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臨近畢業季,相信很多畢業生們都面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分岔口。
有人說:「大城市的機會多,包容性更強,我想去大城市發展。」
但也有人說:「大城市的壓力大,不如小城市生活的容易,可能一不留神就被淘汰。」
不管是選擇包容性的大城市亦或能讓自己感到安全感的小城市,人生的抉擇的背後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在這段時間裡,「年齡」這個話題似乎成了各大熒幕之上的寵兒。
前腳有《乘風破浪的姐姐》聚焦在30+女性的身上,緊跟後面就推出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兩部熱播劇。
如果說《二十不惑》講的是學生從學校道走入社會的蛻變,那麼《三十而已》則訴說的是成年人世界的種種不易。
相對於《二十不惑》的稍顯稚氣的劇情,《三十而已》這部劇則是將成人的世界各種不易的事情,血淋淋的擺在我們面前。
從《三十而已》開播以來,圍繞王漫妮這個角色的劇情線就一直很受大家的關注。
比起嫁給鐵飯碗老公鍾曉芹和完美人妻顧佳來說,王漫妮這個角色更能引發現代人的共鳴。
因此,在微博上還衍生出了一個話題。
生病一個人扛,不敢告知家人,在大城市裡無數個夜晚哭泣,第二天依然能若無其事的上班,這些不就是曾經的自己嗎?
看到王漫妮那種無依無靠的模樣上熒幕上播出,難過的令人心碎。
原來,無論是白天多麼堅強的發誓在大城市紮下根來的人,委屈和無奈都會在深夜瞬間狂湧。
但這種狂湧的情緒,它既不吵也不鬧,是安靜的令人心碎。
年輕時立下的誓言,那些熊熊壯志,似乎在深夜裡也瞬間被瓦解的絲毫不剩。
在大城市裡,每天都在上演著離開和來到,還有多少人耗盡了青春,卻沒能在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還記得在大結局的前夕,王漫妮因為情感原因回到了老家,本想著在老家能安安穩穩的度過接下來的日子,但王漫妮卻發現,原來自己早就融入不到小城市的生活了。
習慣了在上海喝現磨的咖啡,再去喝家鄉咖啡館的速溶咖啡,也顯得難以下咽。
王漫妮在辦公室裡,看著大家對自己的噓寒問暖,自己原來的那份「獨立」在辦公室裡顯得像個異類。
在王漫妮的眼裡,她無法理解看電影都可以成為難得的休閒娛樂項目。
原來,在畢業後就奔赴上海的王漫妮,早就不習慣家鄉的生活了。
劇情發展到這裡,似乎也揭示了成人世界的一塊「遮羞布」:小城市待不慣,大城市留不下的窘迫。
其實看到王漫妮這樣,也讓我聯想起了幾年前戚薇出演陳可的那部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鑑》。
似乎,劇中的王漫妮和陳可都是這個時代下的鮮明代表。
2008年的陳可帶著一腔熱血來到北京,想在這個城市一展拳腳,但現實卻給了她一記狠狠的耳光。
懷著憧憬找到了自己的老同學,沒想到房費電費都被對方算計的一清二楚,甚至還要面對老同學的「揩油」。
在被老同學趕出去後,陳可一個人拖著行李箱在街上走了很久,身上的錢只夠買半塊烤紅薯。
違背母親的意願死都要來北京的陳可,在那一瞬間失了神。
不論是王漫妮還是陳可,她們都嚮往著大城市的美好,在習慣大城市的生活後,回到家裡,一瓶小小的洗髮露都顯得不那麼好用。
我問過幾個身邊的朋友:「在外打拼這麼累什麼不回老家?」
他們給出的答案竟然出乎意料的一致:「回不去了。」
是啊,在外打拼那麼多年,如果一事無成回老家,不僅丟了自己的面子更是丟了家人的面子。
那除了面子還有什麼呢?可能就是那份不甘願就這樣回去的「野心」。
無論是王漫妮還是陳可,她們心中的那份「野心」一直都沒被打倒,她們不甘願也不想回到平淡的生活中去。
於是,她們抱著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決心,要和生活一決高下。
生活向來都沒有一個恆定的標準,大城市有它的好,小城市也有它的妙。
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並努力奮鬥,不管是小城市的安逸還是大城市的繁華,它們都值得我們用心對待。
版權聲明:
原創作品,如發現抄襲洗稿必究。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