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的內容理性#
前幾日,華為雲發布了一款特殊的手機「鯤鵬雲手機」。
有的人認為雲手機非常超前,把它比作蘋果iPhone。我們知道,iPhone引領了智慧型手機時代,影響力巨大。
也有人認為,雲手機並不實用,它不能取代我們使用的手機終端(比如華為Mate30)。
i奇趣兒的觀點是,何時開啟手機雲時代,要看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而雲手機必然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太超前的事物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俗話說得好,「露頭椽子先爛」。
從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歷程來看,而蘋果第一代iPhone是2007年6月亮相。
跟iPhone的設計理念相近的電子設備很早就出現了。1994年8月上市的IBM Simon,是世界公認的第一部智慧型手機。
有人說IBM Simon是iPhone的雛形,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為什麼iPhone開啟了智慧型手機時代,而IBM Simon從誕生到停產只賣出了5萬臺。
客觀來說,IBM Simon的設計理念是非常超前的。可是,外觀工藝還不夠精緻,當然,這也不是它失敗的關鍵因素。
IBM Simon誕生的時候,2G網絡剛起步,Wi-Fi沒有普及。擁有多媒體屬性的IBM Simon,無奈之下採用撥號上網,體積非常笨重。
試想一下,如果IBM Simon誕生在2007年,它的外觀或許和iPhone不同,但是功能會和iPhone相近。
筆者舉這個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發展與時代環境密切相關。
再說華為鯤鵬雲手機,它的應用場景很多。
比如智能託管:批量群控需要購置大量手機,成本高,管控繁瑣,雲手機就是最好選擇。
眾播互娛、雲手遊:我們想要獲得更好的遊戲體驗,手機配置必須要高,而雲端手機配置強,可以實現24小時不掉線不斷電不發熱。
移動辦公:華為雲鯤鵬雲手機,內置自研鯤鵬晶片,專業級GPU硬體,運行原生安卓作業系統,性能強大,隨時在線,不拘泥於手機、電腦和平板。
在i奇趣兒看來,雲手機的理念並不超前。
比如網吧系統,主伺服器管控分機電腦,這些分機電腦甚至不需要安裝獨立的系統和硬碟。這種概念就接近雲手機。
其次呢,雲手機市場,玩家眾多,比如紅手指、愛雲兔、藍光雲和多多雲等等。華為於2018年年底,進入進入雲手機市場。
而中國第一家從事虛擬智慧型手機研發的公司是紅手指,成立於2015年。
華為的鯤鵬雲手機能否開啟手機雲時代呢?這要看自身的發展,還取決於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
為什麼雲手機會成為未來的趨勢呢?
i奇趣兒認為,智慧型手機聯網時間越來越長,網速也越來越快,這將促使我們進入手機雲時代。
以筆者自己為例,在家或者公司,手機連接Wi-Fi,在戶外就開啟移動數據。除了關機,都是在線狀態。
我們處於4G/5G過渡期,5G手機正成為主流。中國信通院數據,2月份5G手機出貨量佔比37%,與4G手機差距越來越小。
5G網絡的建設也成為新基建項目。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內,5G網絡覆蓋度會大幅提高。屆時,我們手中的智能設備,上網速度會更快。
i奇趣兒認為,那個時候才是雲手機的「春天」。
而華為鯤鵬雲手機具有獨特的優勢。
第一,華為的5G、雲技術是基礎。這個就不用強調了,在全球範圍內,不論是華為的5G訂單,還是華為的5G手機,銷量都是名列前茅。
第二,華為非常重視網絡加密技術,雲時代信息安全更重要。華為正在打造自己的生態,HMS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網絡安全。
第三,雲手機具有技術革新作用,可以另起爐灶,擺脫束縛。
雲手機並不複雜,比如,我們手中的智慧型手機,接入雲端服務就化身「雲手機」。
哪怕你手中的手機普通配置,接入雲端伺服器,就成了旗艦機,可以暢玩大型遊戲。
這個要求很低,只要你的網速夠好,手機內存夠大,就能實現。
試想一下,十年後,5G網絡足夠成熟,360°無死角覆蓋。
我們可以穩定接入雲端服務,雲手機的實用性會大大增強。
第一代iPhone和最新的iPhone 11 Pro Max對比,差別很大,功能更豐富,我們可以理解為從「1到多」的過程。
比如,以前只有一顆攝像頭,現在有三顆。以前只能玩單機遊戲,現在可以在線玩大型手遊。以前的機身內存為16GB,現在的存儲容量高達512GB。
而雲手機的發展過程或是「從多到少」。
我們手中的智慧型手機硬體足夠強大,即使再進一步發展,也比不上基於雲端伺服器的「雲手機」。
而成熟的5G網絡(6G網絡)可以保證我們時刻接入雲手機。我們手中的「手機」只需要是一塊可以交互的屏幕就夠了。這時候,「手機」的處理器可以省掉,換成更大的電池。也不需要太大的存儲空間,因為雲端有海量空間「供你揮霍」。
各位小夥伴,你認為雲手機會成為未來的趨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