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Weekly|用DeepFake對抗DeepFake?(9.13—9.20)

2020-12-15 騰訊研究院

科技向善Weekly由騰訊研究院彙編,每周整理最新一周全網科技向善相關資訊、觀點與實踐產品,為科技向善的探索注入全新燃料。

本周,誰談論了科技向善 ?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讓金融回歸本源,促進智慧金融良性發展的保障,讓科技發揮向善的力量。

9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在「2019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上海)峰會」談到了隨著技術發展,金融創新必須要遵循安全穩健的發展思路。智慧金融要實現健康發展,需要認識並穩妥處理好六個關係。

其中,紀志宏指出要處理好數據開發應用和客戶隱私保護的關係。在更好發揮5G潛能的同時,讓金融回歸本源,促進智慧金融良性發展的保障,讓科技發揮向善的力量。同時,他還談到了金融科技性的強化可能無法讓弱勢群體獲得較好的服務,因此要切實處理好金融和科技性和普惠性的關係,促進社會公平公正。

——《紀志宏:金融科技要處理好數據開發和隱私保護的關係》來源:新浪財經

澳大利亞電信CEO Andrew Penn:人是技術發展的目的

9月17日,《2019年澳大利亞數位化普及報告》發布。澳大利亞電信CEO表示,2019年數位化普及中仍存在著數字鴻溝問題,不僅體現在貧富階層上,還體現在不同年齡段上。

他指出,2020的新願景是以人為核心的,因為「人」是科技發展的目的,希望能夠彌合數字鴻溝。Penn表示,澳大利亞電信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現代通訊技術帶來的便利,享受連接每個人的未來。

報告原文地址:https://www.csi.edu.au/news/media-release-affordability-continues-be-key-barrier-improving-digital-inclusion-australia/

——《Working to make society more digitally included》from::https://exchange.telstra.com.au

同盾科技CEO蔣韜:心存敬畏 向善而行

9月17日,同盾科技發布CEO蔣韜的公開信《心存敬畏向善而行》回應9月16日網傳的《同盾科技爬虫部門解散,無意間掀起行業整治風暴》文章。在公開信中,蔣韜明確表示網絡上針對同盾科技的文章為謠言。

他指出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發展提高了中國細分行業的效率,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但新技術的應用,導致數據和隱私保護問題不斷,全世界都面臨這個難題。解決難題需要監管、企業、法律界等共同研究和探討,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良性發展態勢,而主要方向是鼓勵科技向善。作為企業,生產系統和工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什麼非常重要,應當始終心存敬畏,向善而行。

——《同盾科技蔣韜:心存敬畏向善而行》來源:中國網科學

本周,誰實踐了科技向善 ?

用DeepFake對抗DeepFake?

近期,第一個利用 DeepFake 技術進行換臉的全民級應用 ZAO 引發了一系列爭論,儘管 ZAO 官方已對其中的一些核心問題作出回應並加以改進。但 DeepFake 技術本身所帶來的潛在影響依然存在。

如何保證你在網絡上的「自拍」不被濫用?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提供了一種通過 DeepFake 對抗 DeepFake 的方法。即你可以使用DeepFake對自己的面部照片進行「匿名化」。

deepfake技術會根據你的動作表情和背景,為你實時生成一張「人臉」。但這張「人臉」變得與現實中你的臉部特徵不再一致。簡言之,用戶仍然可以視頻聊天,傳達自己的動作表情等,只不過對方看見的不是你真正的樣子。但同時帶來的問題是,該算法如何觸達到真正需要它的用戶。

——《Keep anonymous online with deepfake tech that generates a whole new face for you》from:https://www.digitaltrends.com

AI能夠根據心臟情況衡量死亡風險

近日, 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機器學習系統Riskcardio。該系統能夠估測因心血管或血流減少而引發的健康風險。觀測心電圖15分鐘,Riskcardio甚至能夠確定檢查者是否會在未來30天內或一年後死亡。

該算法將持續改善,考慮更多的因素,包括納入更廣的年齡段、不同種族、性別等。如果Riskcardio被投入到臨床診斷中,將對醫療有著重大意義。醫生能夠藉此迅速評估病人的健康情況,並給出適當的治療建議。

——《AI can gauge the risk of dying fromheart conditions》from:https://www.engadget.com

「AI定製巴士」 耗時減少30%,價格卻只有計程車的1/10

9月17日,國內首條「AI定製巴士」9路在滬正式亮相。乘客只需提前預定就能像打車一樣「乘公交」。相較於傳統的公交路線,「AI定製巴士」 耗時減少30%,價格卻只有計程車的1/10 。對相關企業來說,以前開通一個新線路可能需要花費3個月,現在最少3天就可以實現。

「AI定製巴士」成功運行的背後是「公交數據大腦」在支撐。「公交數據大腦」是一款基於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AI智能出行分析產品,通過實時監控路面上公交車數量、乘客數量以及乘客的流向等等,幫助提升公共運輸領域的智能調度、定製出行、線網優化、綠色出行。相關公交公司可以通過它自動設計公交線路、公交站點以及發車班次等等。

9月16日,在第三屆綠色出行峰會上,支付寶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發展將為綠色出行賦能,「AI定製巴士」有望在未來3年覆蓋全國。

——《首條「AI定製巴士」在滬亮相 3年內有望覆蓋全國》來源:中國青年網

IBM主推並踐行「可信 AI」

隨著AI的迅速發展,技術本身的可信性問題越需要得到有效解決。近日,IBM 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謝東博士通過主題演講,闡述了 IBM 主推的「可信 AI」概念,提煉出了可信AI(Trusted AI)的四條原則:公平性、可解釋性、健壯性、透明性。

謝東表示,IBM始終注重對AI的信任研究,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產品和平臺。例如,在公正性方面,IBM 提供了開源工具集合 AI fairness 360,包含用於檢查和減輕 AI 中不必要偏見的算法。今年8月, IBM 發布開源算法集合 AI Explainability 360,以增強算法的可解釋性。IBM 研究團隊開源Adversarial Robustness 360 Toolkit,用於檢測模型及對抗攻擊的工具箱,為開發人員加強 AI 模型被誤導的防禦性,讓 AI 系統更加安全。AI Open Scale 是 IBM 提高所謂「黑箱方法」透明度的一部分,從而加速 AI 的規模化發展。

——《IBM 謝東:AI 進入生活,我們該怎麼信任它?》來源:航通社微信公眾號

谷歌搜索結果將突出原創報導

9月13號,谷歌新聞副總裁Richard gingras在其博客中表示,谷歌已經更新了搜索算法,讓用戶將更容易檢索到原創的新聞內容。

為了幫助算法的微調,谷歌更新了評判檢索質量的規則,讓檢索結果評議人員為質量高的原創新聞打出更高的評分。這些文章必須要是準確的,並且達到專業新聞記者的水平。這一改變,將對地方新聞寫作者帶來好處。

——《Google search results will highlight original reporting》from: https://www.engadget.com

AI提前18個月預測厄爾尼諾現象

9月18日,韓國全南大學海洋氣象學家Yoo-Geun Ham和同事研究發布一套算法,能夠提前一年預測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是能通過分辨諸如印度洋偶極子等厄爾尼諾發生的先兆進行預測。

他們通過1871到1973年全球海洋的溫度,以及過往預測模型的基礎上,有使用到1961到2005年間近3000起厄爾尼諾及其類似現象的數據對人工智慧進行訓練。

Yoo-Geun Ham和同事在用1984到2017年間的數據在對算法進行測試後,發現該算法相較於傳統方法預測更準確,34次氣候事件預測準確的有24次,而傳統方法的預測準確的數量不到20起,而預測時間也只能提前1年。

目前,該論文《Deep learning for multi-year ENSO forecasts》已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now predict El Nio 18 months in advance》from:https://www.newscientist.com

本周,哪些問題值得思考

人臉識別標籤和分類背後的偏見與歧視

人臉識別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其背後潛藏的問題。近期在米蘭的普拉達中心AI研究者、教授Kate Crawford和藝術家、研究者Trevor Paglen舉辦了第一次的照片展。

同時,他們還建立了 ImageNet Roulette網站,你可以上傳照片,網站會對標ImageNet(用於視覺對象識別軟體研究的大型可視化資料庫)中的分類和標籤,給出在AI眼中這張照片是怎樣的。

展覽和網站旨在探討兩個問題:在訓練數據集中,人是如何被表示、翻譯和分類的,以及科技是如何為人打標籤和分類的。兩人指出,在ImageNet中有很多分類是怪異的、有問題的,甚至是冒犯的。而基於有問題的數據訓練出的算法,結果是背後的失實、歧視問題十分明顯。

——《ImageNet Roulette: A.I. photo analyzer shows the problems with face scans》from:https://www.inverse.com

科技向善是在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先生指導下,於2018年初由騰訊研究院發起的一個多方共建的研究、對話與行動平臺,這一理念在2019年升級為騰訊公司新使命。騰訊研究院希望在這一使命下與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技術演進帶來的重大問題,尋求共識與解決方案,引導科技為社會帶來最大福祉。

如果您在科技向善領域的所思、所想、所創尚未被我們發現,可以將內容投遞至gifwang@tencent.com

相關焦點

  • AI黑科技之換臉Deepfake的善、惡、醜
    這都是拜最新的黑科技技術deepfake所賜。造「假」的生成對抗網絡Deepfake是深度學習和造假技術的結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為舞蹈創造了deepfake。最近,佛羅裡達州達利博物館利用Deepfake在一個亭子裡復活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者,遊客可以在那裡與他互動。想像一下,復活其他著名歷史人物,他們將可能激勵我們或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想像一下,復活我們逝去的親人。
  • 【雙語彙】Deepfake/深度造假
    事實上,這些全都是deepfake(深度造假)視頻。 Deepfake由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和fake(造假)組合而成,Wikipedia(維基百科)的解釋是:Deepfake is a technique for human image synthesis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又來搞怪 輕鬆製作怪異的Deepfake模因
    據外媒Techspot報導,一種新的時尚正在席捲社交媒體, 尤其是出現在TikTok上的一種怪異的deepfake模因。這些「病毒式」視頻中,各種知名和不知名的人物都在唱 "Baka Mitai",這是一首在一些Yakuza電子遊戲中聽到的Karioki歌曲。
  • 黑科技DeepFake檢測方法:利用心跳做信號,還能「揪出」造假模型
    伴隨著這些生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被證實有效的 deepfake 檢測方法,這些方法具備較高的分類準確率。然而,目前幾乎沒有任何工作關注 deepfake 視頻的來源(即生成 deepfake 視頻的模型)。 來自賓漢姆頓大學、英特爾公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方法,利用視頻中的生物信號檢測該視頻是否偽造。
  • 《連線》:AI生成的文字將是最可怕的Deepfake內容
    雖然這項技術仍在興起,但其被濫用的可能性是如此驚人,以至於科技公司和學術實驗室優先研究並資助檢測方法。社交平臺為含有 「合成和操縱媒體」的帖子制定了特殊政策,希望在保護自由表達和阻止大肆傳播的謊言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但現在,距離11月3日還有3個月左右的時間,一波deepfake內容似乎從未斷過。
  • 一文了解Deepfake 2020發展現狀
    Deepfake泛濫成災,增長率超330%近些年,計算機視覺技術得到飛速發展。尤其是2014年生成式對抗網絡GAN的提出,讓圖像和視頻合成不斷取得驚人的效果。尤其是隨著技術的提升,偽造品越來越難以用肉眼分辨。去年,一名馬來西亞政治家就因涉嫌從事同性戀活動的視頻而被判入獄(在馬來西亞同性戀是非法的),但後來證實該視頻是Deepfake偽造的。另外,比利時政治團體也曾利用Deepfake偽造了一段川普關於巴黎氣候協定的演講視頻,在當時產生了不小的轟動。
  • ...應用:色情機器人|sensity|telegram|機器人|deepnude|deepfake
    據報導,DeepNude能用AI技術「去除」衣服,雖然有些合成照片看上去有瑕疵,但是有些照片可以以假亂真。該機器人每天都會向相關的Telegram頻道發送包含大量「裸體」女性照片的圖庫。DeepNude軟體使用深度學習和生成對抗網絡來生成受害者的裸體圖片。其AI算法在一組女性裸體圖像數據上受過訓練,能夠在最終圖像中合成身體部位。Telegram方面並沒有回答有關色情機器人及其產生的惡意圖像的問題。Sensity的報告還稱,該公司幾個月前向Telegram報告該機器人及其傳播渠道時平臺方面並沒有做出回應。
  • 音頻版Deepfake詐騙案正在興起,專家:需警惕
    為了應對Deepfake換臉技術帶來的種種風險,2019 年,Facebook 斥巨資發起「Deepfake 檢測挑戰賽」,這項挑戰賽一直延續到現在,其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了82.56%。不過,令人擔憂的是,有人又將虛假的矛頭指向了Deepfake語音。
  • 谷歌 AI 開源 Deepfake 檢測數據集,3000+ 真人...
    v=x2g48Q2I2ZQ為了製作這個數據集,在過去的一年裡,谷歌與眾多演員合作錄製了數百段視頻;並使用公開的 deepfake 生成方法,從這些視頻中創建了數千個 Deepfake 假視頻。這些由真實視頻和虛假視頻組成的數據集組成了可用於 Deepfake 檢測和識別的素材。
  • ...Deepfake 這個詞語,它在某種程度上將 Deepfake 的含義商品化了。
    你對 Deepfake 有什麼了解呢?你是否知道 96% 的 Deepfake 視頻為色情內容,你是否知道 Deepfake 已經被做成了名人和政要的虛假視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你是否知道各個平臺為了打擊 Deepfake 視頻用了哪些騷操作?如果這些你都知道,那你真的很懂新技術和平臺的新政策了。
  • 什麼是Deepfake?為什麼Deepfake生成的假臉會這麼自然?
    什麼是Deepfake?為什麼Deepfake生成的假臉會這麼自然? 什麼是Deepfake? 既然要對抗虛假視頻,就讓我們先從Deepfake講起,下面是它的作品「案例」: 把主持人的臉換成尼古拉斯·凱奇(對應視頻幀) 這是因為當訓練深層神經網絡時,我們用的是來自網絡的靜態圖像。
  • Deepfake技術被稱現代網絡「易容術」 AI換臉如何打假「李鬼」
    Deepfake是一種換臉技術,可以將圖片或視頻中A的臉換到B的頭上。其名字由深度機器學習(deep machine learning)和假照片(fake photo)組合而成。這項技術不需要操作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只要收集到足夠素材,AI就可以完成。Deepfake換臉效果逼真,讓人難以分辨真假,這也引發了眾多倫理和隱私問題。
  • 「AI間諜」擾亂美國政壇,眾議院提出法案打擊Deepfake換臉技術
    和之前利用 deepfake 技術將某種動作片中的主人公 P 成自己的夢中情人相比,這種技術利用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安全層面。管理層已無法坐視不理。現有的「造假」技術到底發展到了何種程度?現有的造假技術,包括圖像生成、語音合成、視頻合成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 深度解密換臉應用 Deepfake
    其實人們一直都在追求更通用的生成技術,我想 Deepfake 算是一例,就讓我們由此出發,看看能否從中獲取些靈感。一、基本框架我們先看看 Deepfake 到底是個何方神聖,其原理一句話可以概括:用監督學習訓練一個神經網絡將張三的扭曲處理過的臉還原成原始臉,並且期望這個網絡具備將任意人臉還原成張三的臉的能力。
  • 研究人員用頻率分析來識別Deep-Fake圖像 算法造圖會...
    兩種算法的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圖像deep -fake images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fake」(fake)的合成詞,是在計算機模型的幫助下生成的,也就是所謂的「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簡稱GANs。
  • Deepfake視頻換臉技術,細思極恐,網民口誅筆伐
    請點擊輸Deepfake畫面技術。入圖片描述說到Deepfake之前先舉個例子, 在2018年的時候加彭總統Aii Bongo突然消失了幾個月,引起了社會上的猜測和不安,很多人認為有人謀害總統試圖奪權,為了安撫民心政府公開了一段Aii Bongo錄製的新年致辭。這段異常的致辭讓軍方確信是總統有難還為此發動的兵變。
  • 吳恩達盤點2019AI大勢:自動駕駛寒冬 Deepfake已成魔
    Deepfake的出現實現了「以假亂真」的合成技術從圖像到視頻的跨越在Deepfake視頻中,英國足球明星大衛·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可以用9種語言傳達抗瘧疾信息。中國科技企業發布基於同樣技術的應用ZAO,可以將視頻中用戶的臉換到流行的電影場景中的演員身上,讓用戶感覺就像是自己在演電影一樣。
  • DeepFake系列之FakeSpotter
    簡介論文題目&作者團隊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是最近一篇關於Deepfake檢測的論文,出自阿里巴巴,小米AI lab聯合出品的FakeSpotter,由於以往的Deepfake檢測網絡魯棒性並不高,這篇文章探討一個更簡單的方式,增強網絡的魯棒性。1.
  • 拍紀錄片、做表情包,盤點2020年Deepfake大事記
    一位名為「Deepfake」的 Reddit 用戶使用人工智慧算法,將色情片主角的臉換成名人的臉,在當事人不知情、未同意的情況下,上傳這些虛假色情片。科爾披露了這一行為,那正是 Deepfake 科技蓄力之時。一年後,Deepfake 色情片不僅僅在 Reddit 上傳播,而且,許多軟體可以「剝掉」任何被拍到的女性所穿衣服,獲取此類軟體也輕而易舉。
  • 新deepfake 算法,更輕鬆修改視頻講話
    獲悉,一種新的深度偽造(deepfake)算法可以將音頻和視頻處理成一個新文件。 一種叫做神經渲染(Neural Rendering)的機器學習技術可以用真實感紋理繪製出3D模型,使其看起來與真實物體基本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