庸置疑的西北重鎮。
雖然地緣上看,西安地利優勢強勁,位列版圖中部,但實際上,西安對華北地區的帶動輻射作用微乎其微。
但對甘肅等西北地區則有強大的帶動作用。
「培育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揮其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推動全國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有利於引領和支撐西北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推進西部大開發, 有利於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也正式因為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西安可以劃歸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但清醒點來看,現在的西安發展,只能算作西北重鎮。和真正的國家「中心位」還有一定距離。
大西北先天的經濟發展劣勢,在西北最優的城市——西安放在全國的格局下看,經濟等多方面都存在不足。
截止到2019年底,西北五省2019年共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823.02億元,與整個河南省2019年GDP(54259.20億元)相差無幾。
整個西北五省約310萬平方公裡,約佔我國面積的三分之一;然而西北五省的經濟卻只佔全國的5.53%。
因此,如何改善原生的差距,是西安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口帶動能力不足
前幾年,西安終於發現人口對於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雖然西安各項增速喜人,但去年西北的人口排名卻是全國倒數。
一個側面可以看出,幅員遼闊的土地卻無法留住人口,沒有新人湧入,反而有本土的常住人口源源不斷的輸出。
這種輸入和輸出的不匹配造就了交通,產業等方面發展的不足。
缺乏高精尖人才,會導致城市的高端科技文化產業發展滯後,缺乏基礎的務工人員,則會導致城市的基礎建設不足。
2017年開始,西安意識到人口對於城市發展、產業布局的重要性,率先在全國降低落戶條件向全國爭奪人才,這一政策的實施起到了積極作用,西安連續三年常住人口增量位列全國城市前四位,常住人口總量也順利破千萬。
人口問題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平均收入的低迷。
之前《全國最忙碌城市》,西安全國第一。但收入的增長速度卻跟不上人口忙碌的速度。
2019年底,西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064元,位列全國第61位。遠遠落後於福州等體量相當的城市。
總的來說,外部的帶動能力欠缺,內部的產業經濟發展不均衡,是西安發展路上面臨的最大問題。
從「一帶一路」開始,西安著重打造內陸港,2020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開通數量躍居全國第一。
在旅遊,電競,東西不合作交流等多個領域舉辦活動。
剛剛結束的「絲路電影節」也讓更多人注意的西安的形像力。
潛力無窮,卻也有瓶頸。
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相信總有一天,西安也能自信的說出自己的「中心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