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pss】含依時協變量的cox回歸

2021-02-21 周薇的學習筆記

檢驗變量是否符合PH假定一共有四種方法:

1、繪製生存曲線,看是否交叉;

2、基於累計風險函數繪製生存曲線,看是否平行;

3、檢驗偏殘差與時間秩次是否相關;

4、檢驗變量與時間對數的交互項是否有統計學意義。

對於分類變量,可以看Kaplan-Meier生存曲線是否交叉。

步驟如下:

1、Analyze (分析)→ Survival(生存分析) → Kaplan-Meier

2.將時間變量time選入「Time」框中,將結局變量Y選入「Status(狀態)」框中,並點擊Define Event(定義事件),定義發生事件的取值為「1」,再將分組變量X選入「Factor(因子)」框中。

3、點擊Options(選項),在Plots框中勾選「Survival(生存分析)」繪製生存曲線,點擊Continue(繼續),最後點擊OK完成操作。

4.看兩組生存曲線之間並未交叉?如果沒交叉,可以對分組變量X滿足PH假定的條件做一個初步判定。

以生存時間t為橫坐標,以log[-logS(t)]為縱坐標,繪製分類變量每一組別的生存曲線,看看是否平行。

步驟如下:

1、Analyze(分析) → Survival(生存分析) → Cox Regression

2、將時間變量time選入「Time」框中,將結局變量Y選擇「Status(狀態)」框中,並點擊Define Event,定義發生事件的取值為「1」 ,再將分組變量X選入「Strata(層)」框中,以X作為分層因素。

3、點擊Plots(圖),勾選「Log minus log(負對數的對數)」,用於繪製log[-logS(t)]對時間t的曲線,最後點擊Continue和OK完成操作。

4、此時看不同的時間點,X兩組曲線是否平行?如果平行,可以判定分組變量X滿足PH假定的條件。

看看偏殘差(即Schoenfeld殘差)與時間秩次是否相關。

具體步驟:

1、Analyze → Survival → Cox Regression

2、將時間變量time選入「Time」框中,將結局變量Y選擇「Status」框中,並點擊Define Event,定義發生事件的取值為「1」, 並將自變量X選擇「Covariates(協變量)」框中。

3、點擊Save,勾選Partial residuals(偏殘差),即Schoenfeld偏殘差,點擊Continue,最後點擊OK完成操作。

1、Transform(轉換) → Rank Cases(個案排秩)

2、將時間變量time選入「Variables(變量)」框中

3、點擊「Rank Types(排秩類型)」,勾選Rank(秩),點擊Continue,最後點擊OK完成操作。

1、Analyze (分析)→ Correlate(相關) → Bivariate(雙變量)

2、將Partial residual for age[PR1_1]和Rank of time[Rtime]選入Variables框中,勾選Pearson相關,最後點擊OK完成操作。

3、結果顯示,Schoenfeld殘差與時間秩次之間的Pearson相關係數為0.352(P<0.001),為正相關,且具有統計學顯著性,由此提示自變量X的風險比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可認為自變量X不滿足PH假定,不適宜直接進行Cox回歸分析。

將每個協變量與對數生存時間的交互作用項(Xln(t))放入Cox回歸模型中,如果交互作用項無統計學意義,則滿足風險比例條件;

具體步驟:

1、Analyze → Survival → Cox w/Time-Dep Cov

2、此時會進入公式界面,首先在Function group(函數組)框中選擇Arithmetic(算術),在Functions and Special Variables(函數與特殊變量)框中雙擊自然對數Ln,此時Expression for T_COV_框中出現LN(?),將Time[T_]選入Expression for T_COV_框中,變成LN(T_)。接下來點擊乘號「*」,將X(假定X為年齡)選入Expression for T_COV_框中,形成時間依存協變量的計算公式:LN(T_) *X

3、點擊Model(模型),進入Cox Regression對話框,將時間time選入Time框,將事件Y選入Status框,並點擊Define Event,在Single Value框中填入1,然後將協變量X1(治療方式)、X2(年齡)和時間依存協變量T_COV_一同選入Covariates(協變量)框中,最後點擊OK完成操作。

4、時間依存協變量T_COV_的回歸係數β為0.024,P=0.009,說明與0相比有顯著性差異,提示自變量age具有時間依存性,證實了其不滿足風險比例Cox回歸模型的PH假定要求。

相關焦點

  • SPSS詳細教程:含時間依存協變量Cox回歸模型(時依係數法)
    本期內容小咖將為大家介紹一種拓展的Cox回歸模型方法--含時間依存協變量Cox回歸模型。含時間依存協變量Cox回歸模型(Time-Dependent Cox Regression Model),是一種非比例風險模型(Non-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我們把不滿足PH假定的協變量定義為時間依存協變量,並將其引入Cox回歸模型中,即構成含時間依存協變量Cox回歸模型。
  • 生存分析之Cox回歸
    主要添加自變量時應選擇合適的變量類型即參照水平(默認低水平為參照),如果未經步驟【2】的生存時間變量聲明,也可以在此對話框中的[生存設置]中聲明。需要說明的是,本例有序變量按連續變量處理,性別、病例分級、復發即PD-L1雖然是分類變量但都是二分類,直接按連續變量分析也不影響結果。
  • ​手把手教你COX分析(SPSS)
    一般情況下,建議納入的變量有:1)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此時,最好將P值放寬一些,比如0.1或0.15等,避免漏掉一些重要因素);2)單因素分析時,沒有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是臨床上認為與因變量關係密切的自變量。一般情況下,樣本量是納入變量的20-30倍,結果才比較穩定。
  • 基於R語言pec包對Cox回歸模型進行深度評價
    1. 背景知識在Logistic回歸中我們可以由回歸方程,根據患者的自變量取值預測其發生結局的概率,讀者可以參考前述章節。在Cox回歸中,很多人可能和筆者有相同的困惑,如何利用已經構建好的生存資料預測模型預測單個患者的生存概率?
  • 主成分回歸分析在SPSS中的實現
    今晚講「主成分回歸在SPSS中的應用」,準備好喔,要放大招了~ 分析—描述統計—描述,將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自變量選入變量框,如果要作回歸分析,則也需要將因變量選入變量框。經過處理的數據符合標準正態分布,即均值為0,標準差為1,也是spss中最常用的標準化方法。
  • 【視頻教學】SPSS中級統計--S02-5協方差分析
    視頻:協方差分析協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是關於如何調節協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效應,從而更加有效地分析實驗處理效應的一種統計技術,也是對實驗進行統計控制的一種綜合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的方法。
  • SPSS因子分析案例
    【二、簡單實例】現在有 12 個地區的 5 個經濟指標調查數據(總人口、學校校齡、總僱員、專業服務、中等房價),為對這 12 個地區進行綜合評價,請確定出這 12 個地區的綜合評價指標。【三、解決方案】1、spss因子分析同一指標在不同地區是不同的,用單一某一個指標難以對12個地區進行準確的評價,單一指標智能反映地區的某一方面。
  • SPSS方差分析方法與實例演練
    那麼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方差分析基本概念、 單因素方差分析、 多因素方差分析及協方差分析;同時在spss中的操作演練。在spss中經常使用方差齊性檢驗(都是levene檢驗),一般情況下,只要sig值大於0.05就可以認為方差齊性的假設成立,因此方差分析的結果應該值得信賴;如果sig值小於或等於0.05,方差齊性的假設就值得懷疑,導致方差分析的結果也值得懷疑。
  • 如何根據Cox回歸Nomogram計算所有患者的風險得分?
    背景知識我們通過Cox回歸等方法構建臨床預測模型,然後根據模型參數把患者的生存概率可視化為Nomogram。「Nomogra」中文常翻譯為諾模圖或列線圖,其本質就是回歸方程的可視化。根據上述條件,通過一定的數學模型判斷每個變量的得分,比如年齡40歲,得分是10分,男性得分是4分……依次累計各個變量的得分,計算出總分,不同的總分值就對應3月、6月和1年的生存概率。複雜的Cox回歸公式變成了直觀的圖形,臨床醫生可以很方便的計算每個患者的得分及對應的生存概率,從而告知患者一個相對準確的「算命」結果。
  • 多元線性回歸spss操作 - CSDN
    收集了27名糖尿病人的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空腹胰島素(RI)、糖化血紅蛋白(HbAc1。本文圖片中由於個人在軟體錄入時書寫錯誤寫成了HbAa1c)、空腹血糖(Glu)的測量值,試建立血糖與其他幾項指標關係的多重線性回歸方程。
  • 因變量二分類資料的Probit回歸
    從廣義上來看,Probit回歸也屬於線性回歸的範疇,屬於廣義線性回歸。同logistic回歸類似,Probit回歸也是擬合0-1型因變量的回歸方法,把取值分布在實數範圍的變量通過累積概率函數轉換成分布在(0,1)區間的概率值。
  • RDD:斷點回歸可以加入控制變量嗎?
    在斷點回歸中,若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計,研究者通常會加入不受政策影響的協變量,如人口統計特徵;而使用非參數局部多項式法,研究者大都不考慮協變量,這使得估計量並不總是參數的一致估計。為此,Calonico 等 (2019) 將協變量納入非參數多項式回歸中,以估計局部政策效應,並對相應的統計推斷進行了數理論證。
  • 使用spss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可以建立因變量y與各自變量xj(j=1,2,3,…,n)之間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中:b0是回歸常數;bk(k=1,2,3,…,n)是回歸參數;e是隨機誤差。選擇標籤變量: 選擇「年份」為標籤變量。選擇加權變量: 本例子沒有加權變量,因此不作任何設置。4)回歸方式本例子中的4個預報因子變量是經過相關係數法選取出來的,在回歸分析時不做篩選。因此在「Method」框中選中「Enter」選項,建立全回歸模型。
  • spss線性回歸自變量因變量專題及常見問題 - CSDN
    4.結果判斷:在結果中我們關注係數表即可,當VIF值大於等於10時,我們認為變量間存在嚴重的共線性,當VIF值小於10時,我們認為數據基本符合多元線性分析的假設(4),即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本案例數據均滿足以上4個假設,可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的運算。
  • logistic與Cox回歸的P for trend:一個臨床醫生創造的指標
    研讀有關文章,P for trend其實就是將連續性自變量(協變量)按照一定的方法將其離散化成幾個分類水平的等級變量,通俗地說,就是根據四分位數、平均與標準差甚至根據臨床專業上的分級,將連續性自變量(協變量)轉換成只有幾個組的分組變量
  • 相關和回歸—SPSS多重線性回歸
    定義模型(確定研究問題、定義變量)⇒適用條件檢驗假設⇒自變量篩選⇒模型和偏回歸係數假設檢驗⇒殘差分析⇒強影響點、高槓桿值和離群點判斷⇒多重共線診斷⇒結論,具體可以查看下面兩個教程,講的比較仔細。關於線性回歸模型的應用條件在前面已經學習:(1)自變量與因變量存在線性關係;(2)殘差滿足正態性、方差齊性和獨立性;(3)自變量之間獨立,不存在共線性,且無高槓桿值、強影響點;(4)因變量為隨機變量,自變量固定變量;(5)各觀測值之間相互獨立。
  • spss線性回歸 回歸方程 - CSDN
    多元線性回歸,主要是研究一個因變量與多個自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跟一元回歸原理差不多,區別在於影響因素(自變量)更多些而已,例如: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為:必須是服成正太分別的隨機變量。2:無偏性假設,即指:期望值為03:同共方差性假設,即指,所有的  隨機誤差變量方差都相等4:獨立性假設,即指:所有的隨機誤差變量都相互獨立,可以用協方差解釋。
  • Stata新命令:psestimate - 傾向得分匹配中協變量的篩選
    平衡性假設在 PSM 匹配時,用treat變量對控制變量進行Logit回歸,得到傾向得分值。傾向得分值最接近的控制組個體即為實驗組的配對樣本,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實驗組與控制組個體存在的系統性差異,從而減少估計偏誤。
  • SPSS統計分析案例: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對數據的要求因變量:分類變量,要求是(含)三個以上分類水平;自變量:可以是分類變量或連續變量,建議是分類變量;協變量:必須是分類變量。概念什麼的,先不說,即使說,小兵我也說不清楚,看了案例自然就了解了。用SPSS學統計的好處就是這,辣眼睛的統計原理可以通過案例實踐來逐步理解掌握。
  • SPSS統計:單因素方差分析與單變量方差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是檢驗由單一因素影響的多組樣本某因變量的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與之對應的是多因素方差分析,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單因素與多因素是針對自變量而言的,因變量可以有多個,但只有一個自變量(spss裡稱為因子)。