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大誤解:英國教育很輕鬆,沒國內這麼累
曾經有種說法,國內混不下去了,就可以去留學了。
按照世俗的標準,中國人在學校混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學位,為以後混個好工作做準備。好工作有了,買個房,買個車,結婚,生孩子,培養自己的孩子如何混下去,這輩子也就混得差不多了。
既然是混,肯定要找個容易的地方去。可能是國內教育從小學到中學一貫的「嚴格要求」,導致中國學生和家長產生了「到國外去比較輕鬆」的幻覺。其實無論去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還是加拿大,都不輕鬆。
體制內學校的特點除了應試教育為核心的痼疾外,對學生的管理還是有些大包大攬。
在英國課堂,無論中學還是大學,任課老師的責任就是教書。學生可以針對教學方法當面向老師提意見,或反映給校方、給老師差評,但諸如學生睡覺、學生不提問題這類事,老師是沒有義務和責任批評教育的。
在英國人看來,學生努力學習是「標配」、應該做到的,不需要特別強調,也不需要額外花時間管理。
在英式體制下,學生同樣會有升學、畢業的壓力,甚至很累,但主動權完全在學生一邊。這樣一來,學生在緊張的環境中,逐步尋找到自己的專業興趣點,在老師的指導下相對早地完成自我時間管理。這恰恰是中國體制內教育多年來沒能完成的最重要使命!
第三大誤解:英國大學給學生配備了豐富的實習項目
當前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訴求,學生和家長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拿個國外的學位,還要求有工作經驗後再回國,而不想做個「裸歸」。
有些英國大學承諾學生保證有實習機會!這可能是個文字遊戲,「保證有機會」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把握住機會!
而且要求英國大學保證實習崗位似乎還是有點國內體制的味道,希望都給自己安排好了,到時候親自出席一下就行了。
一直在體制內學習的中國學生,其中有很多還應該算是「低齡」,他們對國際化的學習環境和方式似懂非懂,在國外獨立生存的能力也存在差距。
第二大誤解:英國是英語發源地,這裡的英語最純正
出國前想像的所謂「純正」、「地道」的語境只是想像而已,並不存在。說是「變了味兒的英語」,其實,真正變化的是我們對英語世界的切身體會。
英國是全球各色英語的集散地,到處南腔北調,除了蘇格蘭的口音外,還有紐卡斯爾的口音、曼徹斯特的口音、謝菲爾德的口音等。而非母語的英語口音就更多了,東南亞口音、日本口音、印度口音、俄羅斯口音、希臘口音等等。咱們「中式英語」當然也是全球大家庭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並自成一派。
沒有人天天像bbc的播音員一樣對我們說英文,無論走到哪兒,美國也好,澳大利亞也罷,英語都是「國際化」的,就像是咀嚼多味兒花生,是一種措手不及的遭遇,也是入鄉隨俗的歷練。
第一大誤解:英國碩士省時間
目前中國留英市場中,70%的中國學生選擇碩士專業學習。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英國讀研」時,有相當一部分中國學生看重英國一年期碩士「省時間」。
省時是顯而易見的事,世界上一年能讀完碩士的國家和地區還真不多。礙於經濟壓力、時間成本等因素,英國碩士的申請者——尤其是在職場打拼多年、希望靠「洋文憑」升職和轉型的白領,一年拿到碩士學位簡直是再經濟快捷不過的了。
英國碩士雖然只是一年,但幾乎相當於通常兩年期碩士的高度濃縮版。
英國從9月開學到聖誕節前為第一學期;從來年的1月上旬到復活節(在4月份)是第二學期,課程密度大,主課多,考試壓力大;從4月到9月是第三學期,除了剩餘課程外,畢業論文將在這個階段完成,除了聖誕和復活節外,基本上沒有空閒的時間。
當然,正因為學時緊,英國碩士的課業壓力很大,畢業難度也不小。畢業論文通不過沒有學位,作業或考試出現不及格,一般只有一次補考的機會,如果再不過,就沒有學位了。這就是所謂「寬進嚴出」。換句話說,在很多中國人眼裡省時的英國一年期碩士,其實並不省事。
無論是在校學習的本科學生,還是職場奮鬥的白領階層,英語是無法迴避的痛點。學校裡,四六級的英語水準是無法應付英國留學的,而大學英語教學大多也是以「過級」為目標,學不到什麼乾貨。拖家帶口的上班族,「英語時間」更難保證,即便業餘報班,最多只能滿足雅思考試的要求。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即便雅思考出高分,中國學生在英國的學術溝通能力仍然是個未知數,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連聽懂課都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