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熱三十年 | 南方周末

2020-12-16 南方周末

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聯誼活動上的「英語角」用英語熱烈交談。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1980年代學英語流露著封閉已久的國人對英語世界的好奇;1990年代學英語滲透著類似《北京人在紐約》這樣的文化衝突焦慮;2008年之後,學英語則出現了「渴望將中國的繁榮傳遞給外來者」的自豪。

「昨天的英語節目是你們做的?」

1982年1月6日,中央廣播事業局(現併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張香山走進中央電視臺電教部辦公室,劈頭問了句。

導演徐雄雄和同事們面面相覷。就在前一晚18點20分,他們改編的英語教學節目《Follow Me》(《跟我學》,下簡稱《跟》)在央視一套開播。

徐雄雄支吾著承認,節目利用英國BBC的現成材料編制。「沒動用外匯,只花了些人民幣。」同事正要過來打圓場。

「我看了,」張香山轉身就走,丟下兩個字,「很好!」

誰都沒料到後來的轟動。中國日報(China Daily)同年報導說,「《跟》在中國擁有一千萬觀眾,與我國現有的電視機臺數吻合。」

政治的烏雲才剛撥開一道細縫,學習英語的狂熱灑遍大地。

隨著出國潮的興起和考試制度的確立,這股狂熱被饑渴已久的土地吸收、固定,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不變的風景;而回溯三十載,狂熱之下的潛流,似乎很早就露出了端倪。

「來杯杜松子酒嗎?」

1981年9月,Katherine Flower來到北京。這位說話慢條斯理的紅頭髮倫敦姑娘後來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花克琳。

距離這個龐大國度的轟然轉向才過了3年。1978年,國家公派出國選拔考試恢復,中國向41個國家派遣了480名留學人員。當五十多位赴美公派留學生參加完卡特夫人為鄧小平舉行的招待會後,他們甚至分不清服務臺裡各自大衣的歸屬——所有西裝和呢子大衣都由教育部統一撥款定做。

當他們在大衣上寫下各自名字時,時代的變化已難阻擋。《北京日報》在1978年刊出文章,號召「努力掌握外國語這個武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

相關焦點

  • 英語熱三十年 當我們學英語時我們在學什麼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葉飆  1980年代學英語流露著封閉已久的國人對英語世界的好奇;1990年代學英語滲透著類似《北京人在紐約》這樣的文化衝突焦慮;2008年之後,學英語則出現了「渴望將中國的繁榮傳遞給外來者」的自豪。  「昨天的英語節目是你們做的?」
  • 專訪史景遷 | 南方周末
    (Muto/圖)2013年2月27日晚上七點半,北京大學第二教學樓一樓那個580人座位的大階梯教室已經水洩不通,湧進教室的人們還在增加,這些人中,甚至有從廣西遠道而來的「鐵桿粉絲」。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勉強給自己找了個擺放攝像機的位置。人們在等待一位年近八十的美國歷史學者——史景遷(Jonathan Spence)。
  • 南方周末的新媒體探索
    近日,南方周末宣布要進軍電視領域,在南周電視節目登錄全國電視臺之前,編輯、主持將在網上以「南周播報」的形式與大家見面。在不久的將來,以《南方周末60分鐘》為核心的一系列南周電視節目將陸續出爐。南方周末將從平面媒體進軍電視媒體,內容團隊也將從幕後走到前臺。
  • 【1984-1988年】南方周末25年紀事
    1984年1月4日,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復函南方日報社編委會,同意出版南方日報周末增刊。1月21日,試刊第2期出版,正式命名為《南方周末》(南方日報周末增刊)。此前,1983年12月31日,《南方日報周末刊》的試刊第一期出版。
  • 英語熱三十年:我們在學習什麼
    1980年代學英語流露著封閉已久的國人對英語世界的好奇;1990年代學英語滲透著類似《北京人在紐約》這樣的文化衝突焦慮;2008年之後,學英語則出現了「渴望將中國的繁榮傳遞給外來者」的自豪。「昨天的英語節目是你們做的?」
  • 南方周末招人啦!
    公司介紹南方周末報系旗下擁有一報一刊,《南方周末》和《南方人物周刊》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為中國新聞界樹立起風向標。
  • 尋找安全食譜 | 南方周末
    一桌年夜飯,八大食品,三十專家權威鑑定2011年,柴米油鹽醬醋茶,廟堂與江湖,從年初一直爭論至今,明年、後年……也難逃國人注目。
  • 核心議題 | 南方周末
    世博城市符號·大使論壇——巴黎站活動議程EXPO Urban Icon – Ambassador Forum of ParisRUNDOWN時間:2010年7月9日(星期五)地點:上海世博園 法國國家館
  • 尷尬的博士後 | 南方周末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李政道博士兩次給鄧小平寫信,建議在中國實行博士後制度,以吸引留學人才回國。1985年7月國務院正式發文批准實施博士後制度。此後23年間,中國先後招收了四萬多名博士後,這些頂尖人才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 新媒體環境下報紙廣告特色分析——以2015年《南方周末》為例
    摘 要:《南方周末》作為中國一份深具特色的新聞周報,不僅以負責任而見解獨特的新聞報導為人稱讚,其報紙本身刊載的廣告也極具特色。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本文以2015年全年的《南方周末》作為研究對象,採用內容分析法,從廣告版面、廣告類型等方面對2015年《南方周末》全年刊載的廣告進行了研究。
  • 博雅小學堂 x 南方周末:我們的身體裡流著相同的血
    博雅小學堂 X 南方周末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2014年的春天,帶著南方周末的火種,我們創造了博雅小學堂。我們在《南方周末》做了十年記者,親歷了新聞的黃金時代,度過了我們最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和天下所有愛孩子的老母親一樣,有了孩子後,我們不斷在思考孩子的教育與人生。如果人生從頭再來,我們會怎麼學?學什麼?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一生受益的東西?
  • 《南方周末》公益廣告「微笑,並保持微笑」
    《南方周末》公益廣告「微笑,並保持微笑」 MEDIA.SOHU.COM  2003年05月16日18:25  南方網-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2003年5月8日第20版公益廣告「微笑,並保持微笑----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我們依然需要微笑
  • 南科大內憂 |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推出這組報導,以南科大教改爭議為標本,解剖南科大在中國特殊國情中的改革路徑之困。我們敬佩改革者的勇氣和擔當,但我們也認為,改革的方法論同樣重要。我們期待為政者的寬容、社會各界的耐心,以及改革者之間的求同存異和相互扶持,能夠讓南科大改革獲得更大的空間,走出更從容的步伐,為中國高教改革做出更有價值的探索。
  • 南方周末:中國「超聲刀」
    AAAS年會期間,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Shahram Vaezy博士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就不由得稱讚說,「中國在這個領域是世界領先的」。  在國內,從事HIFU研製的包括海扶公司、上海交大新地公司等多家單位,其中,最先獲得市場準入的是海扶公司的「JC型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
  • 畢業歌 | 南方周末
    蘭州城市學院幼教專業畢業生馬芸在寢室裡整理好行李,手拿考試書看著窗外,2013年她們班45人,僅有數人目前確定了工作。(南方周末記者王軼庶/圖)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這個說法來自教育部的信息: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高達699萬,較2012年增加19萬。大學時光畫上句號,依依不捨離別之際又趕上「史上最難就業年」,2013年的6月,對畢業大學生們來說,平添一份傷感。
  • 「孩子畢竟是一個人啊」 ——作家吳曉樂的教育觀察 | 南方周末
    初中第一堂英語課,老師問大家誰不會背英文字母,吳曉樂毫不猶豫地舉手,才發現自己是少數。老師嘆口氣說:有同學沒有基礎,我們從頭教起。她感到難堪和羞恥,回家跟母親賭氣。母親道歉:「不知道英語這麼重要,你的學歷比我高了,我帶你去買一本英語詞典好嗎?」一位好友的父親是數學老師,回到家就有人輔導作業。吳曉樂那時以為,父母對孩子學習的嚴密管束就是愛的表現。
  • 「雜誌貓」《南方周末》雜誌推薦:在這裡,讀懂中國
    在這裡讀懂中國南方周末《南方周末》每周四出版,全國發行。創辦於1984年,以「在這裡,讀懂中國」為辦報宗旨,以「正義、良知、愛心、理性」為基本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國深具公信力的嚴肅大報,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報,覆蓋全國各大中城市,每期發行量穩定在120萬份以上,核心讀者群為知識型讀者。《南方周末》從創刊至2004年已發行超過1000期。據稱曾是中國大陸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周報,最高發行量達到130萬份。被稱作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創刊時是對開4版,後幾經擴版。現在每期一般有28版左右。
  • 戴旭發聲明稱《南方周末》未經自己同意發稿 修改訪談內容
    4月18日,《南方周末》刊登一篇訪談,內容有對空軍大校戴旭的訪談。戴旭看到後認為《南方周末》未經其同意就隨意刊登自己的言論,對於其作為媒體不誠信的行為不讚賞,於當天下午17點24分在自己的博客發表《關於<南方周末>未經戴旭同意發表訪談文章的聲明》一文。
  • 本周末會是2019年最熱的一天嗎?英國氣溫飆至30度
    本周到目前為止,氣溫似乎還算涼爽,但據氣象預報員預測,本周末氣溫將會飆升。我們能看到一年中最熱的一天嗎?星期六是六月的第一天,隨著這個月的開始,夏天的天氣似乎就要來臨了。英國氣象局表示,儘管未來幾天天氣涼爽多變,還會有潮溼天氣,但隨著周末的臨近,英國很快就會變暖。英國氣象局一位女發言人表示,英國大部分地區將在周六享受溫和的天氣,中部和東南部地區的氣溫預計將達到30攝氏度。她說:「如果這真的發生了,那將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
  • 「我對日中關係有信心」 | 南方周末
    整個2012年,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紛爭中不斷地試探、角力和拆擋,「中日兩國必有一戰」的呼聲不時見諸報端和網絡,而兩國領導人的先後更換也為中日關係如何破局增添了新的未知數。臨危受命的木寺昌人甫一上任,便開始馬不停蹄地拜訪中國外交和其他各界人士。2013年初,日本政要接連來訪,讓人似乎在一片冰冷中感到一絲回暖的氣息。這位新大使如何為當下的中日關係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