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是神奇的,古往今來都是這樣。貴州的許許多多神奇之處,別說省外的人不知道,就連貴州人自己,都有許多不知道的地方。今天@黔微資訊要說的就是貴州的一個神奇的縣。這個縣有多神奇呢?正如標題所言,名字是皇帝取的,連接4個市州,還有2塊飛地,僅此三項,足夠彰顯其神奇了,然而其真正的神奇還不止這些。這個縣就是貴州省遵義市餘慶縣。
神奇一:皇帝親自取名
「餘慶」這個詞,我們太熟悉不過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對聯就有餘慶二字:「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老百姓也常常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餘慶」二字飽含了富足、平安、吉祥的意思。
雖然貴州自古以來是山高皇帝遠,但恰恰餘慶縣的縣名卻是由皇帝親自取的。
據相關資料,早在唐朝的時候,這裡就有餘慶、白泥二土官為校尉的記載。元朝初年設餘慶長官司,後又設餘慶州。明朝洪武洪武年間(1384年)復為餘慶長官司。明朝萬曆二十九年春,餘慶長官司(現敖溪鎮)和白泥(現白泥鎮)長官司合併設縣。當時的貴州巡撫叫郭子章,合併設縣的時候各取一字,取名為餘泥縣,提請神宗批示,神宗特旨令為餘慶縣。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有所疑義。但如果交代一下當時的背景,皇帝取名這事兒就更可信了。
明神宗是誰?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萬曆皇帝。
郭子章是誰?他是萬曆皇帝任命的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的同時兼制蜀楚軍事。郭子章與湖廣川貴總督李化龍合力剿平播州(現遵義)楊應龍叛亂,徹底消滅了盤踞播州八百餘年、世襲了二十九世的楊氏土司,又多次平定貴州苗、瑤起義,以功封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銜。
不難看出,郭子章是皇帝信任的人、重用的人。作為貴州巡撫,要撫軍安民,要管治好貴州,對行政設置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必要的。你可能又要問,堂堂的巡撫大人,取個「餘泥縣」多土啊,不知道取「餘慶縣」嗎?
這就是郭子章的聰明之處了。對下,兩個長官司,各取一字為「餘泥縣」,能夠服了兩地之人。對上,給皇帝改名留下了空間,讓皇帝覺得改得舒服。皇帝定的名字,兩地之人不僅服氣,而且覺得是一種巨大的榮耀。
餘慶縣的縣名,就這樣來的,皇帝親自取的。
神奇二:連接4個市州
貴州省有9個市州,餘慶一個縣就連接了4個市州6個縣,這在貴州是絕無僅有的。這樣的特點就是放到全國,也是為數不多的。
餘慶縣屬於遵義市管轄,16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共有10個鄉鎮街道,生活著30萬人口。
餘慶縣位於遵義東南角,處於遵義、銅仁、黔南、黔東南4個市州的結合部,東與銅仁市石阡縣接壤,南(東南)與黔東南州黃平縣(施秉縣)相連,西與黔南州甕安縣相通,西北、東北分別與遵義市的湄潭縣、鳳岡縣毗鄰。
怎麼樣?一個縣連接4個市州6個縣,是不是也該算一個神奇之處呢?
神奇三:擁有2塊飛地
此前,@黔微資訊只發現六盤水市中山區有兩塊飛地,今天認真看了餘慶縣的地圖,發現餘慶縣也有兩塊飛地,而且「飛」到了其他市州。不過兩塊飛地都很小,大的一塊兒屬於餘慶縣白泥鎮,「飛」在黔東南州施秉縣境內,充其量也就一個自然村那麼大;小的一塊兒屬於餘慶縣小腮鎮,「飛」在銅仁市石阡縣境內,小得幾乎可以忽略,是一片山林,直接可以想像為小腮鎮某村村民的傳統柴山。
神奇四:貴州第一「江湖」
貴州橫跨長江珠江水系。北面長江水系,主要是烏江、赤水河。
烏江的名氣您知道的,當年紅軍長徵在貴州,有四渡赤水河,也有兩次飛渡烏江。第一次是1935年1月紅軍進入貴州後強渡烏江到攻佔遵義城,這是北渡烏江,之後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第二次四渡赤水後,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徹底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烏江橫貫餘慶縣域。當年紅軍強渡烏江,其中回龍渡戰鬥等就在餘慶縣境內。
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在餘慶縣境內形成了貴州最大最具特色的「江湖」。貴州「西電東送」的標誌性工程——構皮灘水電站就在這裡,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成為貴州重要的能源基地。
修建水電站,就要築壩,於是高峽出平湖,在餘慶形成了貴州第一大人工湖,叫做飛龍湖。整個湖區面積達到了147平方公裡,湖區還有37座小島星羅棋布。「遊貴州第一大湖、觀亞洲第一高壩、看世界第一長龍」的飛龍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成為餘慶縣靚麗的「江湖」名片。
神奇五:創造四在農家
「四在農家」的曾經風靡遵義並得到廣泛推廣。「四在農家」指的是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後來成為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載體,並且包含於鄉村振興的內涵之中。
「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今天,走在黔北鄉村,許多成熟的美麗鄉村,就是按照四在農家的路子創建的。這些已經扎牢了基礎的美麗鄉村,在鄉村振興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而「四在農家」的發源地,就是餘慶縣。
餘慶縣的海拔在600~1000之間,地勢相對貴州的其他縣份而言,要平坦一些,因此餘慶的農業生產農村發展比較好,老百姓的生活是有「餘慶」的,能夠創造「四在農家」也有其先天的因素。
餘慶就是這樣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