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奇特風格的老街建築
木門的商鋪和石頭的騎樓
一條老街,破舊卻歷史悠久,風雨滄桑,但它曾經的繁華熱鬧景象,曾經因為是貿易港口而改變的特殊建築,依稀在老街的角角落落裡,不經意的出現,只是你不用心,也就不易發覺。閩南古式店鋪,南洋騎樓,防倭寇海盜的高大石頭門戶,沙灘上成排的石頭樁。走在日漸人煙稀少,鵝卵石鋪就的小街,顯得更加的清冷而深邃,日暮裡,好似時光能帶你穿越到那段歲月,幽幽長長。
這裡的商船,往返於廈門和南洋各國的口岸,帶回了很多的外來商品物資,也送走了千千萬萬下南洋打拼的華工。時間的沉澱,劉五店這裡的人文背景特色有著獨特的風情,既有帶著南沿海的海洋文化色彩,其中參雜閩特殊碼頭文化特色,又有南洋華僑帶回來其他國家的文化特色。這一些雜糅在一起,給它增添的多彩而豐富的生活背景,而這一些特點又有別附近村落的形態。
老街的建築有兩種迥然不同的特色,一種是用來買賣做生意的木製建築的商鋪結構,而另一種是有騎樓式,花崗巖建築的住家結構。商鋪的建築,家家臨街面向街道的門牆,左右都是安裝兩扇大大的木窗,木窗的窗欞是上下二分,不是一般的左右而開。如此的設計,就為方便臨街的買賣。白天把木窗支開,用木棍支撐後,就是一個寬敞的鋪面櫃檯,可以擺放很多商品在上面做買賣,晚上收拾完貨品,關上窗戶就可以打烊,很是方便。而騎樓特色的房子都是用花崗巖材料建的石頭房,在臨街的門口,家家都有騎樓。一條街,面對面的兩排房子,北面大部分為老式木製建築的店鋪老房子,而南面為帶騎樓的花崗巖石頭房。木頭房的年代更加久遠,石頭房相對來說,更加新。於是,一條老街,南北一新一舊,一西一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卻在這裡神奇的出現和並存。
那帶有騎樓的建築風格,不是閩南本有的建築特色,而是南洋華僑帶回來的,我們管這騎樓叫「五骹忌」 ,叫法也是歸僑帶回來的外來語,應該屬於印尼語。像騎樓這樣的「五骹忌」,可以讓我們在下雨天,也一樣能出來玩耍,而不被雨淋到。還有家家戶戶平時在騎樓底下做手工,織漁網,還能和對門鄰居聊天,很是方便。廈門中山路也保留著很多這樣的騎樓建築,也是南洋華僑回來蓋的街鋪。但在翔安,只有少數村莊裡的洋樓才有「五骹忌」的騎樓建築特色,成片的並不多見。而劉五店的老街,有騎樓的房子卻佔了一大半。
02
—
防禦倭寇和海盜的建築
老街北面靠海,南面是兩個相連的大魚塘。街道寬約二米左右,街頭結尾長不過二百米出頭。街道面對面,隔著街面兩排房子,家家戶戶和左右隔壁鄰居共用一面牆體,相連而建,每一戶人家,房前寬不過5米,深約12到20米之間不等。雖是因貿易而建的商業街道,但它又有自己的特殊形態出現。那就是在每相隔十戶左右的房子之間,會建造一個大型的石頭大門。大門的門框都是用結實的花崗巖石柱做成的。門寬約2米左右,有一層樓高。每一個大石頭門之間會留著一條通往海邊和外面村口的小路進出。這些大門在以前,一到夜晚,是要關閉上了。門一旦關上,裡面家家連著一體,那麼這樣就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鄰裡空間。
整條街,大概分成四段,就像古代的閭裡一樣,形成一個長方條的街道封閉空間,一段大約有二十幾戶人家。這樣的建築結構,猶如閩西和閩北的土堡或客家人的圍樓一樣,是為了保護百姓的財產和人身安全而建的特殊建築。因為當時海盜盛行,總會不時出來搶劫百姓錢財。明中葉以後,福建沿海受倭寇騷擾嚴重,附近也有很多的海盜。而劉五店作為廈門同安一個重要的內陸出口通商港口,南北貨物往來頻繁的商業街,肯定是海盜和倭寇們作為搶劫的目標。老街裡的住戶,一到天黑,大家趕緊打烊,收拾妥當,然後把高大石門的門戶關緊,不讓人進出。
在背靠海的後院底下的沙灘上,還有高大石頭門之間通往海邊的入海口的位置,一般會有一排排石板條,深插在沙面上,形成幾排的石頭樁,我們管這些石頭樁叫做「石釘」。石頭樁的規模還不小,縱橫都有三到四條左右的大石頭板。且花崗巖大石板都是一整條豎的深插進泥土裡。花崗巖石板條,留在沙石上面的高度都有三米以上,寬約60公分左右,厚10公分左右。聽大人們說這一些石頭樁的作用,同樣是為了防止海盜的船隻直接靠岸,從後牆翻入。老人們還說,以前劉五店人到南洋討生活定居下來的某個海港,有著同樣的石頭樁類似的防禦措施。但沒人考證最初是從這裡帶出去的,還是外面帶進來的。只是附近沿海的幾個村落裡,似乎沒見過這樣的石頭樁。到了後來,海盜沒了,沙灘上的石頭樁,倒成了我們玩耍的地方,我們就經常在那兒玩躲迷藏,有的後來被拔去蓋房子用了。最後,剩下的石頭樁不多了。如今,石頭樁還在的,都已經淹沒在堆積的土塊和垃圾裡。
03
—
閩南文化與南洋文化相互的滲透
當初劉五店是廈門和南洋的頻繁通商往來的港口,不止在貨物貿易方面,就連語言和建築,皆有很大的關聯,由於當時進出的華僑很多,頻繁的往來,讓雙方的交流變得那麼的密集,而後來這些外來語在廈門使用的範圍很廣,到現在都還在使用。根據廈門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廈門海外交通》的書裡記錄資料:19世紀末,廈門是當時華僑出洋的中心之一。從1875年開始,到1898年的數據表明。從開始每一年的進出人數三萬左右,到後面的每一年進出十萬的大數據。於是,廈門和當時的新加坡,檳城,馬六甲,馬尼拉,西貢,不僅僅只是貨物貿易,還有人員遷徙,這無形當中,給廈門港口,帶來了很多不同地域文化的注入。不止建築,語言的也是一樣。如今的廈門地區,錢叫「鐳」,肥皂叫「雪文」,親吻叫「斟」,氈帽叫「招瓢」,扳手叫「十板仔」這一些皆來自印尼語。而菲律賓的祖父叫「ingkong」(閩南語:安公(爺爺)),印尼的鑰匙叫「sosi」,肉麵叫 「bami」,樓上叫「laoteng」.當然,在劉五店,百姓的日常生活裡,這種語言的滲透和交流,也是很自然的融入,在這裡安家落戶。只是不去了解這段歷史,就不知道它的來源和有趣。歷史,有時會給你舒展出一幅有趣而意義深遠的畫卷,只等待你去翻閱。同時,也給這裡的生活平添了許多的有趣的歷史故事。說語言演變也是一種歷史的軌跡,總也不為過。歲月見證了這裡的滄桑變化,而語言卻保留的它曾經發生和演變的歷程,老街就是一個見證。
村裡的人在蓋房子,不止沿用以前騎樓的建築方式,還喜歡貼花瓷磚。相比閩南傳統的紅磚,花瓷磚好像更加受歡迎。而花磚還比紅磚的價格來得貴。這樣的花磚特色最初也是從南洋帶回來的。當初闖蕩南洋的華僑,紛紛歸國在鼓浪嶼建起了中西合璧的洋樓,還不惜重金,帶回了花磚。而這樣的花磚,卻是從西班牙傳至南洋的舶來品,然後再經由南洋流轉到廈門,花磚給了廈門家家戶戶,增添了一抹清新,時尚洋氣的色彩。當然,劉五店的家家戶戶,也在其中,喜歡帶著異域風情的花磚。也許,你回老家,很容易的看到這些東西,只是你不知道它們的來歷罷了。
04
—
歲月和歷史,終究要隨風而逝
老街的街頭開始連著碼頭岸邊,街尾結束於一個水電站。後來,大家陸續搬出老街的老家,日漸人煙稀少的老街,就像日暮裡的夕陽,殘喘著,不斷蒼老!但它曾經的門面,熱鬧的街景,好似依稀著在斑駁的窗欞邊閃現,幾百年的風霜裡,如今已經沉澱成以往。即便如此,老街還是老街,依然在這裡,蒼老的容顏。靜靜的看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
喜歡,請關注或轉發!!! 點擊好看可以傳播分享朋友圈的其他人!分享是一種快樂!!
這是我的家,歷史悠久,日漸破舊且滄桑,歷經了百年的風霜,如日暮的殘陽,美而哀傷!!愛它,還是念它,終歸逃不過被拆掉的命運。有人欣喜,而我卻黯然神傷!用文字,給它留一個身影,在記憶深處!或濃或淡!
點擊文章右下角 「好看」 可以傳播分享朋友圈的其他人!分享是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