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CFP 帶有VISA和銀聯標誌的雙幣種信用卡在境外使用時將不再能走銀聯通道。VISA國際組織日前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從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國海外(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受理帶VISA標識的內地雙幣種信用卡時,不論是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只能使用VISA的支付網絡。
聲音通常,銀行卡卡號的前六位是用來表示發卡銀行(機構)的,稱為發卡行識別碼(Bank Identification Number,縮寫為BIN)。目前全球通用銀行卡BIN號由ISO(國際標準化組織)負責分配。VISA的產品除了在卡片上帶有VISA的品牌標識外,還帶有以「4」字開頭的16位BIN號。國內發行的VISA雙幣種卡卡號就都是以「4」開頭。
昨天,VISA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VISA已將「4」字開頭的BIN號在國際標準組織ISO進行了註冊,因此,如果持卡人選擇了以「4」字開頭的雙幣卡即意味著選擇了其交易將通過VISA的支付網絡進行處理。當一張BIN號以4字開頭的VISA卡或VISA產品不經過VISA的網絡而進行交易時,它將得不到VISA運作章程及支付保證的保護,也可能被錯誤地使用或受理,因此存在對持卡人及VISA品牌造成負面影響的風險。
至於對中國銀聯的影響,VISA有關人士表示,VISA從來沒有、也不會「阻止」(或像有些報導所說的「封殺」)銀聯。「62」打頭的銀聯標準卡可以在全球自由地走銀聯的通道。「VISA所做的是屬於我們正常業務範圍的、針對VISA"4"字頭的卡片以及我們的海外收單行在執行VISA全球運作規章方面的合規考量。目的是為了確保VISA的持卡人能夠享受到由VISA支付系統提供的安全便捷和可靠的支付體驗及服務的保障。」
算帳在港澳、東南亞等銀聯網絡發達的地區,收銀員如果看見內地持卡人掏出的是雙幣種信用卡,都會主動推薦使用銀聯通道。原因很簡單,VISA等國際卡組織在境外要收取外匯兌換手續費,其費率標準在1%到1.5%之間。而銀聯目前一直免收這一費用。
在境外用銀聯卡,採用當地貨幣消費、人民幣扣帳的貨幣結算方法。中國銀聯採用當日的市場匯率將當地交易貨幣金額轉換為人民幣扣帳,且不收貨幣轉換費和跨境交易費。而VISA這樣的國際卡組織通常是將當地交易貨幣轉換成美元記入美元帳戶,持卡人到期用人民幣購匯還款。如果持卡人消費1000美元,採用VISA通道比用銀聯網絡要多支付10美元—15美元的貨幣轉換費。刷卡金額越大,持卡人支出的手續費也越多。如果持卡人設置了簡訊通知的功能,會發現用銀聯網絡時,收到的簡訊是轉換以後的人民幣價格,而走VISA通道,收到的則是以當地貨幣或美元計價的價格。
從刷卡直到還款的過程中,採用不同的支付網絡,也會有不一樣的要求。比如,設置了交易密碼的雙幣種卡在走銀聯通道時必須輸對密碼才能交易成功,而境外用卡的慣例是只認籤名不設密碼。因此,持有雙幣卡的消費者在使用銀聯通道時要先輸密碼再籤名,走VISA通道時只需籤名即可。同時,持卡人使用VISA網絡結算將無法享受到一些附加功能,如信用卡分期付款等。
對策雖然銀聯的國際擴張很快,但比起全球最大的支付組織VISA,還是有不小的距離。即使是在香港、新加坡等銀聯網絡很發達的地方,也不能保證所有商戶都可以刷銀聯卡。因此業內人士建議,持卡人出境旅遊時除了帶雙幣種卡,最好再加上一張「62」開頭的銀聯標準卡,這樣在能刷銀聯卡的地方就刷銀聯標準卡,只能刷VISA的地方就用雙幣種卡。
目前,各銀行都有包括雙幣種卡和銀聯標準卡等多種銀行卡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對於發卡銀行來說,和哪個銀行卡組織合作,完全是出於商業利益考慮的市場經濟行為。
最近幾年銀聯大力推廣「62」字頭的人民幣單幣種銀聯標準卡。而VISA等國際卡組織也從沒放棄中國市場。有業內人士透露,為了與銀行加強合作,這些國際卡組織給發卡行提供各種培訓機會和補貼。為了增加發卡量,他們還有資金的直接支持,根據銀行發卡數量的不同,按每張卡4到10美元不等進行返還,甚至有些時候給銀行每張信用卡的促銷費超過了300元人民幣。銀聯顯然沒有這樣的力度。
最吸引銀行的還是先進的全球化軟硬體和網絡系統、服務理念和規章制度。正如VISA強調的那樣,「為了確保支付系統所有的參與者和利益方都能夠享受到VISA支付網絡給全球持卡人帶來的便利及標準化服務和權利的保障,堅持貫徹執行VISA的全球運作規章對於維護整個行業公平穩定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析業內人士普遍認為,VISA對銀聯的「封堵」絕非安全問題那麼簡單,其背後是對中國銀行卡市場巨大利益的爭奪。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如此形容VISA和銀聯的關係:「開始的時候,VISA這個老師手把手地教銀聯。隨著中國銀聯這個當年的學生不斷發展壯大,老師越來越擔心自己多了一個勁敵。而學生也發現,當初的老師其實是自己發展道路上的最大對手。」
VISA是中國銀行卡市場引路人客觀地說,在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之前很長一段時間,VISA實際上擔負起了中國銀行卡市場引路人和培育者的角色,這一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中資銀行就開始和VISA等國際卡組織的合作。1996年工商銀行在中國首次發行了沿用到現在的雙幣信用卡,雙幣卡累計發行量佔到國內信用卡數量90%以上。
在那段時間,VISA為了培育中國市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2002年3月中國銀聯成立,三個月後,銀聯加入VISA,成為其籤約收單機構。此後VISA對銀聯的扶持又繼續了很長時間。
開始的時候,VISA和銀聯和睦相處,銀聯集中精力搞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支付清算體系效果;而VISA則搶佔中國蒸蒸日上的信用卡市場。一個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我國使用以4字開頭的VISA標準和品牌的銀行卡達2.8億張,而以6字開頭的中國銀聯卡當時僅為8600萬張。
銀聯海外擴張威脅VISA收入對於銀聯卡和VISA這樣的支付系統提供商,其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商戶的回佣和刷卡手續費。由於中國內地的銀行卡清算渠道並不開放,所有境內銀行卡的人民幣交易都必須通過銀聯通道,因此以4打頭的VISA標準卡即使在國內發行使用也不能讓VISA獲得相應的收益,其主要收入只能來源於中國持卡人在境外的消費和外國持卡人在境內的消費。
隨著中國銀聯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兩者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中國銀聯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不斷加快國際化進程,努力把中國銀聯建設成為在國內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在國際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際性銀行卡組織,把銀聯品牌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自主支付品牌。」目前,銀聯已經在90個國家和地區開通網絡,基本實現了中國人走到哪裡,銀聯卡就用到哪裡。
據報導,銀聯當初之所以痛下決心拓展國際市場,也與VISA不無關係。2003年下半年,銀聯提出希望藉助VISA全球網絡,讓8億張人民幣借記卡走出國門,但是卻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反對。當然,VISA希望參與中國國內市場的願望也沒能實現。
2005年出臺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規範和促進銀行卡受理市場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雙幣種信用卡和雙幣種借記卡在港澳和境外有銀聯網絡的國家和地區使用時,國內發卡銀行應支持經銀聯網絡轉接,要對銀聯網絡開放人民幣帳戶的交易和清算,其他任何機構不得設置障礙和進行幹預。」
這顯然威脅到了VISA在境外的收入。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說,VISA這些年在中國市場上發行了大量雙幣信用卡,按照以前的格局,基本上是銀聯主內,VISA主外。這兩年中國銀聯不僅沒有開放國內市場,還大力把網絡鋪到境外很多國家。VISA現在不僅在境內很難掙到錢,在境外賺錢也越來越困難,所以才會禁止VISA標準的信用卡在境外通過銀聯網絡刷卡。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