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家人之名》: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而不是批判、指責和道德綁架
相信每個人對於愛的理解都不一樣,有的人認為,我愛你,所以我才約束你,我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你好,是愛你的表現。但實際上,這種愛的表現方式,給了伴侶極不舒服的感受。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就是一部打著「愛」、「治癒」的家庭劇,在這個家庭中你會發現,沒有血緣關係也可以成為親人,而且這種親甚至比有血緣關係的家人還要親。劇中的凌霄和子秋,都是被媽媽拋棄的孩子,但是在李海潮和凌和平的撫養下,兩個孩子都長得非常陽光,同時還很優秀。
-
孩子和父母,哪個和我們的血緣更近?答案不是我們想的
之前我在看一部電視劇的時候,裡面的男主角說了這麼一句話,讓我很是意難平,「我們為了家庭辛苦付出,可到頭來會發現孩子總有一天長大要離你而去,而你的愛人本應和你最為親近,但睡在枕邊的人才是血緣關係最為疏遠的。」
-
全拓數據|如何才能「以家人之名」?除了血緣關係,互愛也可以
劇中這個由三個破碎的原生家庭組成的新家庭,通過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兩個男人養孩子的酸甜苦辣,讓更多人明白,所謂的家人與牽絆,不一定全部都是血緣關係,還有愛;原生家庭不完整也並不意味著未來人生的破碎,同樣是愛可以治癒內心傷痛,與過去和解,成為更好的人 。
-
「血緣關係」你和孩子親近還是和父母親近?結果出乎意料
對你而言,父母是你最親近的人。而你的孩子,則是你和你配偶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而兄弟姐妹的基因與你的基因基本一致,是否就是說你和兄弟姐妹的關係更為親近呢?除了父母,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更為親近,還是和兄弟姐妹的關係更為親近?
-
三觀一致將取代血緣關係?
我的一個同學群裡,幾位同學爭論了兩個月,激動時甚至相互進行人身攻擊,打的字能碼成小說,但是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有時候你會感到迷惑,為何當初的同學,同樣接受過高等教育,同樣經歷過社會的磨難,認知和判斷卻漸行漸遠?為何同在一個房簷下,同吃一碗飯,一家人的觀點卻又相差如此之大?
-
父母愛子女,不會表達的愛就是恨|告訴你一切都要愛自己
父母有些行為表面上看上去是愛孩子,但其實是傷害孩子。比如說父母想讓孩子多穿一點,生怕冷著。但是經常會把孩子捂出病來,而且衣服穿多了容易出汗,出汗後一吹風就容易著涼。父母想讓孩子身體暖和這個出發點是很好的。但因為行為的不當,會造成事與願違的結果。我在工作的時候曾經遇到過孩子家長的私下溝通,希望我照顧好他們的孩子,讓他別那麼受累。
-
有一種母愛叫做「養育之恩」,若你有幸遇見她,請你用心深愛她
但是從養育而言,沒有什麼比養父母的養育之恩更加偉大。我們要知道,一個孩子的長大,不是因為有了初始生命就能夠自主的逐漸長大。是需要父母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慢慢養大的,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比如生病,比如一些小意外,這些都是猝不及防的事,有的父母更是需要傾盡一生才能幫助孩子長大,而這只是作為父母應盡的職責。很多父母都會喊苦喊累!
-
從血緣上來講,父母和子女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答案跟你想的不同
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親人,其中還有少部分的至親,而這些至親,非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莫屬了。這些人,跟自己都是有血緣關係的,也就是血脈相連。如果非要分個親疏遠近的話,就得從頭說起了。首先先說結論,若按血緣關係來講,這個世界上跟你最親的人,不是子女,而是父母。主要是因為,一個人體內的46條染色體,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同理,你的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可見,與你最親的是父母,而與你的孩子最親的則是你和你的丈夫(妻子),也就是孩子的父母。
-
沒有血緣關係卻是親生孩子?法律是這樣規定人工技術生育的子女
這邊苟總看到小麗懷孕之後,開始幾天還是比較欣喜的,但是後面越想越不是滋味,總感覺生下來的孩子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不甘心把自己的偌大家業交給一個陌生人。對於第一種是沒什麼好討論的,既然精子和卵子都來自父母雙方,有血緣關係,與傳統意義上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適用相同的法律保護。但是第二種就顯得有些複雜,所生出的孩子必定與父母一方或雙方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
「我養你,你卻把我當仇人」,女兒:您都不愛自己,別人怎麼愛你
文|張平插圖|來自網絡很多人喜歡抱怨為什麼別人不愛自己,有些是真的沒緣分,但也有的是因為這個抱怨的人本身就不夠愛自己,所以別人自然也沒辦法愛你。一位粉絲的投稿。說實話,這件事讓我聽的有幾分傷感,父母為了孩子的付出確實大到我們無法想像,但是父母到底有沒有必要這麼做呢?我個人是覺得沒有。女兒的態度確實不對,但母親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的。相信這樣的場景母女之間也不是第一次發生。
-
請不要以「愛」之名
這個世上多少人以「愛」之名,在行傷害事實。這也是很多父母都不願意承認、不願意正視的問題。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真的是太大太大了。家庭的氛圍,父母的言行,都會一點一滴的影響到孩子。「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大概每個人都聽過吧,或許,為人父母的我們也常常在說這個,但是這真的是愛嗎?不過是把「操縱」替換成了「愛」。「我打你/罵你也是為你好,別人家的孩子我怎麼不說呢?」
-
父母:「我愛你!」孩子:「不,你不愛我!」
你憤怒之餘,在想:「我那麼愛他,希望他能好好學習,以後生活才不會那麼辛苦。他怎麼就不理解,就不努力呢?!」你的孩子在想:「原來媽媽根本不愛我,他愛的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所以才給我吃好的、穿好的,就是希望我能變成學習成績好的孩子。
-
說父母無條件愛子女的,就是智慧不大夠
爸爸媽媽認為父母都愛孩子,父母之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任何事。我不同意這個觀點。當時剛參加完單位組織的紅色教育,參觀的是在三年困難時期中最困難的地方。歷史記得很清楚,當時很多的父母為了活下去,易子而食。是的,交換孩子吃。這給我的衝擊太大了。
-
從血緣關係來說,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是誰?
在農村,大部分父母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大凡生了兒子,父母就歡天喜地、喜不自勝。我也出生於農村,距離縣城最遠的一個村莊。幸運的是,我的父母很開明,沒有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他們對我們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在教育這塊,我們給父母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
很多父母,根本不是愛孩子,而是愛你自己
我愛你想你,所以我要見到你,如果你不讓我見到你,我就說我不愛你。即使我再愛你。同樣的我愛你,所以我要你參加輔導班,如果你不想學,不按我說的做,我就不愛你了。我愛你,所以我要你填報我認為有前途的高考志願,如果你不聽,我就太失控了,我就指責你。我愛你,所以我要你嫁娶這樣的丈夫/妻子,如果你不聽,我們就斷絕關係。
-
愛孩子誰不會?但能給孩子高質量愛的父母,卻沒幾個
因為,你的孩子,就是你的作品。沒做母親時,我知道「母親是偉大的」,也僅僅是知道這句話;做了母親後,我切身體會到了為人父母身上的沉沉重任。這沉沉重任,不僅是為人父母發自本能地對孩子的愛,更是一種對自己作為父母這個角色的要求與擔當:要求父母懂得愛孩子,擔當起培養、教育好孩子的重任來。
-
告所有成年的子女:接受父母的愛才是對父母的愛
儘快獨立的子女天下的父母都一樣,人生的半輩子都在為兒女奮鬥,孩子小時候為了他吃好穿暖努力工作,孩子準備找工作就開始為了孩子的錦繡前程而鋪墊人脈。愛了你一輩子,忽然無法愛了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奮鬥,一直以來,都自認為是為子女提供庇護的大樹,無論子女遇到什麼問題,身為父母的自己都能解決,不為別的,就為孩子的快樂笑容,這種笑容給了他們成就,給了他們幸福,讓他們在為子女奮鬥的路途上充滿了動力,是他們人生的意義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請給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你以為的愛
可是父母沒有想過孩子能夠讓你操控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他愛你,還有一個是他暫時打不過你也離不開你。吳曉樂是一個家庭教師,這本書是圍繞一個個家庭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她從局外人的角度複述又剖析了這一個個故事,告訴所有的父母,你給了你的孩子生命,但是你給不了他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妄想操控往往就會失控。
-
從血緣關係上來說,世界上與你最親的是父母,孩子還是兄弟姐妹?
我們的一生中會有很多的親人,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和以後的愛人和孩子。那從血緣關係來說,和我們最親的人是誰呢?是我們的父母還是孩子或者是兄弟姐妹?我們先來聽聽專家怎麼說,其實我們從母親那裡繼承的只有DNA,相同DNA的比例代表著血緣關係,人有46條染色體,一半來自母親,一半來自父親,雖然在這上面說父親和母親遺傳給我們的東西是一樣的。但是遺產物質還有線粒體DNA,它是母系遺傳的,來自於母親,所以我們的DNA中來自母親的多一點點。
-
孩子,謝謝你愛我,超過了我愛你
在中國的感恩教育裡,我們往往習慣於感謝天地呵護之恩,父母養育之恩,良師培養之恩,貴人提攜之恩,智者指點之恩……可是我們卻鮮少感謝過孩子。也許很多人難以理解,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對父母懷有感恩之心才是天經地義,為什麼父母要對子女說「謝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